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

巴塞爾大會

赫茨爾的《猶太國》一書發表後,很快便在各地猶太人中流傳開來,並激起了強烈的反響。雖然沙皇政府禁止該書在俄國發行,但一些猶太人還是冒著危險把《猶太國》偷偷帶入柵欄區。各地「熱愛錫安山運動」的成員紛紛致信赫茨爾,對他的復國計畫表示響應和支持。赫茨爾也同許多人建立起了聯繫,並從他們那裡瞭解到「熱愛錫安山運動」在歐洲各地和巴勒斯坦的活動。

1896年10月,赫茨爾為爭取土耳其蘇丹同意讓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到君士坦丁堡進行活動。儘管這一目的沒達到,但他在返程途中,在保加利亞等地卻受到了當地猶太群眾的熱烈歡迎和隆重接待,他們把他稱為「新的摩西」。後來,赫茨爾又到英國等地宣傳他的猶太復國主義主張。到1897年上半年,歐洲不少國家都成立了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看到這種情況,赫茨爾同諾爾道、博登海默、比恩鮑姆等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繫後,決定召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並成立一個世界性的組織。大會原打算在德國的慕尼黑召開,但由於德國猶太社團中一些人堅決反對召開這樣一次會議,認為它將會導致更激烈的反猶主義活動。於是,赫茨爾等人決定將會議改在瑞士的巴塞爾舉行。

1897年8月29日,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塞爾隆重召開。參加大會的代表共有197名,分別來自東歐、西歐、北美和阿爾及利亞,其中來自俄國的代表就有90名。當赫茨爾出現在會議上時,受到了代表們極其熱烈的歡迎,暴風雨般的掌聲經久不停。他在開幕詞中宣布,這次大會的任務是「為庇護我們猶太民族的大廈奠基」。他強調說:「我們猶太復國主義者是要尋求猶太問題的解決······我們與陰謀、秘密活動以及間接手段毫不相干,我們希望把問題置於自由的公共輿論監督之下。」

會議代表從一開始就分成了三派:一是以赫茨爾等人為代表的「政治派」,認為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居並建立猶太國家,必須得到大國的支持,因此他們主張首先同有關國家進行交涉,取得合法的國際保證;二是以「熱愛錫安山運動」為代表的「行動派」,主張立即組織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造成既成事實,無需事先取得任何國家的同意;三是以阿哈德·哈阿姆為代表的「精神中心派」,主張將巴勒斯坦建成全世界猶太人的精神中心,而不一定要建立一個具體的猶太國家。最後各派求同存異,通過了一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綱領》(即《巴塞爾綱領》),明確規定「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爭取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得到公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

大會的第二項主要成就是成立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並選舉赫茨爾為主席。組織的常設機構在維也納,凡年滿18歲,贊同《巴塞爾綱領》,並繳納一個謝克爾(古希伯來貨幣單位,相當于當時的25美分)的猶太人均可加入這個組織。大會還通過了猶太國國歌和國旗的方案,討論了建立一家銀行,設立一項用以購置土地的民族基金,和創辦一所希伯來大學等問題。

關於民族家園地點的爭論

巴塞爾大會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史上的里程碑,它標誌著原先分散的、地區性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開始成為了一個統一的、世界性的政治運動。大會之後,赫茨爾等人立即著手貫徹實施大會的綱領。他們先後創辦了猶太墾殖銀行,建立了猶太民族基金,並使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活動制度化,堅持每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作為討論猶太問題的國際論壇。代表大會中還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猶太復國主義政黨,如民主政團、精神中心黨以及工人黨等。在巴塞爾大會之後的幾年裡,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發展迅速。1898年第二屆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召開時,代表人數已增加到了400人,各地的猶太復國主義小組也從117個增加到了913個;到1901年第五屆大會召開時,出席的代表人數達到了600名,代表著世界各地的1572個猶太復國主義小組。此時,整個運動登記在冊的成員已超過了十萬人。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導層進行的另一項主要工作是開展外交活動,尋求有關國家對復國運動的支持。赫茨爾先後拜會了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以及英國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等人,希望他們支持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奧斯曼帝國和德國的暖昧態度使赫茨爾等人很失望,英國一開始對此也不熱心。後來由於俄國和東歐的反猶運動使大批猶太難民紛紛湧入英國及英屬殖民地,加上受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英國猶太社團的影響,英國政府才開始考慮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合作,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猶太難民問題。由於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頭號強國,而且近代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反猶運動,於是赫茨爾等人便將活動的重點轉向了英國。

