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種—電子對抗部隊

電子對抗兵與電子對抗部隊

電子對抗兵是陸軍的一個新兵種,是陸軍中與敵方進行電子鬥爭的主要力量,是使用電子設備或器材與敵進行電磁鬥爭的專業兵種。它通常不與敵進行面對面地鬥爭,而是通過電磁頻譜這一特殊領域與敵進行較量。其行動具有很強的技術性、隱蔽性和謀略性,並貫穿于作戰全過程,對作戰行動和結局影響很大。它通常按(團)大隊、營、連編成。

電子對抗兵的主要任務是:搜索敵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信號,查明其類型、參數和部署情況;干擾其無線通信;團體同其他軍兵種對敵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實施干擾和火力突擊,破壞敵指揮團體;干擾敵武器控制、制導系統,使其不能發揮出效能;與敵電子對抗兵進行鬥爭;協同其他兵種實施電子佯動和電子偽裝等;發現並測定敵電子干擾兵力。電子對抗兵的主要裝備有:各種類型的電子測向儀、干擾機、角反射器等電子偵察、電子干擾和電子偽裝設備。

電子對抗兵由電子技術偵察、通信干擾、雷達干擾、反雷達偽裝等部(分)隊組成。

電子對抗部隊,通常在各軍種編成內協同其他兵種作戰,有時也可單獨遂行作戰任務。其主要任務是實施電子對抗偵察,獲取敵方電磁輻射信號的技術參數及設備類型、配置等情報,並對確定的目標實施干擾,削弱或破壞敵方電子設備及武器系統的使用效能,支援、配合作戰部隊的戰鬥行動,為戰役、戰鬥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按作戰對象,可以區分為通信對抗部隊、雷達對抗部隊。按專業種類,也可以區分為電子對抗偵察部隊、電子干擾部隊。

電子對抗部隊分別隸屬於各軍種。地面電子對抗部隊,一般按團、營、連編制,有的國家還編有旅。航空兵電子對抗部隊一般按大隊、中隊編制。水面艦艇部隊編有電子對抗艦船。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軍隊現代化水準的提高,軍隊對電子設備的依賴性增加,電子對抗鬥爭也將更複雜、更激烈。各國的電子對抗部隊將進一步改善裝備,加強訓練,提高質量,全面增強作戰能力。

電子對抗部隊發展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偶爾使用無線電裝備偵察和干擾敵方的無線電通信聯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出現專門執行電子對抗偵察和電子干擾任務的部隊、分隊。1940年6月,英國組建第一支地面電子對抗部隊—皇家空軍第80聯隊,成功地干擾了德國空軍的導航波束,有效地遏制了德國空軍的空襲行動。

隨著雷達的大量使用,雷達對抗迅速興起,英、美空軍相繼建立電子對抗飛行大隊或中隊,裝備專用電子對抗設備。在作戰中,採用在敵方防禦體系外實施遠距離干擾支援,在目標區附近實施近距離干擾支援以及隨同轟炸機編隊實施隨行干擾等基本戰術,支援和掩護攻擊機群的作戰行動。大戰後期,英、美海軍還改裝部分艦艇,加裝電子對抗設備,用於配合諾曼底登陸戰役和沖繩島登陸作戰。

蘇聯軍隊於1943年建立電子對抗部隊。戰後,不少國家沿各自的國境線部署地面電子對抗偵察部隊,並與其他電子偵察手段相結合,對敵方實施經常的不間斷的偵察監控,獲取敵方電子對抗情報。越南戰爭,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幾次局部戰爭,電子對抗顯示了巨大作用,引起各國軍隊的重視,不少國家甚至中小國家也相繼組建電子對抗部隊,發展電子對抗裝備,加強電子對抗部隊的訓練,提高電子對抗作戰能力。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較發達國家的軍隊,不僅編有專門的電子對抗部隊,而且作戰飛機、艦艇乃至作戰車輛,都裝備了用於偵察、告警和干擾的電子對抗設備或綜合系統,形成了龐大的電子對抗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對抗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8年9月組建獨立無線電技術勤務營,專門擔負電子對抗任務。1960年4月,將獨立無線電技術勤務營擴建為無線電技術勤務團。20世紀60年代中

期至70年代中期,為加強電子對抗偵察力量,又先後組建一批電子對抗偵察部隊、分隊;70年代末期以後,地面電子對抗部隊進一步發展,空軍、海軍增編一定數量的電子對抗飛機和艦船,電子對抗部隊的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在軍隊現代化建設和邊境防禦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面電子對抗偵察站

