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1885-1945 年)於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南部的聖加夫利爾。巴頓向未以其父系弗吉尼亞州貴族血統和其母系加利福尼亞州早期開拓者感到自豪。可以說,巴頓具備了一個軍人特殊素質,與其父母兩個家庭的人生觀和精力不無關係。
巴頓從小深受父母、姐姐和許多親戚的寵愛。他小時候有口齒不清的毛病,影響了學習,直到十一歲才入帕薩迪納的一座私立學校。他的歷史成績最好,決定當一名軍官。十八歲時,他進入其祖父和父親曾在那畢業的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被送入西點軍校。
青年時期的巴頓就懷有雄心壯志,相信他自己命中註定要成為偉大人物,所以十分努力。他常常鞭策自己要奮發向上,要成為偉人,要受人賞識,要受人歡迎。他在寫給父母的信中曾這樣說過:「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人。這不是痴想,這是我的目標······只要能成為偉人,就是吃多大苦也心甘情願。」這種決心時刻鞭策著他,使他不斷發奮,毫不懈怠。
1909年.巴頓以中等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被派到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附近的謝里登堡任騎兵中尉。一年之後,他與馬薩諸塞州一個富商的女兒比阿特里斯·艾爾結了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滿,生有一女二子,財產豐厚,善於結交。
1911年,巴頓奉調去華盛頓附近的梅葉堡服役。這是他軍事生涯的第一個轉折點,因為這使他有了更多接觸政府要人的機會。巴頓曾說,首都比任何地方都更靠近上帝,有抱負的人都應設法去那裡定居。
1915年,巴頓被選派到斯德哥爾摩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現代五項比賽中獲第五名。之後,他又到法國索米爾騎兵學校訓練劍術,並乘汽車遍遊了恰好二十三年後他率軍在那裡作戰的地方。
第二年,他又到索米爾提高劍術,終於榮獲劍術大師稱號,成為美國第一流擊劍專家。
1916年,他隨潘興參加追剿墨西哥土匪的作戰。他身兼數職,既是助理情報和司令指揮官,又是傳令聯絡官。巴頓把潘興作為心目中指揮官的楷模,一切以他為榜樣,像他那樣嚴格遵守紀律,服從領導,絕對忠於職守,注意軍容風紀和禮節,思想和行動講究實際,相信成功的保障就在懃懃懇懇和認真不苟。
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潘興被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他決定帶上巴頓與先頭部隊東渡法國。他作了正式副官,升任了上尉,先後在巴黎和肖蒙的司令部里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後來在步兵營長和新組建坦克部隊的負責人面前,儘管坦克當時還是一種未經戰爭考驗,不可信賴的武器,他毅然選擇了後者。
作為第一位坦克兵種的美國軍官,為了熟悉這種新式武器的性能和用法,巴頓首先參觀了英法兩國的坦克訓練中心,然後,寫了一份詳細報告,論述了坦克的構造、維修、乘員的訓練及戰術等問題,此報告成了美國組建和發展坦克兵種的基本文件。
1918年初,巴頓在朗格勒(後遷至布爾村)開辦了一所坦克人員訓練學校,以法國雷諾式輕型坦克作教具.對學員進行訓練、作業和演習。與此同時,他還完成了朗格勒參謀學院的學習,並先晉升為少校,後又晉升為中校。在聖米希爾戰役中,巴頓親率兩個坦克營同一支法國部隊並肩戰鬥初試鋒芒,就表現他勇往直前的精神。之後,他又率軍參加了默茲阿爾貢戰役,不幸中彈負傷,不久他晉升為上校。
1919年初,巴頓回國後被派往馬里蘭州的米德堡的坦克訓練中心,在那裡,他與艾森豪威爾相識,並建立了友誼。
