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ouis) — 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30年,瑞典皇家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給一位美國作家,他就是30年代蜚聲美國文壇,享有國際盛譽的文學諷刺大師–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ouis,1885-1951年)。

劉易斯於1885年5月27日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索克中心,那是個保守、偏狹、沉悶得令人窒息的小鎮。幼年的劉易斯在繼母和嚴肅而省儉的父親的管教下,很少感到家庭溫暖。由於他長相醜陋,舉止笨拙,常受到同伴的嘲笑和長輩們的藐視,因而養成落落寡合的性格。他的唯一樂趣是如饑似渴地看各種書。

他17歲到東海岸的耶魯大學讀書,仍與交際無緣,平素埋頭讀書,並開始寫作。由於常在《耶魯藝文雜誌》和其它學生刊物發表作品,二年級時在學生中已是小有名氣。在三年級時,曾一度離開學校,到厄普頓·辛克萊創辦的赫孔刹社會主義居民試驗區工作。

1908年大學畢業後,他在外闖蕩了兩年,生活拮据,有時不得不靠出賣故事情節維持生計。1910年,他在紐約謀到了新聞記者的差事,並開始創作小說,生活漸有好轉。1914年,娶了第一個妻子葛雷斯·海格,出於搜集寫作資料的需要,他們婚後一直過著流動的生活。劉易斯寫作非常辛苦,幾乎捨不得浪費一點點時間。從1914年至1919年,他出版了《我們的阮先生》、《鷹蹤》、《職業》、《天真的人們>、《自由的空氣》5部長篇小說,但未引起重視。

1920年,長篇小說《大街》的出版,使他一躍而成為聲名顯赫的作家。《大街》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迅速傳入歐洲,各地報紙評論雀起,歐美許多著名作家給予高度讚揚。這部小說通過對城市知識女性卡蘿爾和她的丈夫鄉村醫生肯尼科特在明尼蘇達戈弗草原鎮定居的生活經歷的描述,揭露了美國鄉鎮生活的閉塞和保守,嘲諷了市民偏狹和愚昧,同時諷刺了知識分子的淺薄和軟弱。卡蘿爾只不過想改善一下文化環境,給平庸乏味的生活注入一點生氣和樂趣,就為保守勢力所不容。流言蜚語壓得她喘不過氣來,「鄉村病毒」完全扼殺了她的熱情。她雖然一度憤然出走華盛頓,卻發現「敵人不止一個,而是那些規章制度」,最終還是回到戈弗鎮,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過去,中產階級小說家多半攻擊城市的殘酷腐敗,而把鄉村描寫得甜蜜可愛。《大街》的問世,將這一觀念澈底地結束了,自此以後十幾年,沒有一個小說家再敢寫「友愛」小市鎮的小說了。劉易斯因之而成為「鄉村的叛逆」這一文學現象的代表人物。劉易斯於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巴比特》,進一步確定他在文壇上的地位。這部小說以與《大街》同樣的筆調將注意力轉向城市和商業。巴比特是一個典型的商人,美國的一切市儈作風都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張口閉口買賣和金錢,鄙視文化而又附庸風雅,吹吹拍拍,攀權結貴。就是這樣一個人,當有一天想改變一下因循守舊的生活時,也為商界所不容。他迫於外界的強大壓力,不得不加入保守組織「好公民同盟」,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

1925年出版的《阿羅史密斯》是劉易斯的優秀作品之一。這部書暴露和諷刺了美國醫業與醫學研究的商業化和腐化。主人公阿羅史密斯是一位懷有獻身醫學研究的理想醫生,他在許多地方工作過,都因與那裡的商業作風和狹隘、自滿的作風格格不入而離開。後來,他來到紐約瑪格克學院,這裡的人們對名利的追逐和爾虞我詐,同樣使他感到壓抑。他到一個傳染病流行的地區研究噬菌體,沒有成功,妻子不幸死去。回到瑪格克學院以後,又不滿第二個妻子頻繁的外交對他的干擾。最後,他憤然離開大城市,隻身到一個農莊從事科學研究。阿羅史密斯是劉易斯筆下的第一個不肯向環境妥協的理想主義者。這部小說曾獲1926年普立策文學獎,但劉易斯拒絕接受。這件事在當時頗引起轟動。

