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常見的心理效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交往對象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對交往對象認知是否正確,這直接影響著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在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從對方的某個優點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方面,也就是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現象。最明顯的就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對她很有感情,結果就覺得她樣樣都好,「臉上一塊疤,看成一朵花」。像有些老師和家長也是這樣,只要這個學生成績很好,於是覺得他樣樣都好,把他成績好這個優點擴大到其他所有地方,例如道德品質等其他的個人特徵,都認為是好的。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既要時刻注意克服暈輪效應的影響,同時也要利用該效應,例如優化自己的談吐舉止、培養良好的外在形象等,以便自己在交往中獲得更大的成功。

拓展閱讀

暈輪效應由蘇聯學者色烈達夫首先提出,後得到美國心理學家戴恩、蘭德等人的實驗證實。戴恩的實驗是:讓被試者看一組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顯得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一般。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進行評定。結果表明,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評分都很高,無魅力的人則最低。換言之,有魅力也就有了好品質這一實驗充分證明了暈輪效應的存在。測試結果如下表。

特征评定有魅力的人一般人无魅力的人
人格的社会合意性65.3962.4256.31
职业地位2.252.021.70
婚姻美满状况1.700.710.37
做父母的能力3.544.553.91
社会与职业幸福程度6.376.345.28
总的幸福程度11.6011.608.83
结婚的可能性2.171.821.52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是深刻而牢固的,對以後的人際交往過程會產生指導性的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入為主」。

拓展閱讀:洛欽斯實驗研究一

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做過一個研究:兩張卡片右上角放著同一個人的照片,讓兩組人進行判斷,第一張卡片上寫有「聰明的、勤奮的、衝動的、愛批評的、頑固的、嫉妒的」;第二張卡片順序倒過來了,「聰明的」放到最後,「嫉妒的」放到第一位了,然後讓兩組人討論這個人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哪一組印象好?第一組。為什麼?這就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新獲得的資訊起優勢作用,也就是說最近的資訊對認知的影響相對比較大,留下的印象也相對比較深刻。

拓展閱讀:洛欽斯實驗研究二

洛欽斯把上述的實驗方式加以改變,他拿同樣兩組卡片然後當中截斷,把下面的形容詞遮起來,讓學生只看到前面三個形容詞,然後遮起來以後讓學生做15分鐘數學題,再把下面三個形容詞翻過來讓他們看,最後讓他們判斷。結果發現效應是倒過來的,這就是近因效應。前面接觸的印象已經模模糊糊了,最新接觸的很新鮮,所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一般來說,對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容易出現近因效應,兩個朋友本來蠻好的,最近為了一件事情吵架了,最後不歡而散,把前面幾年的友誼都忘掉了。但是對不熟悉的、少見的人容易受首因效應的影響。

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指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別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傾向。例如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也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由於人類有許多本質上共同的特徵,因此投射效應有時能幫助人們相互理解,但過多地受制於此,便會適得其反。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稱定型,其含義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或者某類事較為固定的、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例如說「頭髮長見識短」,這是男子對女子的刻板印象;「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是年長的人對年輕人的刻板印象;還有很多如像地域的、區域的刻板印象,北方人總是豪爽、心直口快,南方人總是拘謹、細心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