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國防

中國現代國防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現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國防從現代戰爭中認識現代國防建設規律,吸收外國國防建設的經驗,依據中國實際探索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國防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思想與理論。

中國現代國防簡史

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現代國防建設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初創時期(1949年底—1953年)。這一時期中國國防的主要任務是解放沿海島嶼和西藏,穩定邊防,加強海防,肅清大陸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武裝,為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奠定國內和平安寧局面。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為消除外國敵對勢力對我國的直接威脅,中國決然發動了抗美援朝戰爭。經過2年10個月的卓有成效的作戰,打敗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穩定了朝鮮半島的格局。在這個時期,新中國統一了軍隊體制編制,建立了各級軍事領導機構,組建了人民空軍,創建了100餘所軍事院校,使人民軍隊由單一的步兵為主的陸軍開始向諸軍兵種合成化軍隊轉變。

第二階段:構建現代國防體系時期(1953—1978年)。1953年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確定了中國國防的主要任務是防禦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社會主義建設,保衛亞洲與世界和平。中央制定了「積極防禦」戰略方針和「兩彈一星」的國防科技發展戰略,全面構建中國國防現代化體系,建立了各級國防動員機構。軍隊精簡規模,展開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合同作戰能力基本形成。建立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常規武器基本實現國產化,某些領域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準,並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核子彈、氫彈,進行了地對地飛彈試驗。取得解放「一江山島」、西藏平叛、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珍寶島反擊戰和西沙群島海戰的勝利。「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國防建設雖然受到了嚴重干擾,軍隊正常的教育訓練也遭受了嚴重衝擊。但國防軍隊系統基本保持穩定,頂住了國際霸權主義的壓力。國防尖端技術在困難中取得了長足發展,躋身航天國家行列,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量,極大地增強了國防實力和威懾能力。

第三階段:現代化國防建設新時期(1978—2004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中心工作轉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正常建設的軌道上來。確立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裁軍100萬,人民解放軍朝著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邁出重要步伐。取得了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和「3.14」海戰的勝利,有效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1993年中央軍委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由打贏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軍隊建設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戰略轉變。以對臺軍事鬥爭準備為龍頭,堅持質量建軍,實施科技強軍戰略。

第四階段:新世紀新形勢下國防建設時期(2004年至今)。2004年6月軍委擴大會議提出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和軍隊戰略目標和任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施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科學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與軍事鬥爭準備、機械化建設與資訊化建設,完成機械化、資訊化雙重發展的歷史任務。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不斷提高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核心軍事能力和實施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力。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依據國際戰略格局的深度變革提出「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戰略任務,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國防和軍事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在聯合軍演、國際軍事競技、維和與外海護航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全面提昇了我國國防和軍隊的形象。

中國現代國防成就

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壯大的腳步,中國國防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1.建設了一支有世界影響力的強大軍隊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繼續加強革命化建設的同時,尤其注重現代化和正規化的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已成為受到世界持續關注的強大的合成軍隊。人民解放軍主要由陸、海、空三軍和第二炮兵組成。

近年來,人民解放軍按照履行使命任務和資訊化建設發展要求,積極穩妥推進軍隊改革,強化軍委總部戰略管理功能,組建人民解放軍戰略規畫部,將總參通信部改編為資訊化部,將總參軍訓和兵種部改編為軍訓部;推進新型作戰力量建設,調整優化各軍兵種規模結構,改革部隊編組模式,推動作戰力量編成向精幹、聯合、多能、高效方向發展;完善新型軍隊人才培養體系,深化軍事人力資源和後勤政策制度調整改革,加強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中國人民解放軍有決心、有能力打贏未來任何資訊化局部戰爭,有信心、有能力維護我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有信心、有能力維護我國的海洋安全、網路安全和太空安全。

2.建立了門類齊全、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引進消化前蘇聯的工業設備和科技成果,依靠我國科研技術力量的自力更生,建成了包括兵器、船舶、航空、資訊、航天和核能等門類齊全、系統配套的科研實驗生產體系;進入新時期後,通過改革發展,積極轉變軍工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規範和引導軍工企事業單位利用民用工業能力和社會資本,我國已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的、可持續發展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其發展狀況是:

依託目標規畫管理,建成一批高水準的科研平台和新型裝備生產線,形成先進的軍工核心能力;鼓勵軍工企事業單位、基礎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開展國防科研創新活動,增強自主創新武器裝備的能力;強化國防科技基礎平台、運行和管理,發揮國防科技實驗室和先進技術研究應用中心的重要作用,提高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基礎能力;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促進國家產業振興和高新技術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平等、互利、共贏的原則,遵照國際通行準則,嚴格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國際國防技術交流與合作。

