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漿、掛糊、勾芡過程中營養素的變化與保護

上漿、掛糊、勾芡是中式烹調技藝中常見的烹調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或起保持原料的水分、鮮度的作用,或能改善原料的質感,或可改變菜餚的色澤,或會突出菜餚的風格。但是你知道嗎,牠們對營養素的影響也非常大,具體有哪些影響呢?通過本項目的研究就會告訴你答案。

所謂「穿衣」,統指上漿、掛糊、勾芡。通過穿衣,可保護營養,同時增加營養。因為穿衣所需原料一般包含雞蛋、澱粉等,這類原料營養豐富,可以改善菜餚的營養組成,進而增加菜餚的營養價值。

上漿、掛糊過程中營養素的變化與保護

通過上漿、掛糊,使在經過刀工處理的原料表面裹上一層黏性的糨糊(蛋清、全蛋、澱粉等),經過加熱,澱粉膨脹糊化,蛋清中的蛋白質變性凝固,蛋清與澱粉黏合在一起形成薄殼包,形成一層有一定強度的「保護膜」裹住食品。這層「保護膜」可以保護原料中的水分、風味物質和營養素不外溢。同時,油也不易浸入原料內部,避免原料直接和高溫油接觸,蛋白質不會因高溫而變性,脂肪也不會因高溫分解失去營養功能,維生素又可少受高溫分解破壞,礦物質和風味物質不易流失。同時,還可減少營養素與空氣接觸而被氧化,原料本身也不易因斷裂、捲縮、乾癟而變形。這樣烹制出來的菜餚不僅色澤好,味道鮮嫩,營養素保存得多,而且易被消化吸收。蛋白質在

受熱時,有一部分發生分解變化,產生香味,澱粉在受熱時也發生變化。其中一部分半焦化,出現黃色,所以經過掛糊上漿的食品,就會顏色悅目,外皮脆香,內裡嫩美多汁。如製作炒肝尖,當肝尖直接下鍋烹調後,維生素A保存率不到50%;若在下鍋烹調前,用澱粉或蛋清上漿,則維生素A保存率可達到59%以上。

勾芡過程中營養素的變化與保護

勾芡就是在菜餚即將出鍋時,將已經提前調好的水澱粉淋入鍋中,使菜餚中的湯汁達到一定的稠度,增加湯汁對原料的附著力。在烹調過程中,菜餚部分營養物質受熱分解,由大分子物質變為小分子物質,更容易分散到湯汁中。同時,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也從原料中析出,分散到湯汁中。通過勾芡可使湯汁變稠并包裹在菜餚原料的表面,使分散到湯中的營養素與菜餚融合,避免因「吃菜不喝湯」造成的營養素流失,既保護了營養又使菜餚美味可口。

「穿衣」過程中澱粉的作用很大,澱粉加熱逐漸膨脹,黏度也逐漸增大,到了糊化時澱粉的黏度最大,這時在澱粉中加水,黏度下降。如:在濃稠的稀飯中添水,就會破壞澱粉糊中的凝膠使黏性下降,甚至出現分層。用馬鈴薯粉勾芡的菜餚,進餐剩餘後再存放就會發現芡變稀而出水,這是因為筷子夾菜時的攪拌作用,破壞了澱粉糊—芡的結構,黏度下降。澱粉中含脂類多的易糊化,糊化後黏性增大且穩定性較好,當澱粉糊化達到最高黏度時,繼續加熱則黏度下降,冷卻後發生凝固,烹飪中掛糊、上漿、勾芡等都與澱粉糊化有關。直鏈澱粉含量高的澱粉糊黏性小,糊化後體積增大較多;含支鏈澱粉高的澱粉糊黏性大,糊化時體積增大比較少,這就是糯米粉製品黏性大、出品率低,冷卻後仍較軟、糯的原因。地下塊莖澱粉比穀類澱粉易糊化,糊化溫度也低,如大米澱粉在68~78℃時糊化,而馬鈴薯澱粉在58~60℃就可以糊化。

知識鏈接:保鈣的菜餚搭配技巧

烹調方法中,「保鈣」的菜餚搭配技巧是葷素混食、豆谷混食。在烹飪時,要盡量去除影響鈣吸收利用的因素,以保存更多的鈣。

1.烹調葷菜時常用醋。糖醋魚、糖醋排骨等是最有利於鈣吸收的菜餚。醋是酸味食品,不僅可以去除異味,還能使魚骨、排骨中的鈣溶出。魚、排骨中的蛋白質和鈣的含量較高,在酸性環境中,鈣與蛋白質在一起,最容易被吸收。烹飪時,可用小火長時間焐燜,使魚、排骨中鈣的溶出較完全。

2.把豆腐和魚一起烹飪。魚肉中含有維生素D,可促進豆腐中鈣的吸收,使鈣的生物利用率大大提高。

3.西紅柿炒雞蛋、雪裡蕻炒黃豆等「補鈣」作用也不錯。維生素C能促進鈣的吸收,而西紅柿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與雞蛋同炒,西紅柿中的維生素C可促進鈣的吸收。使鈣的吸收率提高。雪裡蕻也富含維生素C,與黃豆同食同樣可以使鈣的吸收、利用大大提高。4.菠菜、莧菜等綠色蔬菜先焯水。草酸、植酸等容易與鈣結合成一種不溶性的化合物,影響鈣的吸收。所以,當食物中的草酸、植酸等過高時,不僅影響本身鈣的吸收,還影響其他食物中鈣的吸收。烹調前通過焯水的方法去除草酸。

5.先將把大米在溫水中浸泡一下,或多做發酵的麵食。因為大米和白面中含有很多植酸,可以與鈣形成不溶性的植酸鈣,影響鈣的吸收。為此,可將麵粉發酵,或把大米先在溫水中浸泡一下,可以去除部分植酸。

6.黃豆發芽後食用。黃豆(大豆)中植酸含量很高,可採用發芽的辦法,去掉黃豆中的植酸。同時,黃豆中本不含有的還原性維生素C含量大大增加,可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