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 — 創造總統史上三項紀錄的人

1963年11月22日中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埃爾姆大街,一列車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緩緩行駛。突然,響起了幾聲沉悶的槍聲,坐在一輛林肯牌敞篷汽車後座右側的人連中數彈,倒在血泊之中,不久便氣絕身亡。他就是創造了美國總統史上總統中最年輕、總統中第一個天主教徒、總統中去世時最年輕三項紀錄的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1963年)。

約翰·肯尼迪的全稱是約翰·菲茨吉拉德·肯尼迪、昵稱傑克,1917年5月29日出生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郊的布魯克林,在9個孩子中排行第二。其祖先來自愛爾蘭,並迅速成為富翁,在政治上也頗有聲望。他的父親約瑟夫·肯尼迪25歲時就控制了東波士頓的一家銀行,隨後在地產、荷裡活和股票市場投資,成為一個擁有2.5億美元資本的富翁。他為每個子女都設置了大筆信託基金,從而使肯尼迪後來以百萬富翁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由於其父是民主黨人,並曾解囊贊助富蘭克林

·羅斯福競選總統,因而後來被羅斯福任命為駐英大使。先輩在政界的地位和經驗,對肯尼迪的從政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肯尼迪比哥哥小兩歲,而且童年時體弱多病,但卻生來好勝,凡事都想同身強力壯的哥哥一爭高下。兄弟二人經常打架.肯尼迪總是挨揍。其父不準任何人插手干涉,理由是肯尼迪必須學會保護自己。他還教育兒子們不能「甘居第二」。這給肯尼迪打下了深刻烙印,他在後來的政治生涯中不厭其煩地表示不能甘居第二。

按著孩子進最好學校的家族傳統,肯尼迪繼哥哥之後進入哈佛大學。他在前二年中學習成績平平,但讀書興趣頗濃,涉獵很廣。尤其熱愛體育,以致因踢球而背部受傷。三年級時停學一學期赴歐旅行,並根據旅歐見聞撰寫了關於英國問題的畢業論文,獲優異成績。1940年自哈佛大學畢業後,想當作家的他按家族從商的要求進入史丹佛商業研究學校。其家族把從政的希望寄託在他哥哥身上。但其後不久,兄弟二人一起應徵入伍,使他們的前途發生了變化。

肯尼迪參加了海軍,並被提昇為上尉。1943年8月,他指揮的魚雷艇在同日本海軍作戰時被擊為兩截,使其背部舊傷復發。經過15個小時的艱苦努力,他和10個倖存者方得脫險。他因此獲紫心勛章和海軍獎章。在他住院治傷時傳來了當空軍飛機駕駛員的哥哥機毁人亡的消息。肯尼迪出院後,遵照父親要其接替哥哥競選議員的要求,開始涉足政界。

1946年初,28歲的肯尼迪在波士頓地區國會眾議員選舉區開始了其首次競選活動。充沛的精力,作為勇敢和才幹象徵的紫心勛章和哈佛文憑,加之其外祖父在該地區傳統政治勢力的支持,使他於11月一舉獲勝,翌年1月進入國會。其後,他又連續兩次當選,共作了6年眾議員。1952年,他結識了紐約股票經紀人的女兒傑奎林·布維爾,並於第二年與其結婚。

在與傑奎林熱戀的同時,肯尼迪把政治目光轉向了參議員。在1952年的競選中,他在其父大量的財政支持下,以其最有力最內行的競選活動擊敗本州聲名卓著的共和黨參議員洛奇,當選為參議員,時年僅35歲。進入參議院後,他以狂熱的步調工作,每晚都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1954年,他的背傷惡化,經兩次手術後才開始康復。養病期間寫了《英雄傳略》一書,出版後獲普利策獎金。

由於肯尼迪在參議院工作期間逐漸把目光從本州轉向全國,進一步顯示了才華,因而1956年在爭取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的角逐中幾乎獲勝。此舉雖遭失利,但卻使他聲名大振,開始矚目于白宮。1958年,他以創紀錄的票數再次當選為參議員。

