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女醫學家

義妁 西漢河東(今山西夏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醫生。她從 小就喜愛醫藥,經常向醫生們請教,學到了許多醫學知識,積累了豐富的醫 學經驗。她治病時,湯藥和針灸並用。有一次,從外地抬來了一位鼓脹的病 人,發脹的肚子比將要臨產的孕婦還大,臍眼凸出,四肢和面部卻瘦得皮包 骨頭,氣息奄奄,病情險惡,如不及時搶救,將危及生命。義妁對她仔細診 視後,取出幾根針,在病人的腿部和腹部紮了幾針,又用一包藥粉敷在她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濕的絹帛裹住,並給她灌服湯藥。幾天之後,病人的腫脹 全消,自己可以起床活動。義妁精湛的醫技被漢武帝知道後,將其徵召入宮, 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后治病。

鮑姑 名潛光(309—363年),山西長治人。她出生於一個官宦兼道 士之家,其父鮑靚是廣東南海太守,其夫葛洪是晉代著名煉丹術家,曾著有 《肘後備急方》等。耳濡目染,家庭薰陶,給她行醫治病創造了良好條件。她 長期與葛洪在廣州羅浮山煉丹行醫,嶺南人民尊稱她為“鮑仙姑”。

鮑姑行醫采藥,其足跡遍及廣州、南海、惠陽、博羅等地。她醫術精良, 擅長灸法,以專治贅瘤與贅疣而聞名。她採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 腳艾做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因此,後人稱此艾為“鮑姑艾”。曾有詩讚頌:

越井崗頭雲作嶺,棗花簾子隔嶙峋。
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一天,鮑姑在行醫采藥回歸途中,見一位年輕姑娘在河邊照容,邊照邊 淌著淚。鮑姑上前一看,見她臉上長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十分難看。鄉親 們因此都鄙視她,亦無法找丈夫,故而顧影自泣。鮑姑問清緣由,即從藥囊 中取出紅腳艾,搓成艾絨,用火點燃,輕輕地在姑娘臉上熏灼。不久,姑娘 臉上的疙瘩全部脫落,看不到一點疤痕,變成了一個容貌俊美的少女。她千 恩萬謝,歡歡喜喜而去。

遺憾的是,鮑姑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後人認為,她的灸法經驗可能滲入 到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該書有針灸醫方109條,其灸方竟占90餘條, 並對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都有較全面的論述。據分析, 葛洪不擅長灸法,他的精力主要集中於煉丹和養生上。《肘後備急方》中收入 如此豐富的灸方,可能與擅長灸法的鮑姑有密切的關係。

鮑姑死後,嶺南人民為了紀念她對醫學事業的重大貢獻,在廣州越秀山 下三元宮內修建了鮑姑祠,以志紀念。

談允賢 江蘇無錫人,是明代一位著名的婦科女醫生。其祖父曾任南京 刑部郎中,是當地的名醫;祖母對醫藥也十分精通。談允賢從小就受到家學的薰陶,專心致志地學習各類醫典經書。她的祖母在臨終前將全部秘方和制 藥工具傳給了她。

談允賢在婚後得了氣血失調證,她自己診脈確診後,開方用藥,將自身 之病作為臨床實踐之路,經多次服藥,終於痊癒,談氏醫名大振。在封建社 會,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男女授受不親,一些閨閣千金和富豪眷屬,得了 婦科之病,羞于對男醫生啟口,因而不能及時治療,延誤病情,危及生命。 聞談氏之名,紛紛前來請她診治。不久,談允賢正式懸壺診病,成為當地專 治婦科的著名女醫生。她在50多歲時,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臨床中積 累的醫療經驗,寫成《女醫雜言》,傳給後人。

淳於衍 西漢宮廷女醫家,擅治婦產科疾病。

蔡尋真、李騰空 唐代民間女醫家,蔡氏系唐侍郎蔡某之女,李氏為唐 宰相李林甫之女。蔡、李二人同在廬山一帶行醫。

胡愔 唐代女醫家,胡氏對臟腑理論很有研究,撰有《胡愔方》二卷, 又編繪了《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卷。

馮氏 宋代宮廷女醫家,是郭敬仲之母,治病多見奇效。因她為太后治 病有功,被宋高宗晉封為“安國夫人”。

汪夫人 宋代宮廷女醫家,她“知書善醫,精婦人病,顯于時,掌內府 藥院事”。

張小娘子 宋代女醫家,精通外科,治療瘡瘍諸病多有奇效。 陸氏 明代宮廷女醫家,她原在民間行醫,精通方脈。

彭氏 明代宮廷女醫家,經御醫會試後入宮,專為太后治病,頗得太后 的喜愛。

吳氏、毛氏 明代民間女醫家。吳氏系郭琬(醫家)之母,毛氏為郭琬 之妻,郭琬父親是醫生,揚名當時。

韓氏 明代民間女醫家。她“以醫術游四方,治病多奇驗”,韓氏憐憫窮 人,深得愛戴。

周祐、周禧 明代女本草學家,為兩姐妹,她倆用彩色絹繪有《本草圖 譜》一書。

顧德華 清代女醫家,字鬃雲,她是吳縣一帶的婦科名醫,著有《花韻樓醫案》一卷。

葉蔭 清代女醫家,她愛好幼兒保健及護理,著有《保赤金科》一書。

孫西台 清代女醫家,字言言。在中醫理論上有相當的造詣,著有《書星樓醫案》一書。

曾懿 清代女醫家。她擅長治療瘟病,用藥有獨到之處,自製諸方,配合巧妙。撰有《醫學篇》二卷。

來自 楊曉光,趙春媛. 中醫中藥軼事珍聞[M]. 2018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