地面電子對抗偵察站遂行電子對抗偵察任務的地面專業分隊。按偵察對象,主要分為雷達對抗偵察站和通信對抗偵察站;按偵察任務,分為電子對抗情報偵察站和電子對抗支援偵察站;按機動性,分為固定電子對抗偵察站和機動電子對抗偵察站。雷達對抗偵察站的基本任務是:及時發現並連續監視偵察區域內敵方地面(水面)、空中雷達及雷達干擾設備的工作情況,準確測定戰術技術參數,判明類型和用途;確定敵方雷達的位置;通過長期觀測,掌握敵方雷達使用特點和活動規律。通信對抗偵察站的基本任務是:掌握偵察區域內敵方無線電通信網路的組成、性質、級別和工作規律,準確測定通信信號的外部特徵參數,並對電臺測向定位;及時發現敵方通信干擾設備的工作信號,準確測定干擾信號技術參數,分析其使用特點。電子對抗情報偵察站通過對載有雷達的敵機(艦)及與雷達關聯的敵方地面武器系統的偵察,或者通過對敵方無線電通信活動的偵察,可及時發現敵方的異常活動,判明其行動企圖。電子對抗情報偵察站對偵獲的情報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包括資料的收集積累、分析整理、識別判斷、查對核實。處理後的情報資料報告上級情報處理機構,作進一步綜合處理。電子對抗支援偵察站的基本任務是:及時發現敵方雷達、通信等電子設備的工作信號,測定其戰術技術參數,迅速判明其性質、平台、用途和威脅等級,向電子干擾分隊及火力、機動分隊提供實時情報支援。

高技術條件下電子對抗兵運用特點

(1)先期打擊、全面滲透、貫穿始終

按傳統觀點,空襲和地面遠程火力突擊是合同戰役的序幕。電子對抗兵的出現,改變了這種觀點,戰場爭奪空間從陸地、空中、海上擴展制電磁領域。電子打擊作為一個獨立的作戰階段出現在火力突擊之前。海灣戰爭爆發前六個月內,美軍就利用外層空間的偵察衛星和高空戰場偵察機,對伊拉克軍事目標進行不間斷地監控、偵察,獲取了大量的電子情報。空襲前一天,美軍對伊拉克的軍事指揮機關、防空系統等重要目標的電子設備,實施全時壓制性電子干擾,致使伊軍通信中斷,雷達迷盲。

由此可見,電子打擊(爭奪制電權)—火力突襲(爭奪制空權)—地面進攻與防禦(決戰)將成為戰爭中普遍的作戰程式。電子對抗的範圍將由過去以雷達對抗、通信對抗擴展到制導對抗、導航對抗、光電對抗。電子對抗的觸角將深入到戰場各個角落,電子對抗在時間上將是全過程的,貫穿于作戰始終。整個作戰過程將始終充滿著電子偵察反偵察、干擾反干擾、摧毁反摧毁的激烈抗爭。

(2)電子對抗與火力、機動融為一體

現代戰場上電子對抗兵的運用,必須同火力、機動融為一體,進攻作戰時,敵防禦縱深內的預備隊、核化武器、火力支援部隊對進攻部隊構成主要威脅,要削弱這些威脅,減輕進攻部隊的壓力,必須使用電子對抗對這些重要目標的電子設備實施壓制干擾,同時使用遠程火炮和空中支援火力對其進行摧毁,並有效地實施機動與敵對抗;防禦作戰時,對敵指揮與火控系統實施電子干擾,使敵指揮失控、協同紊亂,同時用火力攻擊敵後供給線,使用飛機或火炮在敵必經地段布設雷場,滯遲、消耗敵人,並適時機動火力、兵力將其消滅。

(3)重點打擊、嚴密防護

重點打擊敵方C4I系統,嚴密防護已方C4I系統,是電子對抗的首要內容。指揮機關是軍隊的「大腦」,是戰場一切活動的控制中樞,應首先打擊敵方的C41系統。在重點打擊敵方C41系統的同時,要嚴密防護已方的指揮控制樞紐,尤其是在技術裝備還落後於作戰對象的情況下,嚴密防護顯得更為重要。嚴密防護除採取轉入地下,疏散配置,設立假目標等手段外,還必須盡量減少電子暴露徵候,戰前嚴格控制電磁輻射,戰鬥過程中,在保證完成任務的前提下,盡量少展開電臺、少使用大功率設備,使用定向天線和高技術通信方式。同時加強通信保密,堵塞一切洩密管道。

(4)傳統技術、戰法與新技術、戰法相輔相成

電子對抗傳統技術主要指消極干擾技術,如干擾箔條、干擾絲、煙霧等。電子干擾新技術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全頻段—干擾覆蓋範圍已突破極高頻段向光波段發展;大功率—俄軍「渡口」無線電干擾機最大功率已達10萬瓦;多載體—干擾機載體已從擺放背負、車載發展到機載、無人駕駛飛航、炮彈投擲;多制式—除干擾調幅、調頻制式外,美軍正在研製跳頻制式干擾機。

電子對抗的傳統戰法,主要是偽裝、欺騙和佯動。新戰法主要指「軟」、「硬」殺傷結合,電子、火力、機動融為一體,陸、海、空、天聯合實施立體電子戰。現代戰場上的電子對抗,傳統技術戰法與新技術戰法結合使用,相輔相成。如海灣戰爭期間,擁有大量先進電子裝備的美軍,在使用高技術裝備實施新戰法的同時,仍然使用干擾絲,遮斷伊軍防空武器的雷達跟蹤,有效地掩護了飛機機群的突防。伊軍在技術裝備落後的情況下,利用美空中識別目標能力有限的弱點,大量設置假目標,分散美空襲火力,並在假目標旁放置熱輻射源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