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國外西方軍事思想的發展及主要代表

一戰後期至二戰結束,戰爭與革命成為當時世界發展的主題。戰爭的需要催生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及應用帶來了武器裝備水準的日益提高,戰爭的樣式和戰場的規模遠遠超過古代和近代,作戰指揮理論空前繁榮,杜黑、施里芬、福熙、富勒、魯登道夫等一批軍事思想家應運而生,他們提出的「制空權」理論、「機械化戰爭」理論、「總體戰」理論等不僅在當時、而且在現代乃至將來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成為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二戰以後,以精確制導武器為代表的高技術武器被廣泛運用於戰場,現代戰爭樣式基本成為戰場的主角。在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立期間,以約翰·柯林斯、丹尼爾·格雷厄姆等為代表的軍事理論家層出不窮,他們提出的「大戰略」、「高邊疆戰略」理論等為確保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贏得優勢奠定了基礎。冷戰結束後,為維持其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美國圍繞未來的資訊化戰爭在軍事領域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其在新軍事變革中占據了制高點,其軍事思想同樣引領著世界軍事理論發展的潮流。

杜黑和他的「制空權」理論

杜黑是義大利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他最先系統地闡述了建設和使用空軍的思想,創立了最初的制空權理論。早在1903年第一架飛機問世後,他就開始研究飛機用於軍事的可行性和發展前景問題。他富有預見地指出:飛機用於戰爭,將澈底改變戰爭的面貌,引起戰爭革命:將出現新的軍種—空軍、新的戰爭領域—空中戰場、新的戰爭樣式—空中戰爭、新的軍事學術—空中作戰理論。

杜黑的制空權理論主要體現在《制空權》一書中。具體內容包括:一是提出了「制空權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條件」這一著名論斷。制空權是一種對戰爭有著重大意義的態勢,沒有制空權,就註定要失敗。二是提出了建立獨立空軍的重要性。杜黑在肯定空軍強大作用的同時,並沒有否認陸、海軍的作用。他認為,這三軍都是國家力量的整體,是一件「三刃的戰爭工具」。三是提出了空中作戰理論。杜黑認為,在未來戰爭中空中戰場是決定性戰場,必須有一整套適合空中作戰的理論和指導原則。

富勒和他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富勒是英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先後擔任過英軍裝甲軍參謀長、坎伯利參謀學院主任教官、陸軍總參謀長助理、坦克旅旅長等職。富勒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大戰中的坦克》、《機械化戰爭講義》、《裝甲戰》、《西洋世界軍事史》等。

富勒在軍事思想上的突出貢獻是提出了「機械化戰爭」理論。其主要內容表現為:一是提出未來戰爭的主要樣式是機械化戰爭。機械化是戰爭發展的必然趨勢,地面機械化與空中機械化之間的關係將日益密切。二是裝甲坦克是機械化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在未來戰場上,大量並集中使用坦克和航空兵,進行突然而有力的襲擊,可迅速突破對方主要集團的防線,深人敵縱深,摧毁一個戰略不足的國家。三是未來面臨的機械化戰爭決定了未來軍隊的建設具有小型化、職業化和機械化的特點。富勒的這一理論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受到了很多國家軍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在德國,古德里安、隆美爾等將富勒的《裝甲戰》視為戰爭「聖經」,按照它的原則指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西線戰役;在蘇聯,鐵木辛哥元帥稱只有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杜黑的《制空權》能與《裝甲戰》相媲美,命令將它作為蘇聯軍官的「日常讀物」;原先對此理論較為漠視的英美等國也對其原則備加推崇。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概括,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既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結,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方式的理論依據。

核戰爭理論

核戰爭理論即主張使用核武器進行戰爭的理論,它在冷戰時期一度成為某些核大國制定軍事戰略的依據。1945年8月美國使用核子彈轟炸日本廣島,長崎後不久,美國總統杜魯門稱核子彈是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武器。1946年美國軍事理論家B.布羅迪等人把核武器稱為「絕對武器」。1953年美國憑藉核優勢推行大規模報復戰略,側重準備打「閃電」式核大戰。1954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開始推行以戰略核武器為「劍」、以地面部隊為「盾」的「劍與盾」戰略。在此背景下,美國與西歐一些國家掀起研究核戰爭理論的熱潮。隨著核武器的發展和遠程火箭研製成功,1960年蘇聯建立戰略火箭軍後,展開核戰爭理論研究,提出較完整的火箭核戰略,強調核武器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60年代,鑑於美、蘇雙方均擁有戰略核武器,美國軍事理論界又開始研究有限戰略核戰爭理論。七八十年代,鑑於戰術核武器、中程飛彈的發展以及美、蘇雙方在歐洲地區部署了相當數量的戰術核武器,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則側重研究戰區核戰爭理論。一般認為核戰爭理論包括全面核戰爭理論、有限戰略核戰爭理論和戰區核戰爭理論。

低強度衝突理論

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雷根政府在前期有限戰爭理論基礎上提出並推行的一種小規模軍事衝突理論。低強度衝突是一種有限的軍事、政治鬥爭,旨在達成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或心理目的,通常局限於一定的地域,使用的兵力、武器數量以及作戰規模和激烈程度往往有限。它的任務主要是反「暴亂」作戰、反恐作戰、應急作戰和「維護和平」行動。低強度衝突理論實質上是美國在與蘇聯勢均力敵的形勢下推行其全球戰略、維護其海外利益的一種作戰理論。

「高邊疆戰略」理論

這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丹尼爾·格雷厄姆於1982年首先提出來的。他第一次較為系統地提出了開拓和利用宇宙空間以占據制高點的總體構想,並使之成為一種包括軍事、技術、政治、經濟等各項戰略在內的總體戰略。正如格雷厄姆自己所強調的,「"高邊疆'不僅是一項軍事戰略,它還是處理美國和美國盟國正當的經濟和政治願望以及安全需要的一項真正的國家戰略」。其特點是突破了傳統的邊疆概念,實現了戰場向第四維即太空的發展,並引發了新一輪的太空競賽。

非對稱作戰理論

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首先提出這一概念並展開大量相關理論研究。經過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實際運用,逐漸豐富了非對稱作戰理論。美軍最初提出這一概念是指不同類型部隊之間的交戰。隨著實踐的發展,非對稱作戰內涵得到進一步拓展,被泛指利用交戰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的懸殊,充分利用國家在軍事戰略、武器技術和軍兵種運用上的各種優勢積極尋找對手軍事力量中的薄弱環節,揚長避短,以強擊弱,避實擊虛,以極小的代價換取戰爭的勝利。其實質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強調的是超越常規,出奇制勝。

第六代戰爭理論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斯里普琴科將軍在其《第六代戰爭》一書中所提,是俄羅斯新軍事變革理論的代表。它提出21世紀前25年的世界戰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使用常規武器的接觸戰爭:另一種是使用不同作戰平台的高精度突擊和防禦武器、新物理原理武器、資訊武器及電子戰兵力兵器的非接觸戰爭。第六代戰爭的主要目的是以非接觸方式摧毁任何距離上敵國的經濟潛力,在將全部火力用於無條件毁傷敵人經濟設施的同時,還要實施強大的資訊突擊和不同作戰平台無人駕駛高精度兵器的密集突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