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西元前1900年,亞伯拉罕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生兒子以撒,以撒生雅各。約西元前1800年,雅各被上帝改名為以色列,雅各生了十二個兒子。
約西元前1250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遷至巴勒斯坦地區。
西元前1030~前950年,以色列的十二個兒子及其後代形成一個民族,並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以色列。
西元前950~前550年,以色列分裂為以色列國和猶大國。
西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猶太人成為「巴比倫之囚」。
西元1年,耶穌降生。(註: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是以耶穌的誕生日作為西元元年。但後來發現原來的計算是錯誤的,耶穌誕生的日子實際是西元前6年。)
西元70年,羅馬人攻下耶路撒冷,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開始了長達近兩千年的民族大流亡。
西元313年,羅馬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赦令》,賦予了基督教在羅馬的合法地位。
西元7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阿拉伯帝國征服,此後阿拉伯人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
16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被奧斯曼帝國吞併。
1860年,英國貴族摩西·夢特費在耶路撒冷舊城外圍建立第一個猶太居住點。1882~1903年,猶太人的第一次阿利亞。
1885年11月,猶太人宗教改革派通過《匹斯堡綱領》。
1886年10月16日,本—古里安出生於波蘭附近的普朗斯克鎮。1896年,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召開。
1904~1919年,第二次阿利亞。
1905年,青年工人黨和錫安工人黨在巴勒斯坦成立。
1906年,錫安工人黨確定了行動綱領,號召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1908年,巴勒斯坦辦事處在雅法成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本—古里安反對支持協約國以防止土耳其驅逐巴勒斯坦猶太人。
1917年11月2日,《貝爾福宣言》發表,宣言表示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
1917年12月,英軍進入耶路撒冷。
1919~1923年,第三次阿利亞。
1920年4月24日,國際聯盟將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交給英國。
1920年12月,猶太工人總工會成立。
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稱外約旦。
1922年7月1日,丘吉爾發表白皮書,表示要限制猶太人移民。
1924~1926年,第四次阿利亞。
1930年1月,馬帕伊成立。
1931春,哈加納B派出現。
1932~1939年,第五次阿利亞。
1933年4月7日,納粹德國通過第一部反猶立法—《恢復公職人員法》,這一法規使猶太人失去了在德國當公務員的資格。
1933年,本—古里安被選入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執行委員會。
1935年8月,本—古里安成為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提出謀求美國猶太人對移民事業的支持。
1935年9月,納粹德國實行「排猶」政策,猶太人開始大批湧入巴勒斯坦。
1938年11月,德國對猶太人展開大屠殺。
1939年5月,英國政府發表白皮書,限制猶太人遷入巴勒斯坦。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7年2月14日,英國表示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
1948年年初,巴勒斯坦臨時政府成立。
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建國,國名定為以色列。
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949年3月10日,以色列第一屆政府成立,哈伊姆·魏茨曼成為以色列第
一任總統,本—古里安任總理兼國防部長。
1950年7月5日,議會通過《回歸法》,對流亡在外的猶太人實行寬鬆的移民政策。
1952年4月1日,以色列議會通過《國籍法》,規定任何年滿18歲的猶太人,只要一踏上以色列國土,就有了以色列公民的身份。
1956年10月,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1963年,本—古里安辭去以色列總理職位。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1969年3月,果爾達·梅厄出任以色列總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1974年1月,以色列與埃及簽署第一個軍事脫離協議。
1977年5月17日,貝京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大選中獲勝,成為以色列第一大黨。
1982年6月,以色列與黎巴嫩發生軍事衝突,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
1983年9月1日,利庫德集團舉行內部大選,伊扎克·沙米爾繼任以色列總理。
1988年11月12~15日,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組建全國委員會,宣布巴勒斯坦建國。
1990年6月11日,利庫德成為以色列執政黨。
1993年9月,拉賓承認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的代表。
1993年9月13日,拉賓與阿拉法特在白宮簽署《奧斯陸協議》,中東和平進程出現歷史性突破。
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利庫德集團領袖內塔尼亞胡上臺。
1996年5月,利庫德集團在以色列大選中獲勝,中東和平進程出現重大轉折。
1998年10月23日,內塔尼亞胡與阿拉法特簽署《懷伊協議備忘錄》,以色列放棄約旦河西岸13%的領土。
1999年5月17日,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隨後成功組閣。
2000年5月,沙龍「訪問」聖殿山,引發巴勒斯坦人民的抗議。
2001年3月7日,以色列改革選舉制度,恢復1968年的《選舉法》,取消了總理直選。沙龍出任以色列總理。
2003年1月28日,以色列第16屆議會選舉開始,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再次出任總理。
2006年1月5日,沙龍中風住院,從此長期昏迷。
2006年3月28日,前進黨在大選中勝出,奧爾默特出任以色列總理。
2007年7月,希蒙·佩雷斯出任以色列總統。
2009年2月10日,前進黨以1席的微弱優勢贏得大選,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出任以色列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