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利蘭(Henry Leland) — 把可替換部件的夢想變為現實的人

提起美國的汽車工業,人們自然會想到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及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實行標準化大規模生產。由於他把每一輛汽車的每一個部件都按統一標準製造得一模一樣,即同一部件可以隨意替換,因此他的工廠能夠做到每40秒便生產一輛T型汽車。但是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這種標準化大規模生產體制並不是福特的獨創,而是他在採用別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他採用的成果中,亨利·利蘭(Henry Leland,1843——1932年)研究成功的汽車部件替換技術,就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亨利·利蘭於1843年出生在弗蒙特的巴頓鎮,他的名字是以英國在印度的一個傳教士的名字來命名的。他一生始終都保持著強烈的宗教信念,其父利安德·利蘭是個破產農民和趕牲口的人,好不容易才把一大家人攏在一起。為謀生計,他到了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11歲的亨利在那裡一家工廠找到一個製鞋的工作。他看在那工作無多大出息,便通過當地一位耶穌再生論者牧師的介紹,到生產紡織機械的克朗普頓工廠當見習技工,每天工作10小時,工資50美分。利蘭不喜歡這個工作,也不喜歡鎮上的生活,希望能積攢一筆足夠的錢.買一個農場。他工作得很好,並且發現自己對精密工業極感興趣。

利蘭的學徒生活還未期滿,南北戰爭爆發,他想參加聯邦軍,但由於年齡不夠而未能如願。他哥哥參了軍並戰死疆場,使他極為傷心。他留在工廠里把愛國熱情傾注在工作中,奉命擔任一項為聯邦兵工廠製造車床的工作,這種車床供生產槍托之用,他滿懷對南部同盟的仇恨,前往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為聯邦車製造來復槍,儘管工資較低。戰爭結束後,利蘭和幾百名工人 一起被解僱。他很快在20英里之外哈特福德市的科爾特兵工廠找到新工作,但沒有幹多長時間。此時他頻繁調換工作,甚至當過很短一段時間的警察。

1872年,利蘭在得知普羅維登斯的布朗一夏普公司剛開工的消息後,便來到該公司工作。布朗一夏普公司是當時第一流的機床製造廠家,領導公司的是約瑟夫·R·布朗。他設計、製造了能夠測量到千分之一英寸的卡鉗,運用這種卡鉗和廠里製造的其它工具,能夠生產出比以前更為精密的機器部件。布朗還獲得第一個千分尺的專利權,並被認為是精密機器製造和設計的偉大發明家。

利蘭被分配到機制螺釘部工作。在布朗的指導下,他迅速成長起來,並沉湎于解決可替換部件的問題。他很快被提拔到管理崗位上,並在1878年成為所在部門的經理。他改良了幾種機械並設計出幾種新機械。他設計生產了一種比市場上出售的更為精密的剪馬毛刀,不久又作出改進,用於為人剪髮,從而引起了理髮業的革命。到19世紀80年代初,布朗——夏普公司每天生產300多把理髮推子,銷往世界各地。

1883年,利蘭得了傷寒,痊愈後依然不能到工廠工作。公司為了挽留他,讓他當公司的巡迴代表,活動於匹茲堡以西的地區。1890年,經一個巡迴推銷員的說服和介紹,他與密執安州的木材巨子福科納等3人組成一個機器和工具製造公司。該公司很快取得成就,生產出多種多樣的工業設備以及打字機、卷筆刀和其它產品。利蘭發明瞭一種磨光齒輪的裝置,使公司生產的車輪成為市場上最優產品,公司於是興旺起來。1894年.一個合夥人退出,第二年,新改名稱的利蘭—福科納公司亦喬 遷新址。

