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東、西歐國家
雖然以色列只是同阿拉伯國家對抗,但在東西方冷戰的格局下,以及受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1967年和1973年兩次以一阿戰爭後,以色列在國際上遭到了空前的孤立,成了國際社會中的一個「不可接觸者」。
蘇聯和東歐的共產黨國家原先都是聯合國分治決議的積極支持者,也是最早承認以色列的國家。但隨著以色列外交上逐漸倒向美國和西方,而埃及等阿拉伯民族主義國家向蘇聯集團靠攏,再加上因蘇聯東歐國家內部的猶太人問題與以色列發生的矛盾,從50年代中期起,以色列和蘇聯東歐國家的關係日趨冷淡。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中,蘇東集團對以色列進行了公開的譴責,並向埃及提供武器。1967年六天戰爭爆發後,除了羅馬尼亞外,所有東歐國家和蘇聯都斷絕了與以色列的外交關係,進入了一個長達20年的關係「凍結時期」。蘇東集團不但在政治上嚴厲地譴責以色列,而且還大力重新武裝埃、敘等阿拉伯國家。十月戰爭中,蘇聯和東歐國家這種支阿反以政策達到了最高點。
西歐國家一直是以色列的重要支持者。英、法、德、意等國不僅在政治上同以色列保持著較密切的關係,而且也是以色列傳統的經濟夥伴和軍事合作者。然而,十月戰爭爆發後,西歐國家對以色列的態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儘管民意調查表明,西歐各國多數民眾仍是偏向以色列的,認為埃敘發動戰爭是對以色列的侵略,但官方政策卻顯然不同。法國外交部長約伯特稱:「我們能把一個國家試圖收復自己領土的行為稱之為侵略嗎?」除葡萄牙外,西歐各國都拒絕用飛機或船隻轉運美國援助以色列的物資,英國還拒絕美國使用它在賽普勒斯的空軍基地。11月6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共體外長會議發表聲明,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占領的阿拉伯土地,承認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益。德國總理施密特和法國總統密特朗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以色列。西歐國家對以態度的轉變,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當時西歐各國都在謀求同蘇聯東歐國家的「緩和」,希望盡量避免在中東問題上同蘇東集團迎頭相撞,這一點在西德的「新東方」政策中尤其突出;第二個原因便是阿拉伯國家石油武器的使用,迫使多數西方國家從本國利益出發,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中東政策,採取疏遠以色列的做法。當時西歐國家85%的石油供應來自中東(日本為90%),而美國卻只有約7%的石油依靠中東。因此西歐各國在這一問題上自然不能盲目地跟著美國跑。
以色列與亞、非、拉國家
自50年代開始,一大批亞、非新興國家走上了國際舞臺。以色列為了尋求更廣泛的國際承認和支持,從50年代末起便努力發展同亞、非新興國家的關係。而以色列建國後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對許多新興的亞、非及拉美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以色列和這些國家的關係一度在60年代發展較快。但隨著以阿衝突的激化和不結盟運動、非洲統一運動的興起,許多亞、非、拉國家又採取了疏遠以色列的態度。1967年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大片阿拉伯領土,戰後拒不撤出,以及以色列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使牠在亞、非、拉國家眼中的形象不再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弱者,而成了一個蠻橫無理、仗勢欺人的「惡棍」。
本—古里安等以色列領導人曾多次強調,以色列在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屬於亞洲國家,因此應大力發展同亞洲國家的關係。但是,由於一方面亞洲是穆斯林聚居的地區,另一方面戰後蘇聯在亞洲的影響很大,因此多數亞洲國家都不願意主動同以色列發展關係,以免得罪阿拉伯國家和蘇聯集團。除日本、緬甸等少數國家外,中國、印度、越南、朝鮮、蒙古等多數亞洲國家都一直沒有承認以色列。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伊斯蘭國家則出於民族和宗教感情,在以阿衝突中堅定地站在阿拉伯國家一邊。伊朗、土耳其等國雖然在60—70年代同以色列保持著來往,但也一直不願同它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儘管以色列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在亞洲始終沒有打開外交局面。
