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輔船又稱「勤務艦船」「輔助艦船」,其主要用途是為戰鬥艦艇提供各種後勤保障以及承擔訓練救援等任務。軍輔船的類型主要包括油船、拖船、工程船、試驗船、交通船、炮靶艦等。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國海軍尚屬於起步發展階段,在充實戰鬥艦艇的同時,也急需大量的輔助艦船以加強海軍的訓練及後勤保障。於是,大船集團在建造戰鬥艦艇的同時,也大量承接了各種類型的軍輔船的生產任務。當時,大船集團共為海軍建造了多種型號及用途的軍輔船300餘艘,既滿足了海軍各艦隊、基地裝備建設的需要,有力地支援了海軍的基礎建設,也為更好地研製現代化的大型軍用船舶奠定了基礎。進入70年代以後,大船集團開始打造中國海軍水面戰鬥艦艇建造基地,建造的軍輔船型號及數量開始相應減少。
20世紀50年代
1.100噸電焊平底駁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造船生產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就是以電焊新工藝逐步取代傳統的鉚接舊工藝。100噸電焊平底駁船就是根據蘇聯提供的設計圖紙建造的焊接結構船舶。至1952年,大船集團共為海軍提供該型船100餘艘,該型船是大船集團建造數量最多的軍輔船。
2.150馬力拖輪
1952年下半年,根據旅大市警備區後勤部的訂貨,工廠將建造的成熟型產品4艘150馬力拖輪改裝成武裝巡邏艇,運往抗美援朝前線。改裝主要是加裝2挺12.7毫米機關槍,並對駕駛室外的圍壁進行了防彈裝甲保護。這是工廠首次為軍隊提供戰鬥艦艇。
150馬力拖輪首制船早在1948年4月18日就建成交工,當時仍採用傳統的「扎燈籠」式建造方法。第二艘拖輪從5月1日開工建造時,已採用船胎製作、船體分段的新方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至1952年,該型船共生產了260艘,是大船集團歷史上第一個採用全焊接工藝的船型。
3.1200馬力遠洋拖輪
1200馬力遠洋拖輪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船舶生產的代表性產品,總長44.45米,高9米,排水量621噸,吃水深度3.36米,航速12海裡/小時,拖力11.5噸,裝有2部柴油主機(功率共883千瓦),主要用途是拖引各種海洋船舶,也可以用來救生、救火及抽水,不僅可以航行於普通海域,也適于在冰區航行。該型船採用三相交流供電系統,裝有最新式的航海儀器和通信設備,機艙的輔機、甲板機械、操舵裝置和三擺鐘(車鍾)等都是電動的,船員生活設施完備、舒適。該型船在建造過程中還採用了許多新的工藝技術。整個建造過程劃分為8個工藝階段,每個工藝階段內的工程又劃分為10個到80個工藝組。船體是焊接結構,採用分段胎型造船法建造。這是向蘇聯學習、採用的一項主要造船新技術,船體在運至船臺合龍之前,每個總段上的機械設備、舾裝件及其他設備均安裝完畢,這相當於後來運用的舾裝技術。在我國船舶建造史上,這是首次採用預舾裝技術。至1970年,大船集團共建造該型船71艘,提供給海軍19艘。
20世紀60年代
1.「設計性試製」中國第一艘鋼質浮船塢
為加強戰時對水面戰鬥艦艇的修理能力,以積累經驗和探索海上浮動修理基地發展方向為目的,1961年1月19日,中國海軍決定自行設計建造一艘鋼質浮船塢,其性質為「設計性試製」。
1961年3月至1962年9月,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八研究所(簡稱七O八所)三室完成抬船舉力5886千牛(600噸力)的鋼質浮船塢(設計代號為709,以下簡稱浮船塢)的方案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圖紙。隨後,大船集團接受了「設計性試製」浮船塢的建造任務。浮船塢系整體雙牆式結構,塢體長59.1米,總寬17米,塢內寬11米,塢牆寬2.25米,型深8.3米,上甲板高度5.8米,最大沉深7.3米,抬船舉力5886千牛。主要設備有流量1000立方米/小時的立式離心排水泵2臺,1.5噸起重機4臺,車床、鑽床、銑床、刨床各1臺,柴油機帶動的主、輔發電機組各1套和立式水管輔助鍋爐等。浮船塢平時固定在廠岸附近海域承擔艦船的維修保養作業,戰時可拖離廠岸,與修理船組成海上浮動修理基地,完成各類艦船的搶修任務。1963年6月3日,大船集團開工試製浮船塢。在塢體建造中,工程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與工人共同研究,最終採用了安全甲板以上為縱骨架式、安全甲板以下為橫骨架式的縱橫混合骨架結構裝配工藝,既保證了塢體的整體結構強度,又節省了大量原材料。
