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症疾病概述

恐懼症(又稱恐怖性焦慮障礙)是指患者對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產生異乎 尋常的恐懼和緊張,並常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場合下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以致極力迴避客觀事 物或情境,影響其正常活動。臨床表現為:

(1)對某種客體或情境引起強烈恐懼。

(2)恐懼時常伴有明顯植物神經症狀。

(3)病人明知這種恐懼不必要,但不能控制,仍極力迴避。臨床常見有廣 場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及單純恐懼症三種。

動物恐懼症常起源於童年;社交恐懼多起源於童年後期或青少年前期;廣場 恐懼則多在20~40歲發病。三類恐懼症都有向慢性發展趨勢,且病程越長,療 效越差。

兒童起病者預後較好,5年以後基本恢復或明顯緩解。成人單一恐懼症預後 較好,廣泛性的恐懼症預後較差。社交恐懼症病程已持續一年以上者,如不經治 療,以後5年內的變化不會很大,但在更長的時間以後有些會逐步改善,場所恐 懼症亦是如此。

恐懼症流行病學

國外報告恐懼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為6‰左右(Oxford textbook of Psy— chiatry,1983),我國為0.59‰(1982),患病率中外相差十倍,原因待查。必須 一提的是Agras 1969年的流行病學研究,他報告的患病率為77%,為我國的一百 多倍。國外報道的精神科門診中以恐懼為主訴者佔2.5%。在我國神經症專科門 診中,恐懼症佔6.7%(長沙,1989)。國外調查兒童恐懼症的患病率為2%~ 9%,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隨年齡增長患病率降低。在美國社交焦慮障礙的終 生患病率為13.3%,女性較男性常見,平均發病年齡為15歲,平均發病12年後

才進行首次治療,而且80%的患者從未接受治療。特定恐懼的終生患病率美國 為11.3%,平均發病年齡為15歲,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多,患者很少尋求 治療。

恐懼症疾病分類和ICD-10診斷標準

ICD-10和DSM-V標準對神經症的診斷分類有所不同,DSM-V沒有出現 神經症這一疾病概念,而是將焦慮障礙、強迫障礙、分離障礙等分別單獨說明, 將恐懼症、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等列入焦慮障礙的分類中。而ICD-10將恐懼症列入了神經症性、應激相關的及其他形式障礙中。DSM-IV和DSM-V將 廣場恐懼症列入了驚恐障礙,這樣驚恐障礙就分為伴或不伴廣場恐懼的驚恐障礙 和廣場恐懼不伴驚恐障礙。而其他兩種常見的恐懼症是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障 礙)和特定恐懼,近年的研究多數按照DSM分類系統進行。

驚恐障礙可能的原因

驚恐障礙由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

(一)遺傳因素

家系遺傳學研究發現,兒童驚恐障礙患者的一級親屬患病率是正常對照組的 3~6倍,單卵雙生子同病率高於雙卵雙生子。患者有膽怯、內向、脆弱等先天 素質特徵。但Buglass(1977)對恐懼症的家系研究和Torgerson(1979)對雙生 子的恐懼症同病率進行的調查,卻又不支援遺傳因素在恐懼症的發病中有何特殊 作用。說明家族聚集性並不只是意味著遺傳傾向,因為共同生活的經驗以及相同 的環境因素,也可能起著重要的致病作用。

(二)神經生物學因素

在臨床中,SSRIs治療社交焦慮障礙有效,提示社交焦慮障礙與5—HT相 關。有研究發現,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外周血中BZD(苯二氮卓)受體密度減少, 紋狀體多巴胺受體密度下降等。但這些發現之間的相互關係尚不清楚。

在健康成人中發現,杏仁核體積大與社交圈大和複雜程度相關,這些朋友最 多的人,杏仁核大小約是朋友最少的人的兩倍。對特定恐懼的研究進展集中於生 物進化過程中杏仁核對恐懼物體的記憶編碼及其表達。

(三)心理社會因素

患者在首次發病前可能會有某種精神刺激因素,資料表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主動地追溯到與其發病有關的某一事件。條件反射學說認為當患者遭遇到某 一恐懼小刺激時,當時情景中另一些並非恐懼的刺激(無關刺激)也可能同時 作用於患者大腦皮層,兩者作為一種混合刺激形成條件反射,所以今後重遇這種 情景,即便是隻有無關刺激,也可能引起強烈的恐懼情緒。然而有部分患者,並 無曾受恐嚇的經歷,還有些患者恐懼的物件時常變換,這些都是條件反射學說暫 時難以解釋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