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癥狀和(或)併發症的一種疾病。其常見和典型癥狀為反酸和燒心(胃灼熱),亦可見胸痛、吞咽困難、咽部異物感等不典型癥狀。按照內鏡檢查結果可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其中非糜爛性反流病最常見,Barrett食管可併發食管狹窄、潰瘍及消化道出血,並有可能進展為食管腺癌。上述三種類型之間的相關性目前尚不確定。抑酸治療是目前西醫治療的主要措施。西醫初始治療常能較快緩解不適癥狀,但停藥後復發率高。
本病屬於中醫的吐酸、反胃、嘔吐等範疇。多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而致肝胃不和或脾氣虛弱,從而出現脾胃不和、升降失常、胃氣上逆的反酸燒心等臨床表現。按照五行理論來說,肝屬木,脾屬土,木剋土,脾胃相表裡,因此肝又容易侵犯胃土。從中醫藏象理論來看,肝如何會侵犯胃,主要涉及肝的疏泄理論。肝的疏泄功能對脾胃運化有著重要調節作用。一旦肝氣鬱滯不能正常疏泄,肝木乘土,出現肝氣犯胃,或肝火(肝鬱化火)犯胃(肝胃鬱熱也就是習慣上說的肝火犯胃)1,導致胃失和降,中醫統稱其為肝胃不和。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若脾氣虛弱,則運化無力,脾胃升降失調,中焦氣滯,繼而氣滯津停、痰濕內生。本病主要證型為肝胃不和及脾虛氣滯型。
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急性發作期主要病機為肝胃不和,或兼具肝火或胃熱,治療主要以四逆散調和肝胃氣機,在此基礎上或加用清解肝胃鬱熱的中藥;緩解期或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脾氣虛弱,中醫治療主要以六君子湯補脾理氣。在上述分期治療的同時還須酌選吳茱萸、黃連、海螵蛸、浙貝(吳茱萸和黃連為左金丸主藥,海螵蛸和浙貝為烏貝散主藥)以抑酸和保護食管黏膜。本病的飲食療法包括飲食注意和食療兩方面。飲食注意是基礎治療之一,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定量進食、清淡飲食,對防治該病至關重要。飲食調理應注意順應四時:冬季應多食溫熱性食物,如羊肉、雞肉;夏季宜用清淡偏涼食物,如黃瓜、西紅柿;在暑季濕熱交蒸之時,宜用西瓜等消暑除濕之品;秋季宜用生津潤燥食物,如蘋果、香蕉,而少用辛辣之品。2
(一)分證論治
1.肝胃不和證
多見急性發作期。反酸,燒心,胸骨或心窩疼痛,兩脅疼痛,胸悶脘堵,情志不適時癥狀加重,噯氣食少,胃脘脹滿,舌苔薄白,脈弦。肝火犯胃則可見急躁易怒,口苦咽幹,大便乾燥,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疏肝理氣降逆。
代表方:四逆散和左金丸加味。
基本處方:柴胡9g,白芍12g,枳實(殼)9g,炙甘草6g,黃連6g,吳茱萸3g,陳皮9g,半夏9g。
加減法:肝火或胃熱偏甚,加梔子9g、丹皮12g,黃連加量至9g;反酸燒心明顯,加海螵蛸18g、浙貝母9g。
2.脾虛氣滯證
多見慢性或急性緩解期。反酸或吐清水,燒心,胸骨後或心窩部疼痛,噯氣則舒,胃脘隱痛,大便不調或便稀,食欲不振,舌質淡,舌苔薄白或膩,脈沉弦(滑)或弦細(滑)。
治法:健脾理氣。
代表方:六君子湯加味。
基本處方:人參9g,白朮12g,茯苓12g,炙甘草6g,陳皮9g,半夏9g,丁香3g,白豆蔻9g,海螵蛸9g,吳茱萸3g。
加減法:胸膈滿悶者,加薤白12g、厚朴12g;納差便溏者,加蒼朮9g、藿香9g;手腳不溫,脘腹脹悶,喜溫喜按,脾胃虛寒明顯,加乾薑6g,吳茱萸加至5g。
(二)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3
沙棘子油:每次3~5g,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口服,晚上睡前加服1次。用於各證型胃食管反流病。
2.飲食療法4