施工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發現,原設計主尺度未考慮到升力在保留必要幹舷的情況下應大於舉力一定值,未考慮到在載艙灌滿水的情況下上甲板應留有足夠的幹舷;另外,抬舉甲板在長時間處於日晒條件下會產生比較明顯的波紋變形。這幾大問題成為亟待攻克的技術難關。技術人員、施工人員主動與設計部門密切配合,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決定修改原設計:分別採取了在壓載艙內加裝氣筒、在抬船甲板下表面裝焊縱向挺筋的工藝方法,實現塢體的縱橫傾斜調整,使上甲板保持足夠的幹舷,抬船甲板不產生波紋變形,確保了建造質量和施工進度。整個塢體除合龍縫是由手工焊接完成外,其他各總段內裝、焊接均採用自動焊。經X光透視,合格率達98.3%。
1964年2月29日,浮船塢建成下水。4月至5月進行了塢體強度、傾斜、空塢沉浮、抬船、最大沉深、拋錨、拖航等多項嚴格的交船試驗。第六機械工業部和海軍裝備訂貨監造部、第七研究院聯合組成的定型籌備組經驗收審查鑑定認為:浮船塢的主要參數選擇比較合理,具有充足的作業和系泊穩性;壓載艙分布合理,既保證了操縱的靈活、方便、迅速,又達到了操縱安全可靠的要求;機電設備選型、立式排水泵和壓載水管系的設置較合理,確保了沉浮時間。其鑑定結果是:主要技術性能良好,完全符合設計要求,建造質量令人滿意,並報請兩部一院領導審定認可。1965年5月,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抬船舉力5886千牛的鋼質浮船塢完工,交付海軍服役。
浮船塢投入使用後,深受部隊歡迎。戰士們總結出它的四大特點:
第一,使用範圍廣。老護衛艦、掃雷艦、獵潛艦等戰鬥艦艇,遠洋拖輪、供水船等軍用輔助船以及其他各類型船舶,均可進塢修理。抬船舉力、塢體長、塢體寬、吃水都超過了原設計進塢的能力。
第二,使用方便。在岸邊、碼頭、港灣均可使用,從鋪邊墩到艦船進塢坐墩,僅用半天即可進行修理作業。
第三,抗風能力強、穩性好。遇有10~12級颱風,只需將塢體沉入水中至安全甲板附近,即能保持平穩安全。
第四,強度好。使用多年後鋼板無嚴重鏽蝕,塢體未見變形。
抬船舉辦5886千牛的鋼質浮船塢是國內首創型產品,為今後自行設計、建造、使用其他類型鋼質浮船塢提供了寶貴經驗。
2.600馬力(441千瓦)拖船
600馬力拖船原系船舶產品設計院設計的民用船舶,採用單板、龍骨坡度焊接結構,艏柱為傾斜式,艉部為巡洋艦式,艏部有較大的舷弧。拖船總長29.5米,型寬7.6米,型深3.8米,柴油機單槳推進,滿載排水量242噸,航速10海裡/小時,續航力1680海裡,主要用於拖拽非機動船舶或廠區內的拖帶作業。1961年8月1日,工廠為魚雷靶場開工建造1艘600馬力拖船,1963年12月14日建成交付旅順海軍基地服役。應海軍的訂貨要求,工廠對原設計進行了修改,從1964年1月30日至9月22日相繼開工建造11艘。船體採用比例放樣、光學投影下料的新工藝,施工過程採用總段造船法和拖移下水工藝。建造過程中,將原設計的海水滅火系統改為泡沫混合器滅火裝置,改進了手動操舵裝置傳動軸支架,增設了回水、回油箱的空氣管,為主機空氣瓶添設了壓力表等設備20餘項。至1965年6月28日,11艘拖船全部交工。
根據上級指示,1964年11月19日,海軍定型組對第二批建造的拖船首制船進行全面試驗鑑定。根據試驗鑑定的結果,1965年4月工廠代表定型組上報海軍定型委員會申請定型。同年11月,海軍定型委員會正式下文批准生產定型,將該型船命名為「600馬力拖船」。
3.28米打樁船
1962年12月28日,大船集團為海軍北海艦隊旅順基地修造部設計建造的28米打樁船首制船簽字交工。這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艘打樁船。
該型船總長33米,型寬11米,型深2.7米,設計吃水1.43米,滿載排水量510.8噸;樁架高度為28米,頂部設有由蒸汽控制的活動龍口以提高打樁長度,可打長28米、重20噸的直樁和斜樁;最大前俯角度為45度,最大後仰角度為18.5度;樁錘重6.5噸,起錘速度為每分鐘3.8米;起重量35至50噸,吊鉤最大起重高度為距水面25米,最小起重速度為每分鐘1.5米。該型船系海上非自航式打樁及起重兩用工作船,主要用於內河港口、碼頭的建築作業和其他施工作業。該型船首制船於1962年2月26日開工,6月30日下水。2號船於1963年完工交付。
4.400噸自動拋石船