兵器科技和工業方面,研製生產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坦克、裝甲車輛、火炮、彈藥、輕武器等新型武器裝備,為我軍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船舶科技和工業方面,自行研製了新一代核動力潛艇、常規潛艇和隱身驅逐艦、護衛艦、兩棲登陸艦、飛彈快艇等作戰艦艇,以及各種輔助船舶和新型魚雷、水雷、反水雷等新裝備。在航空科技和工業方面,已能夠研製出殲—10、殲—11、殲—20、殲—31等三代半和第四代制空戰機,以及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預警機、反潛機、教練機等各種類型軍用飛機,基本上滿足了空軍、海軍作戰和飛行訓練的需要。資訊科技和產業方面,在指揮自動化、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電子對抗和通信、導航等方面,為我軍提供了新一代裝備,進一步增強了部隊偵察、通信、指揮和作戰能力。航天科技和工業方面,已擁有研發先進地地、地空、海空和空空飛彈武器系統的能力,運載火箭、應用衛星的研製發射和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實驗的進行,已在世界航天技術領域佔有重要的地位。核工業方面,我國不僅掌握了製造核子彈、氫彈技術,還掌握了新一代核潛艇技術,有效地增強了二次核打擊能力,我國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3.構建了中國特色國防動員與國防後備力量體系

建國後經過不斷探索,逐步建立起了中國特色國防動員與國防後備力量體系。2010年2月2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進一步健全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防動員體制機制,科學規範了各級政府、機構和公民在國防動員活動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使國防動員與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進入法治軌道。

一是確立民兵與預備相結合的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國防後備力量體系。重點加強基幹民兵隊伍建設和預備役部隊建設,強化訓練,更新武器裝備,使我國後備兵員的整體素質較過去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二是注重宏觀指導,合理布局,加強邊海防、大中城市和重點地區的民兵工作。三是發揮民兵、預備役部隊在參戰支前、守衛邊疆、發展生產、搶險救災、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國家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四是健全了國防動員機構。為保證在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國家能很快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調動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應付戰爭,1994年成立了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下設兵員動員、經濟動員等四個辦公室,負責指導、協調全國的後備力量建設和動員工作。軍隊從總部機關到各軍區、集團軍、師團均設有動員機構和動員軍官。省軍區、軍分區、人武部既是同級黨委的軍事部門,又是政府的兵役機關,是集後備力量建設與動員工作於一體的機構。五是加強了國防教育,恢復並加強了對大學、高中(含相當于高中)在校學生的軍訓工作,使國防教育正逐步納人到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之中,走上了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

4.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安全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妄圖把新生的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之中。1950年9月,美國擴大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毅然決定於10月出兵朝鮮,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奠定了新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和平與安全環境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美國的封鎖和蘇聯的壓力下,取得了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進一步穩定了我國周邊安全環境。20世紀70年代以後,蘇聯在我國北方陳兵百萬,對我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全環境得到改善,同時,我國堅決頂住了蘇聯霸權主義的壓力,並且在1979年取得了中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以及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以後,我軍派出駐港部隊和駐澳部隊,恢復在港澳行使主權和國土防衛。2008年12月26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我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實施護航,截至2014年4月21日,共派出17批護航編隊,已為5585艘中外船舶實施了安全護航。我軍在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打擊「東突」為代表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三股惡勢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民族宗教團結等方面也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與此同時,我軍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且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雪救災以及應對重大突發性事件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現代國防思想

1.「國防不可不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就強調:「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者來侵略我們的國土。」1956年毛澤東在論述「十大關係」時,進一步明確了「國防不可不有」的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也非常重視加強國防建設,鄧小平強調:「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現在國際局勢並不太平,我們必須鞏固國防······」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也非常重視國防建設,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就必須保持一支強大的軍隊,建設起鞏固的國防。」「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加強軍隊和國防建設,對於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胡錦濤對新時期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做了新的論述,並強調要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快又好發展。從黨的領導集體的上述重要思想來看,「國防不可不有」的思想是我國國防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始終致力於加強國防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之一。

