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性焦慮障礙的病理學知識

焦慮是兒童時期的正常體驗,隨著兒童逐漸長大,焦慮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嬰兒期對陌生人害怕;學齡前期,分離性焦慮以及對黑暗或動物的恐懼很常見;少年早期對社交場合及個人表現的焦慮替代了上述恐懼。兒童焦慮障礙的發展順序與正常焦慮相同,不過焦慮障礙兒童癥狀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

兒童期的正常焦慮與焦慮障礙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ICD—10將兒童焦慮障礙歸類于特發性和少年兒童期的情緒障礙,主要包括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兒童恐懼障礙、兒童社交恐懼障礙、同胞競爭障礙。特發于童年

的情緒障礙起病于兒童時期,其焦慮、恐懼、強迫、羞怯等情緒異常與兒童的發展和境遇有一定關係,與成人期神經症無連續性。DSM—IV不包含兒童期焦慮障礙這一分類,但將分離性焦慮障礙和反應性依戀障礙列在「嬰兒、兒童或少年的其他疾病」條目下。本節主要關注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

分離性焦慮通常在1歲時開始,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在實際或可能與他們依戀的人離別時出現某種程度的焦慮是正常的。當分離性焦慮明顯嚴重,持續時間超長,超出通常的特定年齡段,與孩子的發展水準不相稱,伴有明顯的社會功能損害,就診斷為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涉及分離的許多情景也涉及其他潛在的應激源或焦慮源,分離性焦慮障礙的診斷要求引起焦慮的共同因素是與主要依戀對象分離這一情境。

分離性焦慮是拒絕上學的原因之一,曾被稱為學校恐懼症,不過分離性焦慮障礙也在學齡前發生。兒童拒絕上學經常被認為是分離性焦慮,但青少年拒絕上學與學習和社交相關聯。

(一)分離性焦慮障礙的流行病學

分離性焦慮障礙在7—11歲兒童中的患病率為3%—4%(Anderson,Williams,McGee,&.Silva,1987)。另有國外文獻報道,兒童分離性焦慮障 礙平均發病年齡是7.5歲,兒童患病率為4%-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女孩更多見,佔4.3%,男性2.7%,平均就診年齡10.3歲,75%的案例拒絕上學。

國內流行病調查發現,分離性焦慮障礙患病率是0.5%和2.5%。

(二)分離性焦慮障礙的病因

1.遺傳

對很多日常生活應激過度焦慮的兒童被認為有焦慮氣質,有些分離性焦慮障礙存在於這些兒童身上。此外,12%分離性焦慮障礙兒童有家族史,其父母有焦慮特質的兒童,從小表現出內嚮、害羞、膽小等先天氣質特徵,一般這類兒童患分離性焦慮障礙的概率明顯增加。國外研究報告,父母患抑鬱障礙或驚恐障礙,子女患分離性焦慮障礙的危險性顯著增高。

2.依戀模式類型

具有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和拒絕依戀模式的兒童更容易出現焦慮障礙。

3.教養方式

有些時候,兒童的焦慮是對焦慮父母的一種反應,分離性焦慮障礙兒童的父母更多採用過度控制或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迴避行為給予鼓勵,兒童的自主權更少。

4.生活事件

分離性焦慮障礙有時由恐懼經歷誘發,這種經歷可能短暫,如生病住院,也可能持續,如父母衝突。分離性焦慮障礙的發展常由應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尤其是負性生活事件,如疾病、上幼稚園、轉學、親人生病或死亡、寵物死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