但英國開始時不同意將巴勒斯坦作為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地點,而表示願意考慮讓猶太人在英國的某個殖民地定居。由於當時東歐遭受迫害的猶太人急需尋找一塊避難地,赫茨爾等人便傾向于選擇地中海東部的賽普勒斯或者西奈半島建立民族家園。英國認為賽普勒斯島上已有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居住,不能將他們趕走,而表示可以考慮西奈半島的阿里什地區。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為此還派出了一個調查團前往西奈半島,但這一計畫最終也因埃及政府的反對而未能實現。在此情況下,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提出可以將英國在東非一塊被稱為「烏干達」(其實屬於現在的肯雅)的保護地劃給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這一方案被稱為「烏干達方案」。

烏干達方案被提交給1903年8月舉行的第六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討論。赫茨爾試圖說服大會接受這一方案,並解釋說它僅僅是一個解決猶太難民的暫時性應急措施。來自英國的代表贊格威爾等人主張接受這一方案,他們強調,重要的是猶太人有一塊安身之地,至於這個安身之地在什麼地方並不重要。但來自東歐和俄國的代表們卻拒絕考慮巴勒斯坦以外的任何地方,認為這是對巴塞爾綱領的背叛。當大會決定派一個考察團前往東非進行實地調查時,全體俄國代表退出了大會,以示抗議。儘管赫茨爾在大會閉幕時表示仍將忠於巴塞爾綱領,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卻面臨著分裂的危險。後在1904年5月舉行的行動委員會上,為了維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團結,赫茨爾表示不再堅持烏干達方案,再次確認只有巴勒斯坦才是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唯一地點。此次會議後不久,赫茨爾便去世了。

赫茨爾之後的活動

1905年7月,第七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塞爾舉行。這次會議根據考察團認為東非不適于猶太人定居的報告,正式否定了烏干達方案。支持烏干達方案的贊格威爾等人宣布脫離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重新建立了一個「領土主義組織」,致力於東非、南美等地的猶太墾殖活動,該組織於1925年宣告解散。第七屆代表大會還試圖協調「政治派」與「行動派」之間的立場。由於赫茨爾幾年來開展的政治外交沒有取得什麼成果,「政治派」的影響有所下降,而「行動派」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在猶太復國主義者組織中的地位上升了。大會推選來自德國科隆的沃爾夫佐恩擔任第二任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主席。

1906—1913年,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又舉行了第八、九、十、十一屆代表大會。在沃爾夫佐恩的領導下,運動基本上仍然沿著赫茨爾的路線發展。沃爾夫佐恩曾兩次訪問君士坦丁堡,與蘇丹討價還價,希望奧斯曼土耳其當局取消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限制;他還同俄國和匈牙利等國政府進行接觸,希望這些國家取消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鎮壓。但他的這些外交努力都未取得什麼進展。其間,猶太復國主義內部的「行動派」勢力更進一步上升,烏西施金、瓦爾堡、魏茲曼等不斷批評沃爾夫佐恩的外交活動。在1911年的第十屆代表大會上,沃爾夫佐恩主動辭去了他的職務,由植物學教授瓦爾堡接任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主席,新的執行委員會也由清一色的「行動派」人士組成。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自1908年起,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在雅法設立了一個巴勒斯坦辦事處,由來自德國的阿瑟·魯平負責,其主要任務是指導小規模移居的猶太人在當地的安置和墾殖活動。在1913年的第十一屆代表大會上,還通過了由烏西施金和魏茲曼提出的在耶路撒冷建立一所希伯來大學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