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定理 — 放棄也是一種美

春秋末期,一代名臣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實現霸業後果斷放棄榮華富貴,立即離開了越國,並從齊國寫信給好友文仲說,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問他為什麼還不離開。

文仲在收到信後猶豫不決,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還是沒逃脫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下海經商,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他的親密戰友文仲,舍不得放棄富貴,最終導致殺身之禍。范蠡就是因為懂得在該放手時就放手,才保住了性命。

懂得放棄,是一種大智慧,而小池定理就和放棄有關。

日本管理學家小池敬提出了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東西不放的心理學定律。

上一個故事裡的文仲就是輸在了小池定理上。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往往對某些事情越是沉醉,就越是陷得深,就越難以放棄。

尤其是在賭徒身上,小池定理非常明顯。很多人在最初接觸賭博時並沒有上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賭得多就越是來勁,直到將自己的全部家當都賠上去為止。

還有許多戀愛中的例子也是如此,有很多人在失戀時要死要活不能自拔,並非是他的生命裡真的是缺了對方不可,只是因為他投入得太多了,沉醉在這一段戀愛中,以至於不能自拔。

其實,適當地放棄,也未嘗不是一件美事。不經意的放棄之間,成功也會悄然降臨。

譚盾是個著名的音樂家,可他剛到美國的時候,卻和一個黑人鋼琴手在商業銀行前賣藝,那是個很能賺錢的好地盤,可譚盾最終放棄了這個地盤,因為他想到大學進修。

十年後,當他再次路過那家銀行時,發現昔日老友仍在那兒賣藝,而他當時已是個國際知名音樂家了,經常應邀在著名的音樂廳表演。

1998年,著名作家畢淑敏成了心理學研究生。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到了2003年7月,離拿到心理學博士學位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但她思之再三,最終決定放棄。這使許多人感到意外和不解。她卻冷靜地回答:「因為我不能去考外語、寫論文。我擔心一個幾十萬字的心理學博士論文寫下來,我可能就不會寫小說了。因為風格不一樣,思維的訓練也不一樣。考外語,是一個死功夫。我想,生命對我這個年過五十的人來說是那麼寶貴,不值得拿出半年時間專門去念外語,去應對考試。」

畢淑敏放棄了爭取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北京西四環外開設了一家心理咨詢中心。她認為,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是自己極有興趣探索和願意去做的有價值的事情。而她自己也同樣在寫作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比爾·蓋茨的例子則足以說明懂得放棄是多麼的重要,以他的經濟實力,足以買下半個紐約的地皮,去做房地產老板。但是他只關注自己的操作系統以及軟件的研究和開發,而不被市場中的暴利行業所誘惑。有位投資專家評論得妙:「比爾·蓋茨的聰明之處在於,他不只是知道做什麼,而且知道不做什麼,知道應該放棄什麼。」

古往今來,凡是懂得放棄的都是智者,陶淵明放棄了紛亂的官場,才有了「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李白放棄了世俗功名利祿,才有了「詩仙「「劍仙」「酒仙」的美譽;李叔同放棄本來優越的生活,終成一代禪師。

這都是由懂得適當的放棄而帶來的成功,反之,過度的沉迷則會讓我們迷失自我,君主若太過沉迷美色,一定會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讀書人若太過追求功名利祿,一定會落得身敗名裂的結局,商人如果眼裡只有金錢,則一定會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戀愛中的人若太過迷戀對方,一定會迷失自我,從而變成感情的奴隸。所以,適當地放棄也未嘗不是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