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 最負盛名的現代大作家

美國現代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海明威,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簡潔的文體,在歐美文壇享有盛譽。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年)于 1899年出生在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郊區的一個橡膠園。童年時代,曾隨行醫的父親走遍家鄉各地。15歲時去外地讀書,中學時代的海明威,曾漫遊密執安湖南部地區,對這一帶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和社會狀況相當熟悉,這些為他以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海明威興趣廣泛,尤其喜歡讀書和寫作。早在中學時代,就涉獵各種書報雜誌,借為學校辦報紙之機練習寫作。這時他寫的一些短篇小說已約略可以看出後來風格的一些特點。

1917年高中畢業前夕,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明威在軍國主義宣傳的影響下,迫切要求從戎,但因害眼疾,未能入伍。同年10月,他隻身來到坎薩斯城,在《星報》謀得見習記者的職位。報社的嚴格要求,使他受到進一步的文字訓練,漸形成簡練的文體。這一年他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賽克·金根》。

1918年5月,海明威作為紅十字會司機,參加戰地救護隊,在法國和義大利前線服役。不久,在義大利北部戰場受傷,旋被送回國內。傷愈後,參加陸軍再上前線,因在前線作戰勇敢,獲義大利和美國勛章。戰爭的恐怖給他心靈深處打下深深的烙印。

戰爭結束後,海明威回到家鄉練習寫作。1921年與哈德雷·理察生結婚。同年12月,以《多倫多明星報》駐國外記者的身份常駐巴黎,在巴黎,他有幸結識了僑居巴黎的美國作家斯坦因和龐德等人,在他們的鼓勵和指導下,他以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從事文學創作,逐漸形成獨特的含蓄和精練的風格。

1922年,海明威開始在報刊上發表寓言、詩歌和短篇小說。次年出版第一個集子《三個短篇和十首詩》。他的創作風格和深觸社會實弊的內容,相繼得到法國和美國的編輯們的讚賞,《大西洋月刊》第一個買下了他的短篇小說《五萬美元》的版權,其它一些雜誌也競相刊登他的作品。

1925年,美國格夫萊特公司正式出版他的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短篇集以簡約的風格和細緻的動作描寫,敘述主角尼克的青少年經歷,表現了暴力世界中孤獨個人的心靈創傷。其中有些作品反戰的主題較為突出。例如《大二心河》就寫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主人公尼克帶來痛苦和不幸,他從戰場歸來不得不以釣魚來擺脫戰爭在心靈上留下的創傷。

1926年,斯克裡布納出版社出版了海明威頭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描寫戰後流落歐洲一批青年的精神苦悶和心靈空虛。戰爭使男主人公傑克·巴恩斯下部受傷,失去性愛能力,使女主人公白萊特·艾施蕾失去親人,二人十分相愛,卻無法結合。於是他們便和其他流落青年一樣,過著放蕩不羈的豪無目的的生活,而「心裡咀嚼的卻是莫名的悲哀」。由於小說寫出了一代青年的失望情緒,《太陽照樣升起》也就成了「迷惘的一代」代表作。

1927年,海明威帶著他的第二個妻子波林·法伊芙回到美國,定居在佛羅里達州的基韋斯特島。這一年他發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在這些小說里,他創造了拳擊家傑克、鬥牛家曼紐埃爾等「硬漢」形象,他們無所畏懼,面對死亡和失敗都能保持「壓力下的風度」。

1929年,海明威發表長篇力作《永別了,武器》(舊譯《戰地春夢》)。這是一部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的巨著。小說以義大利前線殘酷廝殺、傷病員痛苦呻吟、士兵普遍厭戰情緒漫延的戰爭場面為襯托,描寫一對男女青年的坎坷經歷:美國志願軍亨利中尉在戰爭中負傷,在米蘭住院期間,愛上了英國女護士凱瑟林。亨利回到前線,誤被當作德國間細逮捕。為保全性命,他不得不開了小差,攜凱瑟林逃到瑞士。他們過了一段快活的日子,但不幸凱瑟林死於難產,亨利失去妻子和兒子,悲痛欲絕。海明威通過這部小說,譴責美國政府宣傳的戰爭「神聖」、「光榮」,以及誘騙青年去「拯救世界民主」的虛偽性。他借亨利的內心獨白揭露說:「我可沒見到什麼神聖的東西,光榮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光榮,至於犧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場,不同的是把肉拿來埋掉罷了」。海明威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還沒有清楚的認識,因而流露出悲觀失望的情緒,認為個人無論怎樣努力都只有壞結果。

