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 — 「現代派設計大師」

美籍華人貝聿銘是卓有成就的建築設計大師。他設計的建築多不勝舉,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因其建築風格獨特,技藝高超,曾多次獲獎。例如,1979年獲美國全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美國建築界稱該年為「貝聿銘年」。1983年5月19日,獲世界上第一流建築師角逐的、常常被人們比作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的國際普里茨克建築學獎。同年還獲得法國建築學院金質獎。因設計中國北京香山飯店,1984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獎。同年總部設在紐約的亞洲學會也向他頒獎,表彰他為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設計的形式多樣、宏偉壯觀的建築物。1986年獲美國第一屆「自由獎章」。1989年獲日本藝術學會頒贈的「皇家首獎」.獎有10萬美元及一枚紀念章,該獎也可與諾貝爾獎相提並論,因此,貝聿銘不僅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還被稱為建築界的「奇才」。

那麼,這顆建築界的新星是怎樣在美國升起來的呢?

貝聿銘於1917年4月26日出生在中國廣州,後來隨家搬遷到風景如畫的蘇州,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蘇州城東有處獅子林,獅子林以大湖石堆砌的巧妙假山著稱,這是元代園林建築的代表作。少年的貝聿銘常在園中遊憩玩耍,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巧妙,深深地印在了他幼小的心靈中。

1928年,貝聿銘又隨同父母搬遷到上海。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曾任國民黨中央銀行總裁,是一名知名的銀行家,他經常帶著貝聿銘出入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使貝聿銘對一幢幢高樓大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感興趣的是上海最高的建築物國際飯店,經常來到這裡,從樓上到樓下,從外表的布局到裡面的結構進行反復琢磨,並立志將來一定要當一名建築設計師。

貝聿銘在上海讀完了中學,又考入了上海聖約翰大學,但未等畢業,就於1935年遠涉重洋,赴美留學,進入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建築工程系學習。1940年畢業後,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工作,其任務是研究提供破壞日本建築物的具體方法。1944年貝聿銘又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學碩士學位,194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是全系最年輕的助理教授。

1948年,有人把貝聿銘推薦給美國傑出的建築師柴肯道夫。柴肯道夫不僅選賢任能,唯才是舉,而且也是個「伯樂」式的人物。柴肯道失首先把自己私人辦公室的設計任務交給了貝聿銘,並要求貝聿銘把這間圓形的辦公室建在柴肯道夫開設的公司總部樓頂。貝聿銘以非凡的才華,精心的設計,向柴肯道夫遞交了一份百分的答卷。當辦公室竣工後,柴肯道夫對貝聿銘給予極高的評價。他說:這位東方人不僅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具有超人的智慧。隨即柴肯道夫放心地把丹佛、紐約幾座20多層的大廈和加拿大一組建築群的設計任務交給了這位剛進入而立之年的青年建築師。從此,貝聿銘與柴肯道夫密切合作,設計了許多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建築物。貝聿銘因此嶄露頭角,曾任韋布一納普建築公司的總設計師、建築部主任。

1955年,貝聿銘在紐約開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1958年,又成立了「貝聿銘設計公司」.專門承擔工程的設計任務。這樣,一顆新星就在美國建築界升起來了。

貝聿銘從事建築設計工作40多年,著名的建築設計不勝枚舉,他所設計的建築物不僅遍於美國各大城市,而且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伊朗、法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為數不少,但是,在貝聿銘設計的眾多建築物中,人們最讚嘆不已的首先是華盛頓的國家藝術館東廳。

位於首都華盛頓市中心的國家藝術館原有一座西廳,由於展室面積不夠用,急需建造一座東廳。東廳建築有兩大棘手問題:一是這裡是一塊面積不大的梯形場地,沒有多少可供施展設計才華的場地;二是被許多建築物包圍,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如何在這塊被包圍的梯形地帶上建造一座既使東廳與西廳珠聯璧合,又使其建築與周圍建築和諧一致的建築物。貝聿銘在設計過程中,以嚴謹的態度,大膽的風格,巧奪天工的技藝解決了上述問題。他將梯形場地分割成兩個共邊的三角形,一個為展覽大廳,另一個為藝術研究中心。他的設計,不僅使新舊建築物均衡對稱,和諧統一,而且賦予東大廳以一種新的韻律。當人們走進這座富麗堂皇的東大廳時,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的高度去欣賞廳內的花草、雕塑、壁毯和繪畫。在這裡空間的感受不再是靜止不動,而是變幻莫測的了。這種把立體幾何原理和各種藝術陳設揉合在一起的獨特設計,改變了幾千年來建築給人們的靜觀感覺,使人們享受到立體、逼真、變化的美。東大廳建成後,美國總統卡特參加了落成典禮並剪了彩。卡特在即興講話中稱讚貝聿銘的設計成功,他說:「這座建築物不僅是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藝術象徵。」美國的許多報刊也紛紛發表專稿和社論,他們說,貝聿銘創造了一座真正的傑作,使所有的華人都感到光彩。國家藝術館東大廳僅在開幕後的50天中,就吸引了100萬觀眾。來自世界各地以及美國各州的參觀者,對貝聿銘精心設計的東大廳讚不絕口。

擴建盧浮宮的設計是貝聿銘的又一傑作。巴黎是聞名世界的「藝術」之都,世界聞名的盧浮宮為巴黎增添了不少光彩。為使其吸引更多的參觀者,法國總統密特朗慕名聘請貝聿銘負責盧浮宮的擴建設計任務。為此,從1983年起,貝聿銘多次去巴黎,同密特朗總統和有關方面反復討論盧浮宮的擴建計畫。1984年1月拿出了別出心裁的設計方案。按照貝聿銘對盧浮宮的改建方案,在其入口處附近,掘地六萬平方米,建造一個地下建築網,其中包括停車場、博物館、餐廳、商店、戲院、郵局等。參觀者下車後,可通過地下走廊,直達接待處。這裡還將以盧浮宮為中心—拿破崙大院為中心點,修建一個冒出地面的、20米高30米寬的玻璃「金字塔」,使用的材料全是現代科技的最新成果。「金字塔」的百分之二十透明,百分之二十反射。這樣白天人們能從裡面看見盧浮宮,夜晚人們能從外面看見地下的部分設施。「金字塔」的四角還有四個小型「金字塔」,作為電梯房之用,塔的三邊各有一個噴水池。貝聿銘希望玻璃、水和光,使盧浮宮有一個氣派十足的入口,從而給人煥然一新的面貌。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及其它地下建築已於1988年3月初建成,貝聿銘巧奪天工的技藝征服了整個巴黎,貝聿銘的名字永遠同盧浮宮聯繫在一起。

貝聿銘還設計了其它許多著名的建築工程,建築費超過200萬美元以上的有:被譽為現代建築「奇觀」的肯尼迪圖書館、美國國家大氣中心、號稱「水晶宮」的賈維茨會議中心,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的瑪利大商場、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的科林斯廣場、新加坡來佛爾國際中心、德黑蘭市工業貸款銀行等等。他設計的建築,聞名遐邇,成為遊客必至,旅遊觀光、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貝聿銘長期生活在美國,已於1954年加入美國籍,但他卻無限熱愛自己的祖國。他的孩子都生於美國,卻沒有採用外國名字,三個兒子分別取名建中、禮中、定中,以寄託他懷國思鄉之情。1973年後,貝聿銘多次回歸祖國.為四化建設獻計獻策。為報效祖國,還親自設計了既有民族傳統特色,又有現代化設備的北京香山飯店和香港最高的70層大廈——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表達了他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