1920年頒布的國防法,對美國陸軍進行了改組,將坦克兵置於步兵之下,並決定降低坦克兵正規軍官的軍銜。巴頓被降為少校。由於他不願意當步兵,他又回到了原來的兵種部隊—騎兵部隊。之後,他從堪薩斯的利文沃思堡參謀指揮學院畢業,又在波士頓、夏威夷和華盛頓駐軍中任參謀。1932年,他參與了平息老兵的抗議活動。接著,他進入陸軍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晉升為中校,擔任得克薩斯州的一個騎兵團團長。這個時期,他對於富勒、利德爾·哈特和古德林的關於裝甲兵種的理論和建設頗感興趣,並自己潛心進行研究。
1939年,巴頓再次晉升為上校,任米耶堡部隊司令。他的主要任務是為議員們和其他高級政府官員安排騎兵表演,直到1940年7月法國淪亡後,才又一次從騎兵部隊調到新成立的裝甲部隊,被派往佐治亞州本寧堡,擔任第二裝甲師一個裝甲旅的旅長。此時巴頓已五十五歲,精力旺盛,成熟老練,從理論、戰術、技術以及對各國坦克兵種的瞭解等方面,已經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戰車專家了。在此期間,他曾仔細研究了加利波利戰役,參加了夏威夷軍事學習,並預言日本將來可能會對珍珠港進行偷襲。為了更好地體驗空中襲擊和地面防空的有效打法,他還弄到了飛行員合格證,他還學會了航海,考察了沙漠等等,這些都為他日後精於指揮奠定了基礎。很快晉升為准將,又升為少將,擔任第二裝甲師師長。他熱心訓練,一絲不苟。他的部隊訓練有素,1941年在田納西、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和卡羅來納州的一系列軍事演習中,表現均很出色。
1942年初,美國正式參戰.他晉升為第一裝甲軍軍長,下轄第一、二裝甲師。這年11月,美英盟軍發動「火炬」行動時,巴頓被委以美軍指揮官,率軍直從美國橫渡大西洋,登陸摩洛哥,戰鬥順利。而在突尼斯境內的盟軍卻遭到了德意軍的頑強抵抗,並重創盟軍。艾森豪威爾即調巴頓接管美第二軍,在他的指揮下,第二軍重整旗鼓,不僅迅速地從德軍手中奪回了失地,而且每戰必捷,士氣為之大振。不久,巴頓晉升為中將,負責指揮美軍第七軍團。
1943年初卡薩布蘭卡會議決定,並於當年夏實施的攻占西西里島戰役,由英將亞歷山大為總指揮,下轄英將蒙哥馬利指揮的英第八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第七軍團。這時美軍的戰鬥聲譽雖有提高,但在英國人眼中仍屬二流軍隊。巴頓很不服氣,決心通過這次戰役,澈底扭轉美軍的形象。盟軍登陸後,第八集團軍為德軍所阻,巴頓的第七軍團充分運用兩棲登陸戰術,猛向敵人防線迂迴,首先進入墨西拿,使西西里島登陸戰役於7月17日勝利結束,從此英軍對美軍的戰鬥力刮目相看了。占領西西里島,為盟軍下一步發動進攻義大利的軍事行動開闢了屯兵場。就在義大利戰役發動之前,巴頓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士兵,對一個因過度緊張而造成精神失常的士兵,大罵「懦夫」,並打了他一記耳光,引起美國國內輿論大嘩,於是巴頓從義大利戰場調往英國,擔任第三軍團司令職務,參與諾曼底戰役的準備工作。
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7月25日巴頓率部展開「眼鏡蛇」攻勢,先後攻克庫湯斯、阿弗朗什,直撲法國北部邊境。8月7日,德軍從勒芒發起反擊,但很快被巴頓的軍隊及其他美、英軍隊擊敗。接著,巴頓率美第三軍團不顧一切向前猛衝。英國記者英爾曾記述道:「巴頓的美軍裝甲縱隊在開闊的田野上縱橫馳驅,如入無人之境。」年底和次年初粉碎了德軍在阿登的反撲。1945年3月22日,巴頓軍隊抵達萊因河邊,並於當夜渡河成功。此後,巴頓率軍橫掃德國西部本土,並直抵易北河,與蘇軍會師。不久,巴頓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公然聲稱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與德國納粹黨並無多大區別,引起公眾大嘩。結果被免去第三軍團司令職務,任第十五軍團司令.主要任務是研究和撰寫戰史。12月9日,即巴頓預定返美退休的前一天,他因車禍受重傷,並於22日去世。之後,他的軍事將才獲得美國及世界的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