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 —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

1974年8月8日晚9時,一個人坐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辦公桌後面,開始向對著他的攝影機發表演說。他那木然的神情和沉重的聲音同時出現在全國的電視觀眾面前:「我將辭去總統職位,明天中午生效。」他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第37任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 1913-)。

尼克松於1913年1月9日出生在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在附近的惠蒂爾長大。其父弗蘭克·尼克松是個蘇格蘭血統的愛爾蘭人,和其母在當地經營一個雜貨店,雙親都是當地基督教教友會的信徒。尼克松在成長中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儉樸和勤勉。還在他十幾歲的時候,父母就讓他接管了採購新鮮水果和蔬菜的工作。他早晨4時起床,開車去洛杉磯購貨。他從此就習慣於一天工作16小時,並在他成年後的大部分歲月裡繼續如此。

尼克松在中學讀書很刻苦,畢業時名列前茅。17歲時.他進入家鄉的惠蒂爾學院,攻讀歷史專業。他不僅學業優秀,並且長於演講·還是學生會主席。1934年獲該學院學士學位後,尼克松已進入杜克大學法學院專修法律,1937年以優異成績獲法學士學位。其後,他回到惠蒂爾老家,開業當律師。1940年,他與中學教員帕特·瑞安結婚。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克松在華盛頓的物價署當了6個月的律師。後來,他應徵進入海軍,被派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島上,在空運指揮部搞後勤工作。他在海外服役近兩年,曾多次獲獎。1944年7月他奉調回國,1946年1月復員,當時的軍銜是海軍少校。

剛離開海軍.他就立即涉足政界,以共和黨人的身份在加利福尼亞第12選區競選國會眾議員。他擊敗民主黨的在職議員傑里·沃爾希斯而當選,時年33歲。1948年,他又輕而易舉地再次當選。他在任眾議員期間,立場非常保守,積極參與反蘇、反共、反勞工的活動。他投票贊成反勞工的《塔夫脫一哈特萊法案》,是「非美活動委員會」委員,起草了限制和監視共產黨的《蒙特一尼克松法》,並主持調查所謂「希斯間諜案」。以這些為資本,他於1950年在加州競選參議員並獲成功。

在1951—1952年任參議員期間,他以其雄辯的演說才能,在共和黨的無數次聚會上進行演講,以加強黨的統一和鞏固黨的力量,使其威望進一步提高。在1952年的總統競選中,他被提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成為艾森豪威爾的競選拍檔。他以39歲的年齡當選為副總統,距其投身政界僅6年時光。

從1953年到1961年,尼克松共作了8年副總統。他多次以總統特使身份出使國外,訪問了55個國家。1958年,他在南美訪問時曾遭群眾襲擊,狼狽不堪;1959年在莫斯科主持美國展覽會開幕式期間,曾與赫魯曉夫進行著名的「廚房辯論」。

在1960年的大選中,共和黨提名尼克松為總統候選人,同民主黨候選人肯尼迪爭奪總統寶座。他利用副總統的有利條件.大力開展競選活動並一度領先。但最終以不到12萬張選票的微小差數敗於肯尼迪。1962年,他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時,被對手決定性地擊敗,再次受挫。

連續的失敗似乎使尼克松的玫治生涯到了盡頭。但這個不甘失敗的人於1963年遷往紐約,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律師,他的基地也隨之轉到了紐約,並很快地重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1968年,他決定謀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並如願以償。他在競選中戰勝民主黨候選人副總統漢弗萊和第三黨候選人喬治·華萊士,當選為總統。

尼克松於1969年1月就任總統後不久,立即向國會建議實行廣泛的改革。8月8日,他提出了新聯邦主義的口號,主張實行政府改革.「讓權力、資金、責任從華盛頓流向各州和人民」。接著,他向國會提交了分享稅收的具體計畫,作為通向新聯邦主義的第一步。經過尼克松政府的積極活動.國會終於在1972年通過了稅收分享法。當然,尼克松的計畫被國會作了修改和補充。尼克松還提出了家庭援助計畫,試圖對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改革。他還要求對選舉團、徵兵制度、郵政制度等實行改革。