(1)荷蒂粥(《中國食療學·百病飲食自療》):取荷葉蒂1個,全瓜蔞5~10g,粳米50~100g,將荷葉蒂和全瓜蔞榨汁後去渣,與粳米同煮,煮熟後放入冰糖適量。每次少量,每日多次食用。對於嘔吐明顯者有效。
(2)五汁安中飲(《中國食療學·百病飲食自療》):取梨汁、藕汁、甘蔗汁、韭菜汁、蘆根汁共煮,緩煉成膏狀,徐徐頻服。癥狀較重、身體虛弱者可選用。
3.針灸
(1)體針
1)熱證 治法:清肝瀉火。
穴位:中脘、內關、足三里、膻中、期門、太沖、陽陵泉、內庭。操作:諸穴以毫針瀉法。
2)寒證 治法:溫胃降逆。
穴位: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胃俞、肝俞、期門。
操作:內關、公孫、肝俞、期門以毫針平補平瀉,中脘、足三里、胃俞以毫針補法。胃俞可用灸法。
(2)耳針:選胃、肝、交感、脾、賁門,毫針針刺或耳豆貼壓法。
4.推拿
可選用脾俞、胃俞、三焦俞、氣海、關元、中脘。選用推、揉、抖顫、點按等手法,每穴操作1分鐘。
5.氣功3
如患者身體狀態尚可,可練吐納導引功,晨起服溫開水7口,分小口咽下,行站吐納21次,用拍擊手法拍擊胸、腹部,由輕到重,每日1~2次,每次20分鐘。如患者體弱,可取坐式或臥式,先行全身放鬆,然後自然放鬆,用腹式呼吸2~3次後,意守丹田,放鬆中脘。每日2~3次,每次20分鐘。
病案舉例
柴某,男性,32歲,工人。因「泛吐酸水4年,加重2天」就診。患者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反酸伴嘔吐,診斷為「胃食管反流病」,經西醫抑酸治療後好轉。之後每逢飲食不慎或情志不暢時則易發作。2天前,生氣後泛吐大量酸水,伴嘔吐胃內容物,右脅肋部脹滿不適,善太息,胃脘脹滿,噯氣,不思飲食,大便幹,精神疲憊,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
病機分析:患者反酸伴嘔吐反復發作,此次為急性發作。患者因情志不暢而致肝氣鬱結,故右脅脹滿不適,善太息。肝旺橫逆犯胃,出現胃脘脹滿、不思飲食、噯氣等胃失和降的臨床癥狀。精神疲憊,脈細為氣虛,舌質淡紅,脈弦為肝氣鬱結之象。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方劑:四逆散和左金丸加味。
方藥:柴胡9g,白芍12g,枳實(殼)9g,炙甘草6g,黃連6g,吳茱萸3g,陳皮9g,半夏9g。
2周後複診:患者前症基本消失,主要癥狀為神疲乏力,納食欠佳,大便稀溏。患者經調和肝胃之後,肝氣調達,癥狀得除,病情轉為緩解期,表現為上述脾氣虛弱之象,故以六君子九加味(黨參9g、白朮12g、茯苓12g、炙甘草6g、陳皮9g、半夏9g、丁香3g、白豆蔻9g、海螵蛸9g、吳茱萸3g)健脾理氣以治其之本。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驗案)
參考文獻
- 謝微杳,謝慧民.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證型之肝胃不和與肝胃鬱熱的關係[J].中國中醫急症,2014,23(12):2 233-2235. ↩︎
- 張聲生,主編.中醫消化科主治醫生382問[M].第1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1:95-96. ↩︎
- 羅雲堅,黃穗平,主編.消化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2. ↩︎
- 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主編.實用中醫消化病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124. ↩︎
- 羅雲堅,黃穗平,主編.消化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2. ↩︎
來自 張立平主編. 海外中醫優勢病種治療學[M].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