2.國防須適應國家利益的需要

國家利益隨著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求變化而不斷衍化,成為誘發戰爭和導向和平的一個基本動因。因而維護國家利益是國防的根本目的,必須適應國家利益的需要是國防建設的一個根本指導思想。維護國家利益是我國國防的最高準則,但維護國家利益中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的優先次序是不同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面臨著解放臺灣的任務、朝鮮戰爭的威脅,尤其是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長期面臨較大的戰爭威脅,國家安全利益受到嚴峻挑戰,因此,毛澤東強調我們一定要建設強大的國防,要建設強大的國防軍,並把「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作為國防建設的基本方針,把反侵略戰爭放在了國防建設和國防鬥爭的首要地位。進人20世紀80年代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鄧小平科學地判斷「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從而確立了中國國防的任務主要是維護國家的主權與和平穩定的環境,為國家的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安全保證。把國家的發展利益放在優先位置,國防建設由臨戰狀態轉入和平建設的軌道上來,依託經濟發展實現國防現代化。江澤民在領導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中,提出把國防和軍隊建設納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在保證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和優先發展的同時,逐步加大國防建設的投入,發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提高軍隊在現代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使我國的國防實力與我們國家的地位相適應。進入21世紀後,胡錦濤著眼國家利益和國防與軍隊建設戰略全局,確立了我軍新的歷史使命,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快又好發展,使軍隊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黨的領導集體把我國的國家利益之所及和所需,一直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我國的國家利益拓展到哪裡,國防和軍隊的任務與使命就延伸到哪裡。

3.國防建設須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黨的領導集體的一貫思想。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提出了一手抓經濟、一手抓國防的方針,並採取壓縮軍隊員額節省費用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的措施。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毛澤東進一步明確:「唯有經濟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也能夠有更大的進步。」並把「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列為「戰略方針的問題」。鄧小平領導國家建設期間,明確了經濟建設是全黨工作的中心,其他一切工作,包括國防建設都要圍繞這個中心,都要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江澤民主持軍委工作期間,也明確指出,要處理好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國防建設要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應形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機制。胡錦濤提出以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係的重要思想,並且發展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內涵,即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是好中求快的發展。從新中國國防建設的實踐來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我們黨對國防建設規律的正確認識。

4.國防建設堅持以現代化為中心

國防建設堅持以現代化為中心,是黨的領導集體的一貫指導思想。毛澤東在給軍事學院成立的賀詞中發出了「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事而奮鬥」的號召。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53年底召開的全軍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確定,把「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革命軍隊」作為我軍軍事建設的總方針。1981年,鄧小平明確提出了「把我軍建設成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總目標,強調現代化是「三化」的中心。江澤民堅持了國防和軍隊建設以現代化為中心的思想,同時還指出,國防科技現代化是國防現代化的關鍵,實施「科技強軍」戰略,依賴科技進步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現代化,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胡錦濤依據國際安全和軍事發展形勢,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內涵闡發為,建設資訊化軍隊、打贏資訊化戰爭,增強我軍資訊化條件下的威懾和實戰能力。國防建設堅持以現代化為中心的思想,也是我國國防建設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我國國防建設的主要矛盾是現代戰爭的需要、國家安全的需要同我國國防現代化水準還比較低的矛盾。抓住了這一主要矛盾,就科學地找到了加強國防建設的基本規律。

5.遵循獨立自主和改革創新的方針

獨立自主地建設國防,就是要立足於自己的力量來建設和鞏固國防。堅持獨立自主建設國防的方針,是中國的社會制度、對外政策、歷史經驗和大國地位等國情所決定的。從中國大國地位的情況來看,幻想外援,幻想他國來武裝自己,是行不通的。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及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來看,我國的國防任務艱巨繁重,不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國防體系,必定受制於人。從我國的外交政策來看,中國堅持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獨立自主地處理外交事務,也必須依靠自己力量建設的強大國防為後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澤東國防思想的重點內容。他強調在國防建設上,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鄧小平、江澤民繼承了毛澤東的這一思想,強調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上,應善於「學習外國」,堅持「自強不息」,即要處理好借鑑外國和保持中國特色的關係,以我為主,發揮優勢,廣泛借鑑,博采眾長。歷史一再證明了只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才能建設強大的國防。獨立自主並不是閉關鎖國,而是要積極借鑑國外一切先進的技術、軍事理論等為我國的國防建設服務。中國的科學技術落後,基礎差,要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安全和國家的發展利益,就必須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準,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理論,不對自身落後的制度實施改革和創新,不在別人的技術和理論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建設現代國防。所以,改革創新也是我國國防建設的指導思想。

6.全國軍民團結共建國防

1950年毛澤東就指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都有賴於同志們和全體人民解放軍的指導員、戰鬥員一道,和全國工人、農民及其他人民一道,團結一致,協同努力,方能達到目的。」鄧小平也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防和軍隊建設「仍然要堅持全民辦國防的指導思想」。江澤民在新的歷史時期也強調:「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廣大人民群眾要關心、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胡錦濤在新的形勢下將全民建設國防的思想納入國防發展戰略之中,他在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畫、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增強全民國防觀念······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全民建設國防,包括開展全民國防教育這個內容。深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全民國防教育,就是要激發全民的愛國情懷,激發全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力量,增強全民居安思危、共禦外辱的國防觀念。只有全民都接受了良好的國防教育,都自覺地參加和支持國防建設及國防鬥爭,才能真正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