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丑效應 — 不完美的人更可愛

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試圖在豬灣入侵古巴,結果計劃慘遭失敗。消息傳來,全國一片譁然。可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豬灣事件」非但沒有使肯尼迪的聲望降低,相反他的聲望卻大大提高了。

心理學家的解釋是:過去新聞媒體把肯尼迪描述得過於完美,無可挑剔,讓人感到他不是凡人,無法和他相提並論。一旦大家知道他也像常人一樣會犯些低級錯誤,於是心理為之放松,認為:肯尼迪也不過如此,不是想象中的無所不能。這一下反而讓人們對他產生親近、體諒的感覺,無形中因禍得福,靠「犯錯誤」拯救了自己。

這正是心理學上著名的「出丑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就是對於那些取得過突出成就的人來說,一些微小的失誤不僅不會影響人們對他的好感,相反,還會讓人們從心裡感覺到他很真誠,值得信任。

而如果一個人表現得完美無缺,我們從外面看不到他的任何缺點,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夠真實,恰恰會降低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信任度,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是沒有任何缺點,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

關於出丑效應,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設計了這樣的實驗,他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分別放給他准備要測試的對象:在第一段錄像裡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裡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采訪時,他的態度非常自然,談吐不俗,表現得非常有自信,沒有一點羞澀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現,不時贏得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第二段錄像中接受主持人訪談的也是一個優秀的成功人士,不過他在台上的表現略有些羞澀,在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他所取得的成就時,表現得非常緊張,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流出還將主持人的褲子淋濕了;第三段錄像中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個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面兩位成功人士那樣有著不俗的成績,整個采訪過程中,他雖然不太緊張,但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發言,一點也不出彩;第四段錄像中接受主持人訪談的也是個很普通的人,在采訪的過程中,他表現得非常緊張,和第二段錄像中一樣,他也把身邊的咖啡杯弄倒了,弄濕了主持人的衣服。當教授向他的測試對象放完這四段錄像,讓他們從上面的這四個人中選出一位他們最喜歡的,選出一位他們最不喜歡的。結果出來了,最不受測試者們喜歡的當然是第四段錄像中的那位先生了,幾乎所有的被測試者都選擇了他,可奇怪的是,測試者們最喜歡的不是第一段錄像中的那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段錄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測試者選擇了他。

這足以證明,對於略有成就的人來說,適當地出點兒丑要比總是一副高高在上、完美無瑕的樣子要好得多。

那麼,產生這種奇妙的出丑效應的原因是什麼呢?

據調查表明,這是因為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喜歡有才能的人,才能與被喜歡程度是成正比例關系的。但是,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充當「綠葉」的角色,如果對方能力超群,所有的鮮花與掌聲都是給他的,自己跟他站在一起,只能襯托出他的「威儀」,顯示出自己的卑微。時間久了,換做誰都不會喜歡這樣一個時刻提醒自己無能和卑微的對象。相反,一個犯小錯誤的能力出眾者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保護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

這一效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受用的。

李威是某大型外資企業的職員,由於他能力超群,為公司贏得了很多的客戶,所以深受上司器重。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在同事中並不受歡迎,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躲避他,甚至還有人私底下挖苦他,叫他「機器人」。他在公司裡沒有一個朋友,經常獨來獨往,很是寂寞,他不明白別人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於是,苦悶的他獨自到酒吧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當他睡醒時,卻發現自己一直睡在公司櫥窗裡的沙發上,他以為老板會因此而責怪他,同事會瞧不起他,他甚至做好了辭職的准備。然而,老板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大加贊賞,同事們也從此開始對他笑臉相迎。他不知道,他的無心之過反倒幫助了他,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豐滿起來,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機器人」,而他也贏得了更好的人緣。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完美的人並不招人喜歡,「斷臂的維納斯」則更富有魅力。如果你是一個強者,不要過於追求「錦上添花」,適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會贏得更多的掌聲。不完美的人更可愛,這就是出丑效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