400噸自動拋石船是大船集團根據海軍的訂貨要求於1961年上半年自行設計研製的海洋工程類船舶,總長35.5米,型寬9.2米,滿載排水量555噸,自持力15晝夜。該型船系鋼質方形結構的非機動工作船,設有船體自動傾斜的機械裝置,船體能傾斜30度,可用於港灣等的工程中,可為施工載運石料400噸且船體自動傾斜完成拋石作業。
400噸自動拋石船於1961年9月25日開工建造,至1962年12月相繼完工4艘。經海軍驗收委員會試驗審查,其質量合格,技術性能符合設計與使用要求,全部簽字驗收,交付北海艦隊服役。
5.120立方米挖泥船
120立方米挖泥船是由第一機械工業部九局第五產品設計室設計的鋼質單甲板鏈鬥式挖泥船,艏艉呈圓弧形結構,主要用於內河地區或港口、碼頭海域的疏通航道工程,完成挖泥作業任務。
1961年10月21日,大船集團根據與海軍旅順基地艦船修造部簽訂的訂貨合同,開工建造2艘120立方米挖泥船。至1962年11月28日,建造工程全部竣工,交付旅順海軍基地服役。
1964年1月13日,海軍駐廠軍代表室與大船集團簽訂了6艘120立方米挖泥船的訂貨合同。1月30日工廠開工建造,同年12月23日,6艘挖泥船全部建成交工。其中,3艘交付北海艦隊使用,3艘交付東海艦隊使用。
6.45噸起重船
45噸起重船原系天津新港船舶修造廠設計的鋼質單甲板非自航起重工作船,方形結構,主要用於碼頭、港口內的水上起重工作,最大起重能力40噸。
1961年7月22日,大船集團為北海艦隊開工建造該型船1艘,1962年3月31日建成交工。
根據45噸起重船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海軍裝備訂貨監造部提出改進意見,並與大船集團簽訂了1艘起重船的承造合同。工廠對原設計進行了修改,1965年8月2日按照自行設計的圖紙開工建造45噸起重船。竣工後經海上實船作業試驗,其技術性能和建造質量完全符合要求。1966年3月31日,該船經簽字驗收,交付北海艦隊使用。
7.200噸打撈浮筒
200噸打撈浮筒是由三機部船舶設計院設計的中間為圓筒體、兩端封頭呈球面形結構的鋼質打撈救生產品。筒體總長12.12米,最大寬度5.82米,總容積270.27立方米,設計下沉深度為100米,主要用於打撈水下沉船和援救遇難失事的艦艇。
1962年7月6日,大船集團根據與海軍旅順基地一一七二部隊簽訂的200噸打撈浮筒的訂貨合同,開工建造6個打撈浮筒。1963年1月11日又開工建造4個。首批6個打撈浮筒於1963年3月22日全部竣工。同年7月,後4個打撈浮筒建成交工。
經試驗,產品建造質量良好,技術性能均符合設計要求,軍方代表十分滿意,全部簽字驗收,交付部隊使用。
8.F1701交通遊覽艇
F1701交通遊覽艇是由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八研究所設計的遊覽快艇,鋼質結構,單甲板,甲板自中向艏艉略有脊弧,雙槳推進。總長22.5米,型寬4.9米,滿載排水量44.79噸,最大航速16節,續航力200海裡,自持力1晝夜。F1701交通遊覽艇可航行於近海、內河及湖泊,艇甲板上由艏至艉的絕大部分區域設有連續升高的遮陽頂棚。
根據與海軍簽訂的訂貨協議,1963年1月13日,大船集團開工建造1艘F1701交通遊覽艇。施工中,為滿足軍代表提出的改進要求,大船集團對原設計的雙層舷窗、前座艙「人」字形地板、欄杆等12項工程先後進行修改,確保了遊覽艇的技術性能和建造質量。1964年6月29日,該艇竣工,交付海軍旅順基地掃雷艦大隊使用。
9.30米浮碼頭
30米浮碼頭系大船集團自行設計的產品,是由三節外形相同的躉船組成的。三節船之間有聯橋互相銜接,用鋼質引橋與岸邊相連。躉船為單甲板,艏艉下部略斜,甲板拱起,全部焊接,鋼質結構。總長30米,型寬3.5米,每節船上有可居住的艙室1個,中間一節船設有2.5噸吊車1臺。浮碼頭平時停泊在固定的港灣內,海面風浪在8級以下時,兩舷可以停靠3艘中型艦艇,井可對艦艇補給彈藥。
應海軍旅順基地四OO五部隊的訂購要求,1962年8月17日大船集團開工建造1套30米浮碼頭(包括引橋和聯橋)。同年12月29日竣工井交付使用。
10.701型高速運輸船
1965年12月28日至1968年12月31日,大船集團相繼建成12艘701型高速運輸船,其中10艘援助越南,2艘交付中國海軍使用。該型船可以在內河及近海快速運輸物資。
20世紀90年代
1000噸成品運輸油輪
1995年,大船集團為海軍建成的1000噸成品運輸油輪東油630、南油945交付服役。該型船總長67米,型寬11米,型深5米,吃水3.8米,功率735幹瓦。這是大船集團到目前為止為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種軍輔船型,同時也是噸位最大的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