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王國的歷史

猶太民族的起源

猶太人的歷史是在迷離朦朧中開始的,因為迄今為止,我們對猶太人早期的歷史仍知之甚少。對於早期的猶太史,我們只能通過諸如《聖經》這樣一些材料來進行研究。在這類著作中,史料與傳說交織在一起,所以我們很難厘清到底哪些是真正發生過的歷史,哪些是人們的想象和傳說。然而,這並不要緊,因為猶太人的歷史是在《聖經》出現之後才變得重要起來的。

猶太人最早是出現在阿拉伯半島的某個地方,他們同阿拉伯半島及其附近地區的一些其他部落一起被稱為「閃米特人」。在早期,這些閃族人完全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據《舊約聖經》記載,大約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這個小小的閃族部落開始嚮北移動,希望找一塊肥沃的土地定居下來。移動中他們曾在一個名叫烏爾的地方生活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據考證,這個烏爾就在現在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附近。後來,他們又在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沿著幼發拉底河繼續嚮西北遷徙。

這支閃族部落的隊伍沒有進入廣闊的巴比倫平原,而是沿著阿拉伯沙漠的邊緣西走,這樣就可以避開強大的亞述軍隊。最後,他們來到了當時迦南人居住的巴勒斯坦,並開始在這裡定居下來。迦南人稱他們為「希伯來人」,意為「渡河而來的人」。此時,希伯來人中已出現了排斥多神信仰,專奉本部落主神耶和華的一神信仰,這便是最初的猶太教。相傳,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與神角力獲勝,被神賜名為「以色列」,意為「同神角力的人」,因此,希伯來人也稱「以色列人」。但是,迦南人並不歡迎這些來自遠方的外族人,雙方時常發生衝突。然而,希伯來人畢竟還是在迦南停留了下來,並在這裡生息繁衍,開始了半農半牧的定居生活。

後來,迦南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為了部落的生存,這些希伯來人又一次嚮西遷徙,越過西奈半島來到了埃及,定居在尼羅河畔的歌珊。

希伯來人「出埃及」

希伯來人在埃及和平地生活了幾個世紀。大約在西元前13世紀,埃及法老(國王)大興土木,修築廟宇宮殿,逐漸使希伯來人淪為了奴隸,強迫他們服苦役。習慣於自由生活的希來伯來人無法忍受這種奴役和壓迫,這時他們中產生了一位名叫摩西的領袖。摩西出生在尼羅河畔,對埃及人的壓迫十分不滿。在他的帶領下,希伯來人終於逃出了埃及。他們越過紅海,進入西奈的沙漠之中。摩西率希伯來人出埃及,擺脫奴役,走向自由,標誌著一種民族意識的出現。

據說,離開了埃及的希伯來人在西奈的曠野中漂泊了四十年。為了使他們團結一致,有勇氣抵禦荒野中的種種艱難困苦,摩西聲稱上帝耶和華授予了希伯來人十條戒律,他讓人把這十條戒律刻在石板上,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戒」。摩西還讓希伯來人同耶和華訂立盟約,要希伯來人立誓接受耶和華為他們唯一的神,耶和華則會給他們以保護。這些戒律和盟約實際上是猶太人中最早出現的一些以宗教為形式的法律,牠們的出現標誌著猶太教的正式誕生。猶太教不但對猶太民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也是後來維繫猶太民族的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出埃及」在猶太民族的記憶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每年慶祝的逾越節、戒律節和住棚節都與此有關。

希伯來人在克服了種種艱難困苦之後,終於返回了上帝給他們的「應許之地」迦南,但摩西卻在此之前就死去了。被稱為「上帝應許之地」的迦南就是後來的巴勒斯坦,這些來自埃及的希伯來人並沒有見過這片土地,只是從他們的先人那裡知道這是一片「流著奶和蜜的沃地」。在返回迦南之後,他們又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重新征服了這個地區並定居下來。至此,希伯來人完成了從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的過渡,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族共同體。