為了制止越南戰爭所造成的持續性的通貨膨脹。尼克松於1971年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為:凍結工資、物價、房租和紅利90天,要求國會削減聯邦開支47億美元,停止外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對進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稅。新經濟政策對急劇發展的通貨膨脹暫時產生了抑製作用,但當後來停止對物價和工資的管制後,通貨膨脹又重新不可遏止地發展起來。

在外交方面、尼克松提出了所謂「尼克松主義」,調整了美國的對外政策,以使之適應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下降的狀況。

對蘇聯採取緩和政策,打開通往中國的大門,是尼克松在外交方面的兩大成就。

1971年上半年,美蘇「級和」外交開始取得一些進展,雙方在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中彼此作出較大讓步;1972—1974年,尼克松與勃列日涅夫舉行了三次會談.就限制戰略武器和在某些領域的合作等問題達成了一些協議。

尼克松對中國的地位有著充分的認識.上臺後不久便表示希望同中國對話,並採取了一些改善關係的措施。中國對此也作出了相應反應。經過精心安排,尼克松於1972年2月訪問中國,揭開了中美關係史上新的一頁。他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2月28日,兩國發表上海公報,標誌著中斷20多年的中美關係初步恢復,並為中美關係的正常化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尼克松把他對中國的一週訪問稱為「改變世界的一週」。

尼克松在外交方面的另一成就,是結束了越南戰爭,使美國從越南的泥潭中脫身。

由於與越南的停戰談判是在1972年大選投票前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因而使尼克松受益匪淺。他以壓倒優勢再次當選總統。

就在尼克松滿懷信心地開始其第二屆任期後不久,水門醜聞成了國內頭等大事,並最終導致了他的下臺。

在1972年6月競選過程中,有5個人潛入華盛頓水門飯店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被抓獲,其中一人是尼克松的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僱員。事發後,尼克松兩次聲明白宮與此事無關,其高級助手霍爾德曼等人在幕後進行了大量掩蓋活動,包括給被告提供法律費用,用大量款項使他們保持沉默,甚至許諾行政赦免。結果此事並未引起廣泛注意,尼克松順利贏得大選。

但是,1973年3月,形勢卻急轉直下。一名被告承認證人提供的是偽證。並說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和白宮都捲入了此事。尼克松的左右手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和國內事務助理埃利希曼被迫辭職。但事情並未就此了結。一位前白宮工作人員向參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提供證詞:尼克松對自己在辦公室的所有談話和往來電話都進行了秘密錄音。這就提供了通過錄音帶驗證他是否捲入水門事件的可能。7月23日,參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和特別檢察官考克斯一致要求他交出錄音帶。尼克松拒不執行,並在其後一年時間裡採取種種辦法進行周旋。最後雙方訴諸最高法院,尼克松敗訴,被迫交出最後一批錄音帶,其中一盤錄有他在水門事件發生6天後下令進行掩蓋,並且制止有關政府機構進行調查的談話。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經過辯論通過了對他的指控:給司法工作設置障礙和濫用職權.決定對他進行彈劾。面對彈劾和辭職兩種選擇,他選擇了後者,揮淚離開了白宮。

尼克松改善了美國與蘇聯、中國的關係,結束了美國歷史上時間最長、代價最高、最不得人心的越南戰爭,獲得了顯著的外交成就。但在水門事件中扮演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說謊者」的角色,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真可謂集榮譽與恥辱於一身。

尼克松引退後,身體狀況一度惡化。1975年後情況好轉,開始重新露面,但表示沒有任何計畫再參加擔任官職的政治生活。他專心著書立說,先後完成了《尼克松回記錄》、《真正的戰爭》、《真正的和平》、《不戰而勝》、《角鬥場上》等著作,受到各國人士的重視。他還關心國際事務,經常發表文章和講話為當權者出謀劃策。1976、1979、1982、1985、1989年,以私人身份五度訪華,表示願為美中友誼增添碩果,強調美中關係對世界戰略格局的重要意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