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皮膚的膳食營養

按照中醫理論,從人的體質分類上看,體內水分異常多者為「濕」重,這類人的皮膚一般呈油性;相反,體內水分異常少者為「燥」,屬於乾性體質,皮膚一般呈現粗糙和乾燥狀態。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油性皮膚者,皮脂腺分泌較旺盛,體內雄激素分泌較多,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乾性皮膚者,皮膚內水分不足,皮膚缺乏彈性,易生皺紋。根據不同類型皮膚進行飲食調養,對皮膚的健美大有益處。

皮膚類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隨年齡、季節而變化。如青春期,皮脂腺分泌較旺盛,可表現為油性皮膚,而到了中年以後,由於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可呈中性甚至乾性。季節對皮膚類型也有一定的影響,夏季皮脂分泌多,而冬季皮脂分泌較少,可使皮膚類型稍有改變。正常皮膚濫用化妝品後常會導致皮膚敏感,甚至出現皮膚過敏癥狀,因此,皮膚類型是會相互轉化的。通常根據皮膚的pH值、皮脂腺分泌狀況、含水量等,將面部皮膚分為以下5種類型。

(一)油性皮膚

多脂飲食的成年人多為油性皮膚,由於皮脂腺分泌皮脂過多,角質層皮脂與含水量不平衡,使角質層的含水量低於20%,pH<4.5,面部皮膚外觀油膩、光亮、毛孔粗大,彈性好,不容易產生皺紋,對陽光、化妝品及其他刺激因素耐受性好,且不易出現衰老現象,但較容易生粉刺、痤瘡、脂溢性皮炎。油性皮膚者宜食用富含微生物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過於油膩、高熱量、高糖、辛辣刺激、過熱的食物,以免皮脂腺和汗腺同時大量分泌。

油性皮膚者飲食宜選用涼性、平性食物,如冬瓜、絲瓜、白蘿蔔、胡蘿蔔、竹筍、大白菜、小白菜、捲心菜、蓮藕、黃花菜、荸薺、西瓜、柚子、椰子、雞肉、兔肉等。少吃辛辣、溫熱性及油脂多的食物。

(二)乾性皮膚

乾性皮膚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又可分為缺水性乾性皮膚和缺油性乾性皮膚,兩種類型既可單獨存在,又可同時存在。缺水性乾性皮膚多見於35歲以上的人,既缺油又缺水的乾性皮膚多見於老年婦女。這類皮膚導電性差,在紫外線燈下呈淡藍色,對化妝品和陽光的耐受性差,很容易發生過敏性皮膚病。皮膚乾燥主要是角質形成細胞中的天然保濕因子及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減少,使角質層含水量低於10%,pH>6.5。乾性皮膚皮紋細小,毛汗孔不明顯,皮表乾燥,沒有光澤,對日光的耐受性差,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較易出現皺紋及色素沉著等老化現象。

乾性皮膚者的飲食應避免刺激性、辛辣的食物,宜選用高脂肪及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補充足量的水分。富含ω—3系列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亞麻籽油、魚、杏仁果、夏威夷果仁等,富含ω—6系列脂肪酸的食物,如牛肉、豬肉,對乾性皮膚的人群也是有益的。

(三)中性皮膚

中性皮膚是理想的皮膚類型。其角質層含水量與皮脂分泌量適宜。角質層含水量在20%以上,pH為4.5~6.5,皮膚既不乾燥也不油膩,潔白紅潤,表面光滑油膩,富有彈性,對日光耐受性好,不容易出現皺紋,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擁有理想類型皮膚的人群飲食要均衡,注意水分的補充。

中性皮膚者宜多食豆類,如黑豆、黃豆、赤小豆及蔬菜、水果、海藻類等鹼性食品,少吃鳥獸類、魚貝類酸性食品,選用具有活血化瘀及補陰類中藥,如桃仁、當歸、蓮花、玫瑰花、紅花及枸杞、玉竹、女貞子、旱蓮草、百合、桑寄生、桑椹子。

(四)混合性皮膚

混合性皮膚是指一個人同時存在乾性皮膚與油性皮膚的特點,通常是面中央部即前額、鼻及下頜部表現為油性皮膚,而雙面頰、雙顳部表現為乾性皮膚。

此類型皮膚應均衡飲食,避免過於油膩、高熱量、辛辣刺激及過熱的食物。

(五)敏感性皮膚

敏感性皮膚多見於過敏性體質者,面部皮膚在接觸外界各種刺激如日光、冷、熱及化妝品時,比較容易出現紅斑、丘疹,自覺瘙癢或刺痛;用敏感物質進行斑貼試驗,反應為陽性。據統計,大約只有7%的人是真正屬於保護力較差的天生敏感性皮膚,其餘則是一些後天常見的皮膚病引起的,如化妝品皮炎、脂溢性皮炎及紅斑狼瘡等,或外在人為的生理壓力及環境變化等因素導致的皮膚敏感。敏感性皮膚者可從飲食來改善皮膚狀況。

食用紫甘薯、洋蔥、葡萄、蘋果等蔬菜和水果,其中富含的花青素為類黃酮化合物,可阻止組胺的釋放,有助於過敏癥狀的控制;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組胺劑;含鋅的食物可減輕過敏癥狀。攝取富含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的食物,有助於對脂溢性皮炎引發的皮膚過敏癥狀進行控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