希伯來王國的興起

定居在迦南的這些希伯來人分為12個部落,相傳他們的祖先分別是雅各的12個兒子。大約在西元前13世紀,這些希伯來人部落中出現了一些被稱為「士師」的部落首領。這些由推選產生的士師既是軍事統帥,又是宗教領袖,但他們的職位和權力卻不能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是一種早期的軍事民主制度,這個時期也就被稱為「士師時代」。

此時,一個來自地中海的民族—非利士人逐漸控制了沿海地區,並不斷向迦南內陸擴張。非利士人稱迦南為「巴勒斯坦」,意為「非利士人的土地」,這個名稱後來便一直沿用了下來。為抵禦非利士人的擴張,希伯來人同非利士人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希伯來人逐漸認識到,要想有效地同敵人進行鬥爭,他們必須結束部落分裂的局面,依靠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物,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

最早成為希伯來人領袖的是出身於便雅憫部落的掃羅,他于西元前1025年被挑選出來成為各希伯來部落的王。掃羅登上王位標誌著士師制度過渡到了君主制度。據說掃羅王健壯、俊美,十分勇敢。他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各部落與非利士人的戰爭,多次重創敵人,在巴勒斯坦部分地區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王國。

掃羅去世後,繼任王位的是猶大部落的大衛。大衛原是一個牧羊人,在與非利士人的戰鬥中機智勇敢,屢戰屢勝,尤其是用計殺死了非利士巨人歌利亞後,在希伯來人中贏得了很高的威望,從而登上王位。大衛王不但是一個勇猛的戰士,而且也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建立了一支希伯來人以前從未有過的軍隊,征服了當地的亞瑪力人、以土買人,最終把非利士人逐出了境外。大衛將他的首都建立在耶路撒冷,在這裡修建了宏偉的神廟和宮殿。大衛王在位40年,到他西元前970年去世時,希伯來人已有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疆域包括了整個巴勒斯坦。

大衛王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王位。在許多方面,所羅門比他父親更成功。在他統治的40年裡,他通過聯姻結親,簽訂和約等方式與許多鄰國結成了聯盟,不再同牠們進行戰爭。他還開採銅礦,發展生產,同遠近各方進行貿易,建立了一些新的城鎮。據《聖經》說,所羅門有700名妃子,另外還有300名妾,她們中許多人都是通過聯姻娶來的外族的女子。由於經濟的繁榮,國家的財富也增加了。所羅門大興土木,花了大量錢財,從腓尼基等地請來了許多工匠,用15年時間修建起了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這座聖殿坐落在一個小山上,有高大的圍牆,有主殿和許多側殿,雄偉壯麗,馳名遠近。在猶太歷史上,這座聖殿被稱為「第一聖殿」,也叫做「所羅門聖殿」。所羅門還擴大了耶路撒冷城,修建了豪華的宮殿。所羅門在位期間,猶太人的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這個時期,可算是古代猶太民族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希伯來王國的衰亡

但到了所羅門王的晚年時,由於無節制的享樂和揮霍,王國的財政陷入了困境。所羅門王在西元前930年去世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位,但希伯來國家很快就分裂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北方較大的以色列王國,包括了十個希伯來人部落,首都在撒馬利亞;另一個是較小的南方的猶太王國,只包括猶大和便雅憫兩個部落和利末部落的一部分人,首都仍在耶路撒冷。

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這兩個希伯來人國家之間不時發生爭奪耕地和牧場的衝突。周圍的埃及、亞述等大國也對牠們虎視眈眈。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只存在了200年,經歷過19位國王的統治,到西元前722年便被強大的亞述帝國滅亡了。這個國家包括國王在內的數萬人被亞述人押回其帝國內,流放到一些遙遠的地方,他們最後在歷史上消失了。由於以色列王國原來共有十個希伯來人部落,他們消失後,在歷史上被稱為「十個遺失的以色列部落」。實際上,這些希伯來人並不是「遺失」了,而是在亞述帝國內逐漸被同化到異族之中去了。另有一些以色列王國的居民在亡國後逃到了南方的猶太王國,成了這個國家的臣民。還有少數人留在了被亞述人征服的北方地區,同徵服者通婚融合,最後發展成了一個新的部族—撒馬利亞人。

