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之父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出生于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大潛山麓的劉老圩,合肥劉氏后人仍口口相傳始祖來自瓦家壩。劉家世代務農,父劉惠,生6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因兒時患過天花,鄉里稱”劉六麻子”。11歲時父親病故,隨后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與母親周氏單獨生活。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有一天,劉家因繳不出團隊的糧食,被當地土豪侮辱。劉銘傳向土豪警告道:”你們再作威作福,欺侮鄉民,我就宰掉你!”土豪見是一個赤手空拳的毛頭小子,狂笑道:”孺子還敢阻擋我嗎?”劉銘傳奪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頭顱,跑回鄉里大呼:”某土豪給我殺死了,你們要保衛家鄉,就跟我來吧!”當即有數百名鄉里青年表示擁戴,劉銘傳便領著這些青年,在大潛山修圩筑寨,開始了團練生涯。(bookmark.tw)

同治元年(1862)二月,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聲、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曾國藩對這批新募淮勇極為重視,所有器械糧餉的供應悉仿湘軍,手訂營制,親到校場檢閱,命劉銘傳充任”銘字營”營官。”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分也最高,其中的骨干將領都是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里敢戰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同治二年(1862)十二月,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的戰役,經過4個多月激戰,攻下常州。淮軍入城后,瘋狂屠殺了護王陳坤書以下太平軍將士近萬人,劉因功被”賞穿黃馬褂”。同治三年(1863),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由洪仁玕等護送到廣德,后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復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斃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洪仁玕、洪天貴福輾轉至江西,先后被俘處死。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時年僅28歲,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軍職最高的人。

同治四年(1864)劉銘傳因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心灰意冷,在家鄉閑居十幾年。其時,國事日益衰敗,外患也日益嚴重,在同一些辦洋務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準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翌年,法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臺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是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臺,檢查軍事設施,并增筑炮臺護營,加強臺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爆發。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副官上岸,要求守軍”于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臺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士比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臺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在死傷十余人后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占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臺進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并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從各個方向奮勇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一百余人,狼狽逃回軍艦,侵占基隆的計劃破產。

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即告失敗,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政府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于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做準備之際,于23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福建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后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臺。法軍牢牢掌握了臺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臺。孤拔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余人,最后被迫后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慮到臺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臺北,滬尾重于基隆,于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占領基隆后,于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后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于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法軍潰不成軍,傷亡慘重。最后,法軍彈藥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這場戰斗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余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余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此后,法國艦隊只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

光緒十一年(1885),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在臺灣任職期間,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臺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臺灣防務也日益鞏固。清廷加封劉銘傳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光緒十六年(1890),劉銘傳因通商口岸稅務問題與外商交涉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事,遭到頑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和清廷的嚴厲申斥,憂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辭呈。次年,清廷準其辭職。劉銘傳懷著憂郁之心,乘船離開他苦心經營7年之久的寶島。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清軍潰敗,清廷令劉銘傳出山,劉因病重辭命。不久,《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自己一生中花最大精力創置的臺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郁結,口吐鮮血,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一月十二日凌晨,在六安劉新圩停止了呼吸,享年60歲。死后,清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謚壯肅。

劉銘傳在臺灣任職期間,提出新的行政區劃方案,全臺行政建置定為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從而基本奠定了臺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bookmark.tw)

劉銘傳根據臺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特點,集中解決防務中炮和船兩大問題,共修筑新式炮臺10座,并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為海防建設的重點,派水師駐扎澎湖,添購兵船,改變了臺灣”水師無船”的狀況;對全臺防軍進行了整編。此外,還創辦了一批以制造槍彈為主,兼務修理軍械的軍事工業。在籌備防務過程中,劉銘傳重點在面對日本的臺灣北部地區設防。

劉銘傳設立撫墾總局,兼任撫墾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對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饒衣食”,發展番地生產;設置”番學堂”,招收番童入學,提高番人知識水平。他還親自寫了一首《勸番歌》,體現了他”示威懷德、一視同仁”的團結少數民族政策。

劉銘傳在任臺灣巡撫期間,大力興辦和整頓各種實業,其中最著名的為基隆煤礦;設立官腦總局、磺務總局,實行專賣制度。

在通信方面,成功鋪設滬尾至福州川石山海底、安平至澎湖媽宮港海底電纜,并在此基礎上設立了電報總局,同時還率先對舊的鋪遞驛站傳送法進行了改革,仿效外國郵政通信的先進辦法,在臺北設立郵政總局,發行郵票;特設商務局,招募華僑商股,并將所募股金定購10艘輪船,成立了輪船公司,與外國商輪展開競爭;在臺北設立鐵路總局,使臺灣鐵路成為中國自行集資、自行興建、自行控制的第一條鐵路;在臺灣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在全臺各地開辦了幾十所書院、義學、官塾,并興辦了一座”西學堂”,開設英文、法文、地理、歷史、測繪、算術、理化等課程。(bookmark.tw)

劉銘傳始終心系臺灣,直到現在,海峽兩岸的人民仍在懷念這位第一任臺灣省巡撫,今天的臺灣島上還有許多劉銘傳的紀念設施。

陳先賢編著;應美星主編;周金明,胡斌顧問,文化鄱陽 文化卷,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04,第2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