在1960年的總統預選中,43歲的肯尼迪斷然拒絕接受副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毫不猶豫地把目標定為總統候選人。經過激烈鬥爭,他終於在民主黨大會第一次投票中獲得提名。他在接受提名的演說中提出了新邊疆的著名口號:「今天我們站在「新邊疆'的邊緣上,在邊疆的那邊是未被探索的科學和空間領域;未解決的和平與戰爭問題,未克服的許多無知和偏見,未解答的貧困和過剩問題。」

肯尼迪的對手是知名度比他高得多的在任副總統尼克松。但他為了利用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影響而不得不處於守勢。肯尼迪則無所顧忌地攻擊現政府的弊政和守舊,以爭取人心。他不惜重金,四處奔走,展開了一場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競選活動。對最令人擔心的天主教問題,他也不加規避,而是單刀直入地予以解釋,宣稱他信奉的是「一個政教絕對分離的美國」,巧妙地擺脫了宗教問題的衝擊。尤其是經過首創的4次電視辯論之後,他終於取得了主動,以微弱的多數當選總統,一舉創下了美國總統中最年輕和第一位天主教徒的兩項紀錄。他在任命內閣成員時,注重的不是黨派標籤而是能力、幹勁和創造力。他組成了最年輕的技術專家和專業行政人員佔有很高比例的但並非清一色民主黨人的內閣,建立了由思想活躍、才華橫溢的幕僚和學者組成的顧問班子。在他任命的官員中,有15位是著名的羅茲獎學金獲得者。

肯尼迪於1961年1月入主白宮後,一次又一次地向國會提出諮文,闡述「新邊疆」計畫。他要求制定法律以加速經濟發展,減少失業,改革稅務制度,振興教育,發展農業,重視城市建設和老人、兒童的醫療保健事業。他成功地迫使大鋼鐵公司收回自己宣布的提價,有效地制止了通貨膨脹,使失業率下降,經濟繁榮起來。但是,肯尼迪在競選期間許下的諾言很多沒有兌現,例如他拖拖拉拉地不願實現曾作出的給予黑人平等權利的保證。很多有關取消種族歧視的許諾,上任兩年以後才有所行動。

肯尼迪在外交方面的第一個比較大的行動是策劃僱佣軍於1961年4月入侵古巴,結果慘遭失敗。為了防止拉美各國發生古巴卡斯特羅式的革命,他提出了援助拉美國家的「爭取進步同盟」計畫。同時,他還提出了一項建立「和平隊」的計畫,派志願人員前往全世界不發達國家執行援助工作。

肯尼迪執政後,美蘇關係日益惡化。1961年6月,他同赫魯曉夫就西柏林問題進行了會談,但毫無結果。當1961年8月東德構築柏林牆時,他隨即派1500名美軍自西德開進西柏林,接著派副總統約翰遜去西柏林,重申美國對西柏林的義務。隨後美蘇雙方都增加了軍費開支,並增加了核試驗的次數。

當持續了近一年的柏林危機緩和下來時,古巴飛彈危機又接踵而來。1962年10月22日,針對蘇聯在古巴建立中程飛彈發射場的行動,他下令採取對古巴實行封鎖、攔截和搜查蘇聯船隻、海外三軍進入戒備狀態等7項措施。肯尼迪準備決戰的姿態,使赫魯曉夫慌了手腳。他致信肯尼迪,表示只要美國不入侵古巴並取消隔離,蘇聯在古巴的存在就失去了必要。後來,他又想以美國從土耳其撤走飛彈為先決條件。但肯尼迪對此不予理會。10月28日,赫魯曉夫終於作出讓步,同意將飛彈撤出古巴。古巴飛彈危機以美國占上風而告結束,肯尼迪為美國贏得了最大的冷戰勝利。

1963年8月.肯尼迪政府與蘇聯、英國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肯尼迪執政期間還對越南採取了有限捲入的政策,嚮南越增加軍事援助和顧問,並在實際上參加了軍事行動。其有限捲入政策遭到了失敗,使美國在越南越陷越深。

就在他為謀求在下一年大選中蟬聯總統而到得克薩斯修補政治籬笆時,他被刺身死,成為第4個在尾數為「零」那一年當選而被刺殞命的總統,並創造了總統去世時最年輕的紀錄—46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