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喪葬有哪些步驟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著強烈的宗族觀念,祖先們對喪葬禮儀十分重視,幾千年來逐漸形成了完備多樣的整套喪葬禮儀。後世喪葬品的種類及喪葬程式不斷簡化,但是主要內容仍然不變,並且流傳至今。喪葬習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的一部分,蘊涵著儒、釋、道三教派的思想理念。

古人在將死彌留之時會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親屬給其沐浴更衣,穿戴好內外新壽衣,進行化妝整容,在親屬的守護下走到生命的盡頭。喪葬習俗從一個人從彌留之際到其下葬的整個過程,內容十分繁複。

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被視為死者靈魂的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在沒有收殮之前不能熄滅。人死停柩,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是希望死者在三天內復生,不然復生的希望就澈底破滅了。諸事就緒,就要報喪。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帝王駕崩,朝廷會派出專使訃告天下;大臣薨逝,先通報君王和朝廷;平民去世,要告知親友和鄉里。報喪在形式上必須通知全部的親友家,這既是一種禮儀,也是和親屬家人分擔死者去世的悲痛。若死者客死他鄉,還需要替他「招魂」,據說這樣是為了讓死者靈魂循聲歸來,否則會受無窮盡的淒苦。而另外還有「指路」,則是讓亡靈在巫師幫助和引導下走好升天的道路。而這些儀式則是對「死者歸家」的思想表現,是我國的「家文化」在人最後生命時刻的貫穿。

喪葬禮儀又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的死亡,所以要每逢七天一祭地舉行「做七」,直到滿四十九天。在「做七」的同時要進行弔唁儀式。弔唁儀式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後,前來弔喪並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哭尸於室,對前來弔唁的人跪拜答謝。還舉行最講究排場的開弔儀式,孝子孝媳自始至終都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讓弔唁的人穿著素服,以親疏尊卑為順序,向死者行禮哀悼,垂淚痛哭。除了長輩外,弔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後祭,一律跪拜行禮,長者在前,晚輩在後。最後,燃放爆竹以標誌祭拜禮儀的結束。

古代小斂是在死者死亡後第二天早晨舉行。把小斂衣陳列在房裡,然後鋪設好斂床,接著舉行著裝儀式。主持儀式的人為死者穿衣:先鋪席,再鋪絞,再給死者穿上十九套新衣,再讓親屬用被子裹上尸體,然後用絞帶捆緊,再把布囊套在尸體上,然後蓋上被子,覆蓋好尸體。在死後的第三天,舉行大殮的收屍人棺禮,這是死者與親人的最後一別,儀式非常隆重。在棺底鋪上一層穀草,然後再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尸體放妥後,釘棺蓋,鎮釘七根「子孫釘」,使後代子孫興旺發達。這就是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入殮後,雨打棺。停棺在堂,直至出殯。

古代禮俗要求,尸體收斂之後就要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作「出喪」,又叫「出殯」。人在剛日死,就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則相反。人是奇月份死,在偶月份下葬;在偶月份死,則亦相反。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後代「唱哭」,哭聲要大,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最後就是下葬。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死者的墓地常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希望死者安息地下,從而庇佑子孫。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在所有的這些喪葬習俗中,喪家必須穿戴喪服。每個家族成員根據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係,和當時社會所公認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稱為「遵禮成服」。兩千年來,漢族的孝服保持著原有的「五服」定製,分為斬榱、齊榱、大功、小功、緦麻的五等。

喪葬禮儀,反映了社會的諸多方面,涉及了人們的宗教信仰、倫理觀念、民族意識。古代民間傳統的喪葬習慣反映了生者對於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