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祖父陳墨西的風雨人生

清末翰林、著名教育家兼書畫家李瑞清(字梅庵,晚號清道人),有四位得意門生:