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常見的病因未完全闡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於青壯年,常有特殊的思維、知覺、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病程多遷延。該病患者人數約佔中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左右,最終結局約一半左右患者出現精神殘疾,為社會以及患者和家屬帶來嚴重的負擔。
精神分裂症臨床症狀多樣複雜,幾乎精神科的全部精神症狀和症狀群,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和不同型別均可出現,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病例能夠全部表現精神分裂症的所有症狀。但無論如何精神分裂症以基本的和特徵性的思維和知覺歪曲、情感不適當或遲鈍為總體特點,通常患者意識清晰、智慧完好,但患病的過程中可出現某些認知損害。患者常感到其最深層的思維、情感和行為被他人所洞悉或共享,由此產生解釋性妄想,認為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往往以奇怪的方式在影響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患者可視他自己為所發生一切事件的核心。幻覺,尤其是幻聽很常見,並可評論患者的行為和思維。知覺障礙常還有其他的形式:顏色或聲音可過分鮮明或改變了性質,平常事物無關特性顯得比整個客體或處境還重要。疾病早期還常出現困惑,往往使患者相信日常處境具有專門針對自己的特殊的、通常為兇險的意義。在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性思維障礙中,某一整體概念的外圍和無關的特性被放在了首先的位置(在正常的精神活動中這些次要屬性會受到抑制),用於替代那些與處境相關的和適當的特性。因此,患者的思維變得模糊、省略及隱晦,其言語表達令人不可理解。患者思潮斷裂和無關的插入語頻繁出現,思想似乎被某些外部力量撤走。患者心境的特點是膚淺、反覆無常或不協調,矛盾意向和意志障礙可表現為惰性、違拗或木僵,可存在緊張症。本症起病可為急性,伴嚴重的行為紊亂;也可起病潛隱,伴逐漸發展的古怪觀念和行為。本症的病程同樣有很大的變異,慢性或衰退並非不可避免,部分患者的轉歸是痊癒或近乎痊癒。
一、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學
精神分裂症見於世界各個地理區域和各種文化,其發病率與患病率在世界各地大致相等,終身患病率在1%左右。1993年中國全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症的終身患病率為6.55%,與1982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5.69‰相比差別不大。總體來看,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男女大致相等,性別差異主要體現在初發年齡和病程特徵上。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於15~55歲之間,發病的高峰年齡段男性為10~25歲,女性為25~35歲。與男性不同,中年是女性的第二個發病高峰年齡段,3%~10%的女性患者起病於40歲以後。多數隨訪研究支援女性患者總體預後好於男性。
二、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分類
精神分裂症可根據臨床特徵將其劃分為單純型、青春型、緊張型和偏執型四個亞型。
(一)單純型精神分裂症
較少見,約佔精神分裂症的2%左右。多為青少年起病,病情進展緩慢,持續發展。退縮、懶散是其突出表現。早期多表現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如主觀的疲勞感、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逐漸出現日益嚴重的孤僻退縮、情感淡漠、思維貧乏、懶散、喪失興趣、生活毫無目的。此型患者早期常不易被察覺,或認為是“不求上進”“性格不夠開朗”或“受到打擊後意志消沉”等,往往在病程多年後才就診。治療效果差。
(二)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主要是青春期發病,起病多較急。以聯想障礙為主,突出表現精神活動的全面紊亂。思維鬆散、破裂,可伴有片段的幻覺、妄想;情感膚淺、不協調或喜怒無常;動作行為怪異、不可預測、缺乏目的。只要系統治療、維持服藥,可望獲得較好預後。
(三)緊張型精神分裂症
目前少見。患者以明顯的精神運動紊亂為主,外觀呆板。可交替出現緊張性木僵與緊張性興奮,或被動性順從與違拗,即所謂的緊張綜合徵。此型預後較好。
(四)偏執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最常見的一個型別。以相對穩定的妄想為主,往往變現多疑,內容荒謬離奇,多伴有幻覺(特別是幻聽)。言語、情感、意志、行為障礙不突出。起病多在30歲以後。這類患者較少出現顯著的人格改變和衰退,但幻覺妄想症狀長期保留。此型自發緩解者少見,如能儘早系統治療,預後較好。
三、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可能原因
(一)生物因素
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一級親屬中同患本病的危險率為4%~14%,約是一般人群的10倍。若雙親均患精神分裂症,其患病危險率可高達40%。在患者的二級親屬中,患病危險率高於一般人口的3倍。同卵雙生子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是異卵雙生子的4~6倍。寄養子研究也支援遺傳在發病中的作用;提示精神分裂症血緣關係越近,危險率越高;且遺傳因素的影響較環境及其他因素大。
2.神經發育
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可能與神經發育異常有關。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發育假說認為:由於遺傳因素(易感性)和某些神經發育危險因素(如妊娠與出生的併發症、妊娠期間暴露於流感病毒等)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腦發育過程中就出現了某種神經病理改變,主要是新皮質形成期神經細胞從大腦深部向皮層遷移過程中出現了紊亂,導致心理整合功能異常。其即刻效應並不顯著,但隨著進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下,導致了精神分裂症症狀的出現。
3.神經生化的異常
- (1)多巴胺(dopamine,DA)假說,認為精神分裂症是中樞DA功能亢進,或由於DA受體增加導致對DA的敏感性增加所致。
- (2)穀氨酸假說,其一是中樞穀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其二不少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功能異常時繼發於穀氨酸神經元調節功能紊亂這一基礎上;其三目前已經發現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都與穀氨酸傳遞有關。
- (3)5-羥色胺假說,5-羥色胺2A受體可能與情感、行為控制及多巴胺調節釋放有關。
(二)心理社會因素
儘管不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發生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任何能決定是否發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會因素。某些應激事件確實使健康人精神產生異常,但這些異常更多的是應激所致精神障礙。目前觀點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可以誘發精神分裂症,但最終的病程演變常不受先前的心理因素所左右。可能與精神分裂症發生有關的常見社會心理因素包括文化、職業和社會階層、移民、孕期飢餓、社會隔離與心理社會應激事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