1896年又增加了一個灰鐵鑄造廠。這時的利蘭一福科納公司已成為匹茲堡最大的企業之一了。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原因之一是利蘭的不屈不撓地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他的機器成為工業中最可信賴的產品。他曾對那些產品質量不符合要求的沒有幹勁的工人們說:「在"良好'和「極好'之間總是存在著衝突。·····要想生產優秀產品,就必須累死累活地勞動。」20世紀初正是汽車工業日趨興旺的時候。1901年,蘭塞姆

·奧爾茲公司的汽車生產數量與訂購數額之間差距極大,該公司向利蘭一福科納公司預訂了更多的發動機。利蘭的發動機以奧爾茲的設計為基礎,是當時最優秀的產品。利蘭製作的產品精度達到1/1000英寸,而同樣也與奧爾茲有合同關係的道奇兄弟公司卻只有1/64英寸,並以此為足。但利蘭對這種設計並不滿意,他想設計一種新的發動機取而代之。奧爾茲聞此大為不悅,拒不採用利蘭不聽其阻撓而設計成功的單缸、10馬力的發動機。其後不久,一個想生產新型汽車的名叫墨菲的人決定採用他的發動機。他沒有像董事們希望的那樣把這種新車取名為利蘭,而是謙虛地用了興建底特律的一位法國探險者的名字—卡迪拉克。這種新型汽車一炮打響,大走紅運,很快成為全國最暢銷的汽車。

但是,和墨菲一樣,當時已有的和正在不斷湧現的汽車公司,都是設計並從利蘭等供應廠家訂購部件,然後在自己的工廠里把各種部件組裝成車。由於他們不是製造者而是裝配者,因此經常面臨困難。因為如果一個供應廠家未能及時送來訂購的部件,整個生產就要推遲。另外,他們還十分關心部件的質量,是否合用。

利蘭敏銳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發現,供應部件是一個困難重重、獲利極少的買賣。當生產卡迪拉克汽車的工廠被火燒光後,他便考慮中止與公司的聯繫。墨菲也意識到了利蘭已經看到的問題,他要求利蘭父子掌管企業。他們答應了,利蘭一福科納公司於是與卡迪拉克合併,全力以赴地從事汽車工業。1909年,經過1907年危機而倖存下來的卡迪拉克賣給了組建通用汽車公司的威廉·杜蘭特。

利蘭以其強烈的革新精神把可替換部件的夢想化為現實,對汽車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07年他在皇家汽車俱樂部的標準試驗中以驚人方式就此作了示範。在離倫敦大約20英里的一條跑道上,把3輛卡迪拉克汽車完全拆開,在其部件塗上了紅、黃、藍色,與第4堆備件放在一起,然後隨意挑選一些部件,重新裝配成車。後來每一輛新裝配成的汽車都跑了500英里。利蘭因此而贏得了杜瓦獎。由於有了可替換的部件,標準化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實際上也是不可避免的事。以後的汽車工業之所以獲得大發展,主要是得益於標準化大規模生產。

在以後的20年中,利蘭依然在汽車工業中起著重大作用。1911年,他和查爾斯·凱特林一起發明瞭自動起動裝置,並用於第二年生產的卡迪拉克汽車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創辦了林肯汽車公司,製造了「自由」牌發動機。戰後,利蘭決定自己成立汽車公司。和過去一樣,這一次他也沒有同意讓林肯牌汽車用自己的名字。1920年,第一批林肯汽車開始出售。儘管林肯牌汽車是當時汽車中工藝最好的一種,但由於戰後經濟疲弱無力,因而銷路不暢。出於經濟困難,利蘭於1922年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把林肯公司賣給了亨利·福特。根據協議,利蘭父子取得了管理公司的職務。但時隔不久,父子二人便因與福特對汽車的見解不同而離開了公司。

利蘭把可替換部件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其貢獻遠遠超出了汽車工業。美國之所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便一躍成為世界上的工業大國,主要原因之一是靠其先進的生產技術。而標準化大規模生產體制所主要依靠的,則正是像利蘭這樣的企業家所帶來的技術進步。

亨利·利蘭於1932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89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