1927年,劉易斯出版了長篇小說《埃爾默·甘特利》,以極誇張的漫畫式手法刻畫了一個人面獸心,手段卑鄙,到處招搖撞騙的教士,突出和醒目地揭露了美國宗教生活中的虛偽和欺詐。小說出版後,立刻在宗教界和出版界引起軒然大波,各教派群起攻擊劉易斯,《埃爾默·甘特利》被宣布禁售。不過適得其反,不僅小說的銷路激增,劉易斯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紐約大學畢業生公然選舉劉易斯作為他們最喜愛的作者之一。

在美國鬧著《埃爾默·甘特利》風潮的時候,劉易斯的第一次婚姻已經破裂,他隻身到歐洲尋找下一部書的材料。在柏林,他遇到漂亮的女新聞記者桃樂賽·湯姆森,1928年,他們在倫敦結婚,隨後返回美國。1929年,劉易斯出版了長篇小說《陶資威斯》,其主旨是讚揚富裕中產階級的道德,這是他以後若干部小說的基調。

1930年底,劉易斯赴瑞典都城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受到熱烈的歡迎和高度讚揚,他發表了題為「美國人對藝文的恐懼」的著名講演。這時,他已出版了12部長篇小說,已是美國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

以後的20年,劉易斯的個人私生活陷入困境。他不斷追求奢華生活而到處遷居,婚姻的再次危機使他一度沉湎于舞臺生活,追求年輕的女演員以得到安慰,酗酒無度日益損害著他的身體健康。這些促使他文思衰退,不僅作品缺乏深度、寫作技巧也大不如前。不過,劉易斯畢竟是位功底深厚的作家,他在後期共出版《安·薇克斯》(1933)、《藝術品》(1934)、《這裡不會有事》(1935)、《不成器的父母》(1936)、《貝素·美莉黛》(1940)、《吉丁·普蘭尼施》(1943)、《開斯·亭柏蘭》(1945)、《王室血液》(1947)、《尋找上帝的人》(1949)和《世界之大》10部長篇小說,其內容健康,真實地反映了現實。其中比較優秀的或引起轟動的有3本:《這裡不會有事》證明了法西斯主義已經深深地滲透了40年代的美國社會中,作者指控法西斯分子的罪行,讚美獨立的精神,堅持要求自由。《吉丁·普蘭尼施》描寫一個「結黨營私者、慈善家強盜和靠預言賺錢者」的世界。《王室血液》則描寫了美國黑人的生活。

劉易斯於1951年1月10日病逝。他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共出版了22部長篇小說,視野從未超出中產階級。他在某些側面揭示了中產階級生活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他反對傳統觀念和改造社會的願望。但作為中產階級一分子,他又非常喜歡這個階級,他批判它的低級道德和因循守舊的觀念,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還相距甚遠。他說過:「我只熟悉中產階級的語言,我所遇到的勞動人民······沒有我所能聽懂的特殊語言」,他承認他對中產階級的喜愛「超過對世界上任何人的喜愛」。

劉易斯的小說的寫作特點是對細節作詳盡的描寫,多用極度誇張的手法,達到諷刺效果。他的描述剛健有力,栩栩如生,他刻畫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時,善於使用妙趣橫生的比喻。美國中產階級各色人物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風貌,都被他描繪得淋漓盡致,刻畫得惟妙惟肖。

近年來,美國評論界對他的評價有所下降。但他的批評者們也不得不承認,不讀劉易斯的作品,就無從瞭解美國真正的社會生活,沒有他的作品簡直難以想象美國的藝文。劉易斯的現實主義的小說,對法雷爾和賴特等優秀作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