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少數民族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有約20萬阿拉伯人留在了以色列境內,他們後來都獲得了以色列國籍,成了以色列公民。1980年以色列通過「基本法」正式合併東西耶路撒冷後,一部分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也拿了以色列護照。由於出生率高,加上還有一些人通過各種管道返回了以色列,現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口大約為100萬,占以色列總人口近五分之一。從宗教信仰上來看,他們主要分為三個大的集團:伊斯蘭教(佔70%)、基督教(21%)和德魯茲人(9%)。

以色列《獨立宣言》稱:「以色列將保證其所有公民不分種族、宗教或性別都能享受充分的社會及政治平等。」首任總統魏茲曼也說過:「我相信全世界將會從猶太國如何對待阿拉伯人這一點來評價這個國家。」但事實上,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在以色列是沒有平等可言的。在長期的以阿對抗中,以色列對境內的阿拉伯人一直懷有戒心,把他們視為對以色列安全構成潛在危險的「第五縱隊」。在建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以色列當局對阿拉伯人聚居的地區實行軍事管制,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直到1966年才取消。

雖然同為一個國家的公民,以色列的阿猶兩個民族之間基本上沒有什麼交往,他們互相保持著強烈的戒備之心。雙方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語言、生活方式等文化上的差異也使彼此難以溝通。建國後在阿猶混居的城鎮中,一般都將阿拉伯人集中到專門的街區居住,使之與猶太人分開。多數猶太人對阿拉伯人都充滿著歧視和偏見,不願與之來往。阿拉伯人聚居在他們自己的地區,有他們自己的學校體系和商業服務體系,有自己的社會和宗教機構,基本上仍保持著他們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講阿拉伯語,到清真寺做祈禱,按伊斯蘭教規定過禮拜日或節日,收聽阿拉伯鄰國的廣播電視節目或者以色列國內的阿語節目。一般的猶太人極少到阿拉伯人的村鎮中來,阿拉伯人無事也不到猶太人的城鎮裡去。

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每個人都必須服2—3年的兵役。阿拉伯人卻不能參軍(但德魯茲人可以參軍),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以色列軍隊所要對付的也是阿拉伯人。而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也不願意拿起槍去打自己的同胞兄弟。但問題是,以色列的許多社會福利與兵役制度是連在一起的,不讓阿拉伯人參軍,也就在事實上剝奪了他們的許多社會和經濟權利。因此,他們在就業、升學、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等方面都不可能享受與猶太人平等的權利,再加上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猶太人,以色列政府在市政建設、基本設施投資等方面也優先照顧猶太村鎮,所以,阿猶之間在經濟上差別是很明顯的。

以色列的《回歸法》、《國籍法》使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成為以色列公民,但這些法律對阿拉伯人卻十分苛刻。一個國外的阿拉伯人想要獲得以色列國籍是極為困難的,即使他在以色列有親屬,或是與以色列公民結了婚,極其繁瑣的入籍程式和手續不但耗費時日,而且稍有疏漏,便會永遠被拒於以色列國門之外。

以色列阿拉伯人與阿拉伯世界

除了在以色列國內受到的不公正對待外,阿拉伯人還有一層更深的痛苦,這就是與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隔絕。由於他們是以色列公民,拿的是以色列護照,長期以來,他們不能到其他阿拉伯國家去。他們身為穆斯林,卻不能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去朝覲,去履行自己的宗教義務。即便他們有時到了國外,也會被其他阿拉伯人懷疑為以色列的間諜,而得不到信任。1992年就發生過兩名以色列阿拉伯人(父女二人)在埃及被當作特務遭逮捕的事件,後來證明他們是無辜的。在以色列國內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三等公民」,到了國外又得不到其他阿拉伯兄弟的理解和關心,這種處境使他們很痛苦。

他們與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之間也存在著隔閡。他們雙方原本是生活在一起的同胞骨肉,1949年第一次阿以戰爭把他們分離開了。當1967年的第三次阿以戰爭把他們再次連在一起時,他們發現他們之間已經疏遠了。雙方的身分已經不一樣了,一方是以色列的公民,而另一方卻是受以色列統治的「無國籍居民」。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生活水準明顯高于被占領土的阿拉伯人,他們多多少少已接受了一些以色列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不少人還會講希伯來語。他們對以色列的感情和態度也不一樣,他們不像被占領土的阿拉伯人那樣仇恨以色列,也沒有參加1987年爆發的反以起義(因提法達)。

隨著以一巴和平協議的達成,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逐漸向自治的過渡,一個巴勒斯坦國家就將要出現了。對以巴和平協議,以及對未來的巴勒斯坦國,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感情也比較複雜。一方面,他們歡迎和平協議,也盼望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早日出現。不管怎麼說,他們與巴勒斯坦畢竟有著「血濃於水」的聯繫,一個巴勒斯坦國可以是他們的母國和他們的靠山;但另一方面,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和對故土的依戀,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並不願意遷移到新的巴勒斯坦國中去。他們甚至還擔心,這樣一個國家的出現可能使他們在以色列國內的處境更加尷尬。

