中藥湯劑的煎煮方法

湯劑是中醫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劑型。煎藥的目的,是把藥物裡的有效成分,經過物理、化學作用,轉到湯液中去。一般來說,煎藥時需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抓准藥量,保證藥效

藥量,就是指中藥在臨床應用時的分量,一般包括品質(若干兩、若干錢或換算成克)、數量(如幾隻、幾片)、容量(如若干湯匙、若干毫升)等。

中藥的用量,直接影響到它的療效。如果應該用大劑量來治療的,反而用小劑量藥物,可能因藥量太少,藥力不夠,不能儘早痊癒,以致延誤病情;或者應該用小劑量來治療的,反而用大劑量藥物,可能因用藥過量,以致克伐人體的正氣,對疾病的治療帶來不利的後果。此外,一張通過配伍組成的處方,如果變更其中某些藥物的用量,它的功效和適應範圍也隨之改變。因此,我們在使用藥物、確定劑量的時候,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藥物的性質與劑量的關係

在使用一般藥物的時候,對質地較輕或容易煎煮的藥物,如花、葉之類,用量不宜過多;質地較重或不易煎煮的藥物,如礦物、貝殼之類,用量應較多;新鮮的藥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稍多一些,乾燥的藥物用量應稍少一些。在使用劇毒藥物的時候,用量宜少,並以少量開始,視病情變化,再考慮逐漸增加;一旦病勢減弱,應逐漸減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產生不良反應。

劑型、配伍與劑量的關係

一般情況下,同樣的藥物,入湯劑比丸、散劑用量要多一些;複方應用時比單味藥用量要少一些。

年齡、體質、病情與劑量的關係

成人和體質較強的病人,劑量可適當多一些;兒童及體弱的患者,劑量宜酌減。病情輕者,不宜用重劑;病情重者,劑量可適當增加。

因藥施煎,提高療效

中藥以湯劑居多,其煎藥器具以砂鍋、搪瓷器皿為好,忌用鐵器,以免發生化學反應。煎藥時的用水量應根據藥物體積而定,通常以水浸過藥面為度。另外,煎藥時還需要注意下面幾點:

冷水浸泡

煎藥之前,用冷水將藥物浸泡一段時間,使藥物充分濕潤,以便煎出有效成分。

火候與時間

一般藥物均可同煎;煮沸後即改為文火,再煎15~20分鐘;煎藥時應防止藥汁外溢及過快熬幹;煎藥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儘量減少易揮發成分的丟失。厚味的滋補藥品,如熟地、首烏等,煎煮時間宜稍長,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熱、解表、芳香類藥物,煎煮時間宜稍短,以免損失有效成分或改變藥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