從50年代中期起,以色列開始積極發展同黑非洲國家的關係。由於阿拉伯國家在黑非洲的影響有限,以色列通過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等形式,很快就贏得了一批新獨立的黑非洲國家的承認。1958年至1961年,以外交部長梅厄夫人五次出訪黑非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67年時,在41個獨立的非洲國家中,已有33個同以色列建立了外交關係。然而,六天戰爭後,以—非關係便開始惡化,有5個非洲國家中斷了同以色列的外交關係。十月戰爭爆發後,以一非關係更是出現了「雪崩」現象:除了馬拉維、萊索托、斯威士蘭三國外,所有的黑非洲國家全都與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係。之所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1963年非洲統一組織成立後,黑非洲各國極大地加強了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此次「雪崩」就是由埃及在非統組織內提出的一項決議引起的;二是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等阿拉伯產油國許諾向黑非洲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和低價石油,三是以色列自身形象的改變,以及它同羅得西亞、南非白人政權日益密切的關係引起許多黑非洲國家的不滿。以色列與黑非洲陷入低谷的關係直到80年代才逐漸恢復。
由於多數拉丁美洲國家都有相當人數的猶太社團,再加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相近,經濟有互補性,以色列很注意發展同拉美國家的關係,將拉美視為外交的重點地區。在聯合國1947年11月通過分治決議時投贊成票的33個國家中,拉美國家就占了13票。以色列建國後第一年就有20個拉美國家承認了它,占當時承認以色列的國家總數的40%。50——60年代,以色列與拉美關係一直比較順利,阿根廷、巴西、秘魯、墨西哥等都是以色列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拉美國家政治上也給予了以色列很大的支持,1973年以前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使館的國家中,拉美國家占了大多數。1967年戰爭後,拉美國家在聯合國積極支持242號決議的通過,主張應將確保以色列的安全與撤軍結合起來考慮。然而,1973年以後,多數拉美國家對以色列的態度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1974年有9個拉美國家投票支持聯合國大會接納巴解組織的決議。古巴、圭亞那和尼加拉瓜先後同以色列斷交,不少國家同巴解組織建立了正式關係。在1975年通過關於猶太復國主義是種族主義的聯大決議時,有5個拉美國家投了贊成票,10個國家投了棄權票,另有10個國家投了反對票。儘管如此,與亞非國家相比,1973年後拉美國家同以色列關係的變化不算激烈,雙方的經貿往來和軍事合作仍保持著相當高的水準。
以色列與聯合國
六天戰爭之後,以色列在聯合國就成了眾矢之敵。21個阿拉伯國家,再加上伊斯蘭國家、不結盟運動國家以及中國、蘇聯和東歐集團,在聯合國內構成了一個強大的反對以色列的「自動多數」。1967年以後,幾乎每年的聯合國大會都成了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進行政治戰爭的戰場,而且都是阿拉伯國家大獲全勝。每年的聯大辨論和決議中都有不少譴責以色列、支持阿拉伯國家的內容,據統計,包含譴責以色列內容的聯合國決議共有93項之多;另外在聯合國安理會、教科文組織、世界婦女大會等組織和機構中,以色列也常常處於「被告」的角色。十月戰爭之後,阿拉伯國家加強了利用聯合國來反對和打擊以色列的活動。應阿拉伯國家的要求,聯合國1974年11月正式接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觀察員,巴解主席阿拉法特當天便佩帶手槍在聯大發表長篇講話,要求聯合國制裁以色列。
使以色列在聯合國中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是1975年11月10日第三十屆聯大通過的3379號決議,這個決議譴責「猶太復國主義是一種形式的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投票表決時,有72個國家贊成,35國反對,32國棄權。西方國家除希臘和葡萄牙棄權外,全都投了反對票,投反對票的還少數拉美國家和非洲國家。決議通過後,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赫爾佐克發言說:「猶太人民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髮指的種族主義現象的受害者······正是種族主義和專制主義結合,才會使聯合國通過這樣一項充滿仇恨、謊言和狂妄的決議。」他說完後,當眾把一份決議撕碎扔在地上。
由於以色列國是因聯合國決議而誕生的,很多以色列人對聯合國有特殊的感情,一些以色列城市都有一條「聯合國街」。當1975年的聯大決議通過後,許多以色列人極為悲憤和沮喪,他們稱「聯合國已經死亡」,那些街道也都被改名為「猶太復國主義街」。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以色列對聯合國採取了不信任、不合作的態度。一些以色列人說:「以色列為什麼要與一個攻擊它賴以存在的基礎的組織去打交道呢?」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國家也認識到將猶太復國主義等同於種族主義是不適當的。1991年的第四十六聯大會議經過表決,又正式廢除了3379號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