南方的猶太王國比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小得多,人口最多時也不超過50萬,大約只相當于北方王國人口最多時的三分之一。正因為它小而弱,所以沒有引起那些相互爭奪的大帝國的太多注意,這樣它存在的時間就比以色列王國延長了160多年,直到西元前586年才被新巴比倫帝國消滅,也經歷了19位國王的統治。由於北方以色列王國的覆亡,猶太王國的君主和臣民們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於是他們中間便產生了一些具有深刻的憂患意識和道義責任的被稱為「先知」的思想家。由於他們的出現,猶太人的民族意識和宗教思想進一步得到了強化,國家在政治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弱小的猶太王國最終還是未能逃脫滅亡的命運。西元前586年,新巴比倫軍隊在尼布甲尼撒王的率領下,攻陷了耶路撒冷,夷平了城牆,燒毁了聖殿,這座昔日繁華的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猶太王國的覆亡,宣告了古代希伯來人國家的終結。

巴比倫之囚

尼布甲尼撒消滅了猶太王國後,也像昔日的亞述人一樣,將數萬人作為俘虜押到巴比倫囚禁了起來,只允許少量鄉村人口留了下來。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巴比倫之囚」。

到此時,眼看希伯來民族就要滅亡了,他們的歷史似乎也就要終結了。他們的兩個國家都已先後滅亡了,大部分人民也被流放到了遠方。然而,這些被囚禁在巴比倫的猶太人卻沒有重蹈以色列王國那十個部落的覆轍,他們在異國的土地上不僅沒有消失,反而還更新了他們的宗教思想,使這個民族產生了一種新的精神凝聚力。

在猶太王國被消滅之前,希伯來人中的那些「先知」就根據形勢的發展,「預言」了這個國家將被毁滅,猶太民族將遭受痛苦和磨難。但是他們同時又強調,只要堅信上帝,保持信心,最終他們將會獲得拯救。當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經受著失去自由和遭受奴役的痛苦時,他們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因為先知們的預言已得到了證實。他們總結了猶太國家衰敗的教訓,檢討了過去信仰不堅定、不虔誠的種種「罪惡」,對未來的獲救充滿著極大的希望。另外,當他們來到當時世界文明中心之一的巴比倫後,看到這裡雄偉的城市,富麗堂皇的宮殿,與遠近各地的聯繫,他們的眼界大大地開闊了。他們崇拜的耶和華此時已不再只是一個限於一隅的民族神,而成了世界的神,宇宙的神。他無所不在,他的力量無所不及。

這樣,作為猶太人精神核心的猶太教便大大深化了,原來狹隘的地域觀念被打破了。這一點,對後來的猶太民族精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他們在流散世界各地後仍能保持強烈的凝聚力,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對未來保持著信心和希望。

西元前538年,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征服了巴比倫,他決定讓這些被擄來的猶太人返回他們的故國,並將巴比倫人搶來的5,000多件物品歸還給猶太人,讓他們帶回耶路撒冷。於是,在異鄉生活了50年之後,大約有四萬餘名猶太人又陸續回到了巴勒斯坦。然而,也有不少人因已習慣了巴比倫的生活而留在了當地,從而使巴比倫成了古代除巴勒斯坦之外的又一個猶太文化的中心。那些經過幾個月在沙漠中長途跋涉回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波斯人的幫助下,修復了耶路撒冷城,並重建了被巴比倫人毁壞的猶太聖殿。重建聖殿的工程前後歷時近20年,最後在西元前516年建成了猶太第二聖殿。這座聖殿雖然不如所羅門聖殿那麼華麗壯觀,但經過此次磨難後的猶太民族在精神上卻遠比以前成熟了。至此,猶太人的早期歷史也就結束了,進入了受希臘人和羅馬人影響的「第二聖殿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