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數字“三”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歷代醫家受古代學思想的影響,對“三”特別喜愛,在中醫理論中,多處用“三”表示。現舉例介紹如下。

三墳 傳說中我國最古老的書籍,孔安國《尚書》雲:“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三寶“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是構成和育養人體的三大生命要素,三位一體,互相轉化,缺一不可,存則俱存,亡則俱亡。

三焦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和部位,將人體劃為上、中、下三個層次,《醫學正傳》雲:“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為三焦。”同時,三焦亦為六腑之一,《類經》言其“藏腑之外,身體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儘管三焦在名實上歷代醫家爭論紛繁,但在實際應用中仍不失其臨床意義。

三因 古代三類病因的合稱。《金匱要略》雲:“千般災難,不越三條”, 即六淫邪氣所觸為外因,五臟情志所傷為內因,飲食勞倦、跌撲金刃及蟲獸所傷為不內外因。實際上,“三因”是對多種致病因素的總括。我國古代的“三生萬物”,以三概多,既含蓄又恰當。

三陰三陽病 醫聖張仲景在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過程中,根據正氣強弱及病邪進退的傳變規律,把這一過程劃分為“三陰病”與“三陽病”。張仲景在陰陽病中又三分陰陽,說明疾病的可變性與傳化轉歸,為治療外感熱病開了先河。

另外,尚有手足經絡中的三陰三陽、脈診中的上中下三部和寸關尺三部、觀察小兒指紋的風氣命三關、藥物中的上中下三品、醫學三字經等,這些充分說明“三”在中醫學中的廣泛應用。

來自 楊曉光,趙春媛. 中醫中藥軼事珍聞[M]. 2018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