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歷程及主要內容

中國近現代軍事思想指的是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840—1949),各階級、民族、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建設等問題的理性認識。它包括晚清(1840—1911)和民國(1912—1949)兩個發展階段,其中既有開明地主階級的軍事思想,又有資產階級革命家的軍事思想,還有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軍事思想,呈現出新舊變革、東西融合的特點。

1.晚清時期的軍事思想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清代歷史由前期轉為後期的分界線,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在這短短的72年時間內,中國軍事思想發生了由傳統向近代化的轉型。

晚清時期軍事思想的發展經歷了醞釀萌生、初步確立和全面發展三個階段。

(1)醞釀萌生階段(1840—1860)

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探索中國的強兵之路,其中林則徐、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中國晚清近代軍事思想醞釀萌生的標誌。

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一是建立造船業與火器局,製造先進的戰船和火炮;二是組建強大的水軍,加強海防建設;三是整頓軍隊,提高戰鬥力;四是依靠民眾戰勝外國侵略軍。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面向世界,他們開始嘗試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但由於傳統的封建落後勢力仍然盤踞著中國的兵學論壇,適用於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思想仍統治著人們的頭腦,先進的主張沒能形成系統、全面的科學理論。

(2)初步確立階段(1860—1894)

第二次鴉片戰爭再次戰敗後,清朝統治階級中以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批洋務派本著「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的方針,從興辦近代軍事工業開始,掀起了洋務運動的高潮,為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他們還在江南製造總局內設立翻譯館,由徐壽、華蘅芳、徐建寅等中國科學家與外國傳教士合作陸續翻譯了一大批西方軍事著作,其中《火器略說》、《船陣圖說》等被視為洋務用兵的必讀書,言論被引用,觀點被採納。在外國先進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近代的軍事理論在國防政策、戰略戰術等各個層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因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嚴重束縛,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仍然步履維艱。

(3)全面發展階段(1894—1911)

清政府在1894—1895年甲午戰爭和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人侵戰爭中的失敗震動了中國朝野,許多清醒人士開始反思盛行數千年的古代兵學,重新估價牠們的時代價值,同時更加認識到了仿西法改革軍制、創練新軍及採用新戰法的重要性。20世紀初,袁世凱編練的「新建陸軍」、聶士成編練的「武毅軍」、張之洞編練的「自強軍」等紛紛出現,並設有步、馬、炮、工程各隊,一律裝備新式槍炮,新式的營規條令也紛紛出臺,標誌著清代軍制正式步入近代化的軌道。與此同時,廢武舉,在全國廣設學堂,建立由陸軍小學、中學、大學和專門軍事技術學校組成的較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

2.民國時期的軍事思想

民國時期軍事思想是指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封建帝制、1912年初建立民國到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垮臺這一時期的軍事思想,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對戰爭、軍隊和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民國時期的軍事思想又可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民國政府建立前期以孫中山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軍事思想:二是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後以蔣介石等為代表的中國大資產階級的軍事思想。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國近代歷史進入了民國時期。在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後,孫中山等又相繼領導了討袁戰爭、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並在此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認識,充實和發展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的軍事思想。以他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的軍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孫中山全集》、《孫中山集外集》、《辛亥革命史稿》和《黃克強先生全集》等一批著作中。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伊始,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集團即本著統一軍權、改革軍制的指導思想,著手軍隊的整頓和建設。它于逐一擊敗各地方割據勢力後,開始改革軍制、建立軍事統率機構、更新武器裝備、健全後勤供應系統;組建裝甲兵等特種兵,發展空軍,加強海軍,形成陸海空三軍的聯合軍隊體制;本著「打仗就是打將」的指導思想,舉辦各種軍事學校和軍官訓練團,培養軍官和各類專業人才,把中國軍隊的近代化、正規化建設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此同時,向官兵灌輸絕對服從命令、「忠於領袖」、「不成功便成仁」等封建道德觀念,加強對軍隊的思想控制;甚至實施「連坐法」,設立特務組織,監視官兵的言行,實行恐怖統治。所有這些措施,反映了蔣介石集團把先進的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與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相結合的建軍思想。這一時期,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紛紛著書立說,在結閤中國實際運用西方軍事科學方面作了新的探索,其中如蔣百里的《國防論》、楊傑的《國防新論》等具有較高的水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