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文字與漢字的關係

歷史上,朝鮮半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本民族文字,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朝鮮半島出土的大量中國戰國時期的古錢幣可以證明,最遲在那一時期(西元前4-前3世紀),漢字就隨貿易往來從陸路傳入朝鮮半島的北部地方。

漢文一直是朝鮮的官方書面語言,學習使用漢字700年後,朝鮮人開始用漢字書寫朝鮮語,史稱“吏讀”。但朝鮮語與漢語不屬於同一語系,所以漢字並不能很好地記錄朝鮮語讀音,即使進行了改造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無法廣泛普及,因此有必要設計一套簡易的標音字母加以解決。在借鑒了其他民族文字的經驗並受佛教標音文字的啟發後,1443年,朝鮮王國的世宗大王召集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朴彭年、崔恒、李善老、李塏等著名學者,創制的標音字母方案,1446年在全國廣泛發佈。這套字母由11個母音字母和17個子音字母組成,共28個字母。同時刊印《訓民正音》一書,意即教百姓以正確的字音,又稱“諺文”。諺文的字形最初是幾何風格的等寬線條,後也仿楷書筆劃的寫法有了頓挫的筆意,以此為與漢文、吏讀文平行使用的通俗文字。1895年規定國家法律文書使用漢字與諺文的合體。在朝鮮和韓國眾多的歷史古跡中,漢字的牌匾、裝飾設計眾多,如首爾景福宮的建築群中就有大量以漢字作為圖形創意的吉祥文字裝飾設計。

朝鮮文字與漢字

除了漢字和諺文以外,朝鮮人還借鑒漢字的造字原理造了一些新漢字,被稱為“國字”,如“恕”“畓”等。1945年,朝鮮半島脫離日本殖民統治,1948年分成兩個國家,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前者徹底廢除了漢字,朝鮮語完全用諺文字母拼寫;後者制訂了《朝鮮拼音文字專用法》,官方規定公文只能用表音字書寫,暫時允許兼用漢字。民眾出生登記時姓名都是漢字,所以差不多每一個韓國人表音的名字都準確對應著一個漢字。20世紀70年代,韓國徹底使用表音的拼音字母,中小學課本中有漢字的教學內容被刪除,但初高中學生仍需學習一千多個漢字。官方乃至教科書採取的去漢字化措施導致年輕人幾乎完全不懂漢字讀法、寫法,媒體為了適應大多數不識漢字的讀者的習慣,隨之將印刷文字豎排變為橫排,通曉漢字的一代和專用表音字的一代出現代溝,被稱為“豎排一代”和“橫排一代”。今天,只能從個別專用名稱或古跡匾額等看到漢字,如韓國影響力與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媒體《朝鮮日報》的刊頭字體仍然採用漢字表述。

由於向中國學習,韓國很早就有書法藝術,稱為“書藝”。由於韓文表述基本採用韓文字母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書法屆漢字書法藝術趨於減少,出現遵循漢字書法筆法書寫韓國字母的新趨勢。韓文的字體設計開始也是基本依據漢字的不同書體以及美術字設計方法,但隨著現代設計的發展,也出現了如著名設計師安尚秀獨創的“安體”那樣具有突破性的優秀作品,這是一套具有現代設計精神突破了漢字方塊字思維限定的新韓文字體。這種突破對於中國漢字設計的傳承與創新同樣具有啟發。

針對推行“表音字”與恢復使用“漢字”,韓國國內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論。呼籲恢復漢字的一方強調文化傳承的連貫性,不識漢字會導致傳統經典完全無法閱讀,認為單純使用表音文字對擁有眾多同音文字的韓文來說非常不便,甚至認為當下年輕人倫理道德缺失、哲學思想混亂等社會現象也由“表音一代”不識漢字而人文知識欠缺所致。鼓吹全面推行表音韓文的一方則更加強烈,認為韓文的表音功能比漢字更加優秀方便,並且體現了民族解放與自主精神。韓國媒體對雙方各有褒貶,爭論仍在繼續。在韓國社會引發爭議的光化門牌匾事件折射了這種爭議。光化門是韓國人心目中的國門,其兩次被毀,三次重建,歷經坎坷。1968年是光化門歷史上第二次重建,牌匾採用了前總統朴正熙用韓文題寫的字樣;2010年,出於尊重歷史的目的,再次重建石基木結構的光化門,韓國文物廳通過文物委員會會議,決定復原古代朝鮮時期製造的漢字牌匾。這在當時引起不小的爭議,韓文學會和韓國字文化協會等團體認為應該繼續使用韓文牌匾。韓國文物廳卻認為首爾市五處宮闕全部為漢字牌匾,並未有一處韓文牌匾,雖然非常尊重韓文的優秀性,但原則是尊重文物的原型。文物廳以古光化門的歷史照片為基礎,通過數位技術恢復使用了朝鮮王朝時期著名將軍任泰瑛書寫的“光化門”三個漢字。

From:陳楠著,中國漢字設計史,湖北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07,第312-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