《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的兩部代表作。兩部作品十分暢銷,其中《永別了,武器》被荷裡活拍成了電影。

30年代前期,海明威遷居古巴,其間幾次出訪歐洲和非洲。這一時期他發表的作品有關於西班牙鬥牛生活的特寫《死在午後》(1932)、《非洲的青山》(1935)和短篇小說集《勝者無所得》(1935)。這些作品都寫出20年代青年一代的「迷惘心情」,反映了作者逃避現實的「迷惘狀態」。

30年代中期,隨著歐洲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海明威的思想發生了變化,投入到新的「為民主而戰」的鬥爭中來。

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海明威以記者的身份先後兩次去西班牙,報道西班牙內戰戰況。他支持年輕的共和政府,嚴厲斥責法西斯主義。他不但到戰鬥最激烈的前線採訪,撰寫充滿火藥味的報道,還積極為共和派籌措軍資、軍費,支持他們同德、意法西斯支持的反動的佛朗哥作戰。這一時期他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乞力馬札羅的雪》(1936)、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1937)、話劇《第五縱隊》和電影劇本《西班牙的土地》(1938)等。《第五縱隊》中的人物已無空虛絕望之感,他們已是為美好理想而工作的人。

西班牙內戰結束後,海明威回到古巴,在哈瓦那郊區創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於1940年發表。這是海明威作品中政治性和社會性最強的一部。小說從民主主義的立場反對法西斯主義,寫美國志願軍軍人喬登在西班牙內戰中奉命炸橋的故事。喬登在完成任務後,身受重傷,在臨死前回顧自己的一生,終於肯定自己為反法西斯獻身是光榮的。海明威在這部作品中告訴人們:人生是有意義的,有些目標是值得為它去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以隨軍記者的身份,致力於反法西斯的事業。40年代初,他攜另一新婚妻子瑪沙·蓋爾荷恩來中國,報道日本侵華戰爭,給予中國人民深切的同情。1942年至1944年,他自告奮勇地駕駛他的打漁船「辟拉號」(經美國海軍改裝)巡行於古巴海岸,執行各項計畫。1944年,他在英國以記者的身份,參與英國空軍的轟炸。後來,他又率一支游擊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鬥。這一行動雖違反美軍的軍紀而受到指控,但美國陸戰部門又因他作戰勇敢和在朗布伊埃戰役中提供情報,而授予他一枚銅星獎章。

戰後,海明威再返古巴並定居哈瓦那。1950年,正式發表描寫他在戰爭中冒險經歷的長篇小說《過河入林》。1952年,他的著名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在美國出版。

《老人與海》是描寫一位古巴老漁翁在海上風浪中與鯊魚搏鬥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勇敢地面對失敗,漁翁山提亞戈是個「硬漢」形象,他同象徵厄運的鯊魚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在失敗的風度上取得了勝利。它的寓意正如小說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老人與海》達到了藝術上的寓言和象徵高度,出版後,大受讚賞,海明威因此而獲得1953年度普利策獎。1954,瑞典皇家學院又把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他,以表彰他「精擅現代敘事藝術」。

古巴革命後,海明威回到美國,定居于愛荷達州的太陽谷。晚年患有嚴重精神抑鬱症及各種病症,加之戰爭時代遺留下來的創傷無休止地折磨他,使他艱于度日。1961年7月2日,他用獵槍自殺身死。

海明威40年的創作生涯,使他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和風格,成了開一代文風的藝術大師。他和他的作品在歐美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