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障礙疾病概述

應激障礙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應對自身由於各種突如其來的、並給人的心理或生理帶來重大影響的事件,例如戰爭、火災、水災、地震、傳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災難發生所導致的各種心理生理反應。應激障礙症也叫作應激相關障礙,主要包括急性應激反應(Acute Stress Disorder,簡稱 ASD)、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及適應障礙(Ad- just Disorder)三大類。牠們的共同特點是無論個體有什麼樣的易感因素,不遇上精神應激事件就不會發病,或者說疾病的發生一定與精神應激有關,這是與其他精神障礙的明顯不同之處。其中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應激相關障礙中臨床癥狀最嚴重、預後最不好、可能有腦損害的一類。

急性應激障礙又稱急性心因性反應,這是由於突然而來且異乎尋常的劇烈的精神刺激,應激性生活事件或在持續困境的作用下引發的一過性精神障礙。多數病人的發病時間與精神刺激有關,在應激災難事件發生之後最早出現,精神癥狀常在遭受刺激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即可出現。病狀的表現與精神刺激的內容有明顯關聯,其病程及預後也與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關。歷時短暫,可在數小時、幾天或1周內恢復,以完全緩解結束,預後良好。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年人,患病率男女之間無顯著差異。

創傷後應激障礙又叫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對創傷等嚴重應激因素的一種異常的精神反應。它是一種延遲性、持續性的心身疾病,是由於受到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心理障礙。簡而言之,PTSD是一種創傷後心理失衡的狀態。

創傷後應激障礙比急性應激反應發生得要晚,而障礙的持續時間比急性應激反應要長得多,往往要持續一個月以上,甚至數年。表現為難以控制地重新體驗創傷性事件發生時的各種場景以及當時的情緒;迴避或不願意提及創傷性事件,不願意提及更不願意看到事件發生的場所,甚至不願意去與事件發生場所類似的地方,情感麻木,迴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從心理學意義上講,這是一種情感隔離的狀態,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對健康是不利的。悲傷、內疚等負性的情感長時間沒有一個合適的發泄管道,往往會引起更多的心理障礙或心身疾病。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核心癥狀有三組,即重新體驗癥狀、迴避癥狀和警覺性增高癥狀。

適應障礙是人群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一般是因環境改變、職務變遷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個性,而出現的一些情緒反應及生理功能障礙,並導致學習、工作、生活及交際能力的減退。此種心理障礙常見於入伍新兵、大學新生、移民或災民之中。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後1個月內起病,病程一般不超過6個月。臨床表現包括:

(1)抑鬱

考上大學的激情蕩然無存,對一切不感興趣,自卑、自責,睡眠障礙,食慾減退等。

(2)焦慮

緊張不安、心慌氣短,無所適從等。

(3)行為障礙

新生中出現曠課、遲到、早退、逃學、尋求刺激等。

(4)軀體不適

腰酸背痛,肢體麻木,消化不良等。

(5)社會性退縮

逃避現實,獨來獨往,學習成績下降,效率低下,學習能力抑制,生活能力減退,迴避社交活動。

一、應激障礙流行病學

對急性應激反應(ASD)終生患病率的研究很少,有報道稱車禍倖存者中為13%~14%,大屠殺目擊者中為33%,暴力犯罪受害者中為19%。適應障礙的發生率缺少大型的流行病學報告,國外有報道顯示適應障礙的患者占精神科門診的5%~20%。在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的精神科會診中診斷達到12%,在那些遭遇過應激(比如做過心臟手術)的人群中高達50%,而那些經歷高水準應激的人(窮人、生病的人)具有更高的患適應障礙的風險。

PTSD患病率的研究比較多,然而,採用的診斷標準不同、方法不同和樣本特徵不同,結果患病率也不同。據統計,美國PTSD的人群總體患病率為1%~14%,平均為8%,個體終生患病危險性達3%~58%。德國研究人群總體患病危險性為1.3%,而阿爾及利亞研究結果顯示人群總體患病危險性高達37.4%,同時PTSD患者的自殺危險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達19%。戰爭老兵、火山爆發和犯罪暴力旁觀者的PTSD患病率為3%~58%。經歷創傷性事件後發生PTSD的可能性隨著事件的特殊性而不同。如美國底特律社區創傷性調查顯示,經歷創傷的