近年來的調查表明,以色列阿拉伯人已開始越來越多地認同「以色列人」或「以色列阿拉伯人」這一身分。70年代中期,他們中只有40%的人認為自己是「以色列人」或者「以色列阿拉伯人」,其餘的人則認為自己是「巴勒斯坦人」或「阿拉伯人」。而到1995年,認為自己是「以色列人」或「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比例已上升到67%。按照以色列官方的宣傳,以色列阿拉伯人是整個中東地區最富裕,享受民主權利最多的阿拉伯人。這倒確實是事實。與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相比,與中東其他阿拉伯國家相比,他們的生活水準要高得多,他們享受的政治權利也多得多。但也可以肯定地說,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決不會是中東地區生活得最愉快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與政治參與

阿拉伯人在政治上有選舉權。如果按照他們在以色列人口中占近五分之一的比例,那他們應該在120個席位的以色列議會中約有20個席位。但實際上,在很長一個時期里,以色列議會中阿拉伯議員的人數一般只有6—8人。這主要是因為:一、阿拉伯人的政治參與程度較低,有不少人根本不參加投票;二、阿拉伯人的選票比較分散。阿拉伯人有一些小政黨,牠們都為自己拉選票,但牠們得到的選票又不足以使牠們進人議會。只有阿拉伯民主黨和爭取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以色列共產黨)能獲得一定的票數進入議會。這樣,阿拉伯人對以色列政治的影響便不大。

早在以色列建國前,一些阿拉伯人就參加了猶太人佔多數的巴勒斯坦共產黨。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巴勒斯坦共產黨改名為以色列共產黨。1965年,以色列共產黨分裂為馬基派和拉赫派,拉赫派包括了絕大多數阿拉伯黨員和少量猶太黨員。以共分裂前,通常可在議會得到4—5個席位,分裂後,阿拉伯選民的選票都投給了拉赫派,因此拉赫派一般可得到3—4個席位。1977年,拉赫派與東方猶太人的黑豹黨聯合,建立了「爭取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哈達什),在議會中一般擁有4—5個席位。但由於拉赫派的領導層中有不少猶太人,以及具有明顯的親蘇色彩,再加其他阿拉伯政黨的崛起,80年代以後以共拉赫派的影響日趨下降,在議會中的席位減少到1—2個席位。

隨著社會經濟水準的提高,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和參政意識也在逐漸增強,開始出現了一些完全由阿拉伯人自己組成的政黨和組織,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阿拉伯民主黨。該黨成立於1988年,主張提高阿拉伯人的地位,實現阿猶兩個民族的完全平等;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主張以色列撤出全部被占領土,建立一個獨立的、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家。在1988年和1992年大選中,阿拉伯民主黨分別獲得1個和2個議席。除阿拉伯民主黨和哈達什黨外,從拉赫派中分裂出來的「爭取和平進步黨」在議會中一般也有一個席位。

阿拉伯政黨追求的目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爭取改善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國內的經濟、政治、社會地位,實現猶、阿兩個民族的和睦共處和平等相待;二是爭取巴勒斯坦問題的公正解決,實現巴勒斯坦人的建國目標。牠們的鬥爭手段一方面是在議會中發揮影響,施加壓力,另一方面是通過集會、遊行、請願、罷工等和平方式,以表達阿拉伯人自己的願望和要求。

民主國家與猶太國家的矛盾

以色列聲稱它是一個民主國家,這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有完全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近年來,阿拉伯人中出現了民主政治意識增強的趨勢,他們認識到他們能夠以民主政治為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爭取更多的權利。可以預料,隨著阿拉伯人口比例的增大和政治意識的覺醒,他們將會對以色列政治和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不少猶太人已經看到了這一點,並對此感到憂心忡忡。

在自稱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同時,以色列《獨立宣言》中又明確指出,以色列是一個猶太人國家。這一聲明的涵義是,以色列必須是一個以猶太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其國家政策必須以維護猶太人的利益為最高宗旨。那麼,在這樣一個國家裡,占人口五分之一的阿拉伯人的位置又該如何確定呢?

在這個小小的猶太人國家裡有著占人口五分之一的阿拉伯人口,對於許多猶太人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而且,阿拉伯人的增長速度遠高于猶太人,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阿拉伯人口有可能會變成占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最後甚至超過猶太人。另外,如果以色列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它就必須讓阿拉伯人享受與猶太人同樣的權利,包括移民的權利。如果說以前它還能以國家安全為理由拒絕阿拉伯人移入,那麼,在以阿實現和平後它還能繼續以這一理由把阿拉伯人拒之門外嗎?許多以色列人想到這樣的前景就不寒而慄。一些極端猶太復國主義分子已提出,如果要允許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把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都遷移到這個新國家裡去。

以色列到底是要作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還是要作一個猶太人國家?熊掌和魚不能得兼,長期以來,以色列當局一直把這個棘手的問題擱置起來,盡量不去觸動它。但現在隨著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和平的出現,隨著以色列國內阿拉伯人口的不斷增長和政治意識的加強,這個問題再一次擺到了人們的面前。看樣子它已到了非正視不可的時候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