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生態模式:從「集市生態」到「購物生態」的轉變

進入後電商時代,社交電商借助微信、微博等生態重獲流量紅利,在實現低成本裂變的同時,一舉打破了傳統電商無法突破的「瓶頸」。在眾多電商平臺同臺獻技、逐鹿江湖之際,社交平臺大戰已經拉開帷幕。傳統電商平臺正在從「無生態圈」到「生態圈」轉變,從而實現向社交電商的轉型。

1.傳統電商的「集市生態」

傳統電商模式下,電商平臺上聚集了大量的商家、產品和使用者,使用者總是到琳琅滿目的店鋪搜尋所需產品,並透過圖片、文字、評價等判斷產品是否值得購買。如果對比發現某家產品品質高、價效比高、評價高,就會認為這家店鋪中的商品自然是「品質上乘的好物」,之後便會做出購買決定。

顯然,傳統電商的生態基礎是商流,換句話說,就是以商品的價值運動為基礎。並且在商流的基礎上實現使用者流,即平臺使用者向某一商家店鋪移動。傳統電商的這種基於貨架的、由「商流」導致的「使用者流」的生態模式叫作「集市生態」。這種生態模式實際上並沒有形成一定的生態圈,因為無論使用者與產品還是商家之間都是一種簡單的買與賣關係,除此以外,並無其他交集。

2.社交電商的「購物生態」

社交電商與傳統電商最大的區別在於「社交」。所以,社交電商除了使用者、商家、產品三個因素之外,還需要社交平臺的加入。

在社交電商模式中,使用者購物的場景越來越豐富。例如,一個使用者在外地旅遊,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並且在朋友圈、微信群中分享了自己的旅遊經歷。該使用者還計劃過年回家的時候給家人帶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禮物,並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發表了一則話題討論,諮詢好友給家人帶當地的什麼禮物比較有意義。經過大家的一番討論後,該使用者決定在一家網購平臺購買產品,他看到了當地特色美食和非遺文化產品在售賣,並愉快地下單。下單後,他將自己購買的產品在朋友圈中再次分享,並在好友中推薦,又一次吸引大家圍觀,併發起話題討論。基於大家對該使用者的信任,購買了相同的美食和非遺文化產品作為新春賀禮送給親朋好友。這樣該使用者既是消費者,也是產品的宣傳者,為商家和平臺起到了很好的引流作用,增加了好友的購買慾望,也為商家提升了產品銷量。

顯然,社交電商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在使用者流和資訊流的基礎上實現商流。而且在整個過程中,使用者與商家、社交平臺、社交電商平臺之間有著十分頻繁的交集,並且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生態圈,整個生態圈處於一種良性迴圈的狀態:一方面,使用者在社交過程中完成購物,增大了購物樂趣;另一方面,使用者為商家帶來了流量的提升,更帶來了銷量的提升,無論對於商家還是社交電商平臺,都會帶來十分可觀的盈利。

所以,傳統電商在向社交電商轉型過程中,從「集市生態」到「購物生態」的轉變,是一條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