人中9.2%發生PTSD,但是在強奸、被俘、酷刑或綁架後的人群中有50%發生PTSD。在暴力受害女性中PTSD發生率為25.8%,明顯高于非暴力受害的女性的PTSD發生率(9.4%)。

雖然患病率差異比較大,但不同的研究資料一致顯示PTSD的終生患病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而且發病年齡也不同。如Kessler(1995年)報告,男性45~54歲是PTSD的高發年齡,而女性25~34歲是PTSD的高發年齡。這種性別差異並不意味著女性本身更容易患PTSD,可能歸因於通過增加女性風險的其他因素,比如更可能被強奸或者性侵犯,導致女性情感障礙的發病率更高,還有創傷事件所致的恐懼、威脅及對創傷事件的自我體驗等具體方面都可能影響女性PTSD的發生。

二、應激障礙疾病的分類和ICD-10診斷標準

三大診斷標準(CCMD-3、ICD-10和DSM-IV)對應激障礙的描述略有不同,但是根據癥狀、病程、應激源事件及其引起的不愉快環境的明顯改變,都將應激障礙分為:急性應激反應(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創傷後應激障礙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及適應障礙(adjust disorder)三大類。

在DSM-IV中,PTSD被列入「焦慮障礙」部分;而在ICD-10中,被歸為「嚴重應激反應」部分;在CCMD-3中被歸入「應激相關障礙」。適應障礙在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屬於「神經症、應激相關的軀體形式障礙」一大類中,並與「嚴重應激反應」列為一個欄目。在DSM—IV「美國精神學會制定的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適應障礙為一個獨立的分類單元。在我國既往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中,無適應性障礙項目,此項目首次見於「CCMD-2」中,歸於「神經症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精神障礙」大類內,基本上靠近ICD-10的分類法。

三、應激障礙的可能原因

(一)應激源

精神應激事件是應激障礙類疾病發生的必要條件。在遭遇強烈的精神應激事件後,絕大多數人都會有心理反應,如噩夢、心神不寧、睡眠與進食行為紊亂,較嚴重的還可能出現恐懼、悲哀、內疚、憤怒等。這些心理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消失,不屬於異常。只有在這些反應持續不消退,或者表現為其他更為嚴重的癥狀,損害了個體的功能,如學習、工作、社會交往能力,甚至影響個人生活自理能力時,就要考慮是異常狀態,如ASD或者PTSD。與ASD和PTSD發病有關的精神應激事件多種多樣,大體上可分為下列幾項:

1.嚴重的生活事件

如嚴重的交通事故;親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遭受歹徒襲擊;被姦汙或家庭財產被搶劫等創傷性體驗。

2.重大的自然災害

如特大山洪暴發;大面積火災或強烈地震等威脅生命安全的傷害。

3.戰爭場面

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報道,當交戰雙方進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戰鬥中時,由於遭受炮擊、轟炸,甚至白刃戰的恐懼體驗,戰鬥中的士兵有的可發病。

這些事件的強度幾乎能使每個人都產生痛苦的體驗,最終導致易感因素的人發生ASD或者PTSD,因此又稱為精神創傷性事件(traumatic event)。

對兒童而言,一些小的應激事件也可能引起ASD或者PTSD,這與兒童對應激事件的感知覺水準及他們的應對能力有關。比如:意外傷害、燒傷、摔傷、慢性軀體疾病、家庭暴力、父母離異、情感忽視、家庭環境改變、同伴關係不良、校園暴力、老師的不良教育方式等。Lenore Terr認為兒童遭遇短期、突然的事件如被毆打或隔離、自然災害、車禍、被強奸等,更易於導致癥狀表現為細節化、記憶深刻、錯覺及對事件的時間定向障礙,但恢復更快速。如果遭遇慢性的、長期的、人為的事件,如長期的身體虛待或性虐待,常常引起個人或世界觀改變,伴隨內疚、羞恥、無價值感,有可能導致長期的人際問題和(或)複雜的臨床癥狀,如大量的否定、情感麻木、抑鬱分離癥狀、自我催眠、對傷害者以及傷害行為的敵對態度等,這些癥狀在兒童時期容易被誤診為品行障礙、兒童多動症、抑鬱或精神分裂症。

引起適應障礙的精神應激事件強度較弱,多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件。如青少年最常見的事件有父母不和或離婚、遷居外地、學習環境的改變(如從農村中學升入城市大學);成年人中最常見的有婚姻衝突、經濟問題,或殘障子女出生等;老年人最常見的是退休,社會地位的變遷及喪失子女等。面對這些需要適應的應激事件,多數人能很好適應,適應能力差的個體可能出現適應障礙。

雖然不同的精神應激事件導致應激相關障礙的發生率不同,但一般來說精神應激事件的致病性不但與事件本身的強度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個體對事件的主觀體驗程度有關。例如,一個具有公眾形象的媒體主持人與一個電腦操作者被毁容,單門獨戶的房屋倒塌和自然災害導致的無家可歸,同一事件發生的背景不同,其導致的精神創傷後果和程度也不同。因此,就精神應激事件這一必要條件而言,只有其強度與主觀體驗超出個體的耐受能力時,才能成為應激相關障礙的致病因素。

(二)易感因素

應激障礙的易感因素可分為個體內在的因素(如遺傳特徵、年齡、性別、HPA軸功能異常、前額葉和杏仁核或海馬的神經可塑性異常、精神障礙的家族史或既往史、其他健康狀況不良、不良的心理應對方式等)與個體外在的因素(如社會支持系統不良、童年的精神創傷、創傷前後其他負性生活事件的疊加作用等)。但是目前更多學者傾向把應激障礙的易感因素按照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前後的時間來分,即創傷前變量(pre-traumatic variables)、圍創傷期變量(pre- ri-traumatic variables)和創傷後變量(post-traumatic variables)。這樣可能更有 利於研究與臨床干預。

1.創傷前變量

研究比較肯定的創傷前變量有:焦慮或抑鬱個人史和(或)家族史,既往創傷史如童年期受歧視、受虐待、被遺棄、性創傷等,女性,平均水準以下的智商,神經質等。上述這些因素歸納起來有一個共同點即可能通過影響個體對應激的應對能力而增加應激相關障礙的發生風險,這一點在適應性障礙的患者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2.圍創傷期變量

圍創傷期變量主要包括創傷性事件發生後個體的精神和軀體反應情況、個體對創傷性事件的認知、社會支持的程度三個方面。

3.創傷後變量

除了某些創傷前變量及圍創傷期變量如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等持續存在而成為創傷後變量外,創傷後變量還包括事後干預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創傷性事件後遭受的其他負性生活事件等。

(三)生物學因素

急性應激障礙病期短,屬一過性應激性反應;適應障礙病情嚴重,程度較輕,與個體的應對方式關係密切,有關這兩種障礙的生物學因素缺少研究。PTSD因為病期嚴重,病程長,預後不佳,因此其生物學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1.PTSD的腦神經影像學特徵

PTSD患者的海馬與海馬旁回、杏仁核、內側前額葉有某些異常,有些作者提出PTSD的前額葉—杏仁核—海馬環路。然而,PTSD患者這些腦區的改變,是疾病發生的大腦病理基礎還是精神創傷導致的後果,是如何發生的,是否PTSD確實存在這樣一個神經環路的異常,都有待深入的研究證實。

2.PTSD的神經內分泌特徵

目前比較肯定的有興奮性氨基酸系統、GABA能抑制系統、膽鹼能系統、多巴胺系統、5—HT系統、神經載體系統,以及其他的神經遞質或調質如垂體後葉素、內啡肽、血管舒縮腸肽、神經肽Y、膽囊收縮素、物質P的參與。但主要是腎素一血管緊張素系統和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素軸(HPA軸)的激活,俗稱應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