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對抗—障「眼」鬥法

雷達是用來做什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磁控管、脈衝振盪器和定向天線等新型技術相繼湧現,導致了雷達的誕生。雷達可以及時發現幾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以外的敵方飛機和飛彈,被譽為「國防千里眼」。在現代戰爭中,雷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對付敵機空襲的好手。雷達既可為防禦服務,也可以作為進攻性武器使用;既可以用於發現敵方軍事目標,又可以引導武器系統實施火力攻擊。

你使用過手電筒就知 道,它發出的光遇到鏡子會反射回來。同樣,雷達也會利用金屬物對電磁波的反射原理來探測飛機、艦艇等作戰平台。具體說,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在遇到金屬物體時部分能量被反射回雷達天線,接收機通過測量發射出去的電磁波與反射波的時間間隔,便可以得出目標與雷達的相對距離,再根據雷達天線的指向,便可以確定目標的空間位置。1940年夏季,德國先後出動飛機416萬架次,妄圖摧毁英倫三島。空戰中處於劣勢的英國軍隊,以915架飛機擊落了德軍的1733架飛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雷達在戰爭中立了大功。

軍用雷達家族中,預警雷達用於及時察覺企圖入侵的敵方飛機和飛彈,為指揮員制定作戰方案提供準確情報;炮瞄雷達用於發現和自動跟蹤空中目標,引導高炮射擊,是高炮系統的組成部分;制導雷達則能用來引導和控制戰術飛彈的飛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戰爭的需求,雷達在戰爭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且對戰爭的結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有矛就有盾」,自從有了雷達,對付雷達的手段就不斷出現了。雷達干擾、反輻射飛彈和目標隱身等對抗武器應運而生,並對雷達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些手段在軍事上稱為雷達對抗。

雷達對抗分為雷達偵察和雷達干擾。雷達對抗偵察分為雷達對抗情報偵察和雷達對抗支援偵察。雷達偵察接收機可以安裝在衛星、飛機上,也可以安裝在航船和車輛上,當然也可以放在地面上和背在肩膀上。雷達干擾是輻射、轉發、反射或吸收敵方雷達的電磁能量,削弱或破壞敵方雷達探測能力和跟蹤能力的戰術技術措施,是雷達對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實戰中,如何利用雷達對抗的各種對抗手段,以達到作戰的最佳效能?單一的干擾對反干擾能力強的雷達作用有限,為了提高干擾

效果,通常把各種干擾樣式的雷達干擾組合使用,如多種欺騙干擾技術同時使用;壓制性干擾與欺騙性干擾組合作用;有源干擾與無源干擾組合使用等。雷達對抗與雷達鬥爭的實質上是電磁資訊的鬥爭。貝卡谷地之戰前,以色列曾多次派出無人駕駛飛機在貝卡谷地上空偵察,並設法誘騙敘利亞防空飛彈搜索雷達和制導雷達開機,以查明其工作頻率,測定雷達參數和飛彈陣地的準確位置。由於大戰之時實施了針對性很強的雷達對抗措施,使敘軍的防空飛彈雷達系統全部陷入癱瘓,僅僅6分多鐘,敘利亞苦心經營多年的19個連的「薩姆」—6飛彈陣地頃刻間化為烏有。這場戰鬥從表面上看是以軍空襲取得的勝利,但實際上也應該歸功於雷達對抗的成功運用。雷達對抗自問世以來,即對雷達作戰效能構成了嚴重威脅,迫使雷達設計師們採取多種技術措施抵禦雷達干擾的挑戰。這些措施稱為雷達反干擾技術。雷達反干擾技術的發展,又使得新型偵察和干擾技術在不斷地產生。雷達對抗設備正向一體化、智能化、通用化、模塊化和系列化發展,在作戰運用上正向雷達干擾與反輻射飛彈結合的軟硬殺傷一體化方向發展。

可以說,雷達對抗與反對抗永無止境,永遠沒有確定的勝者,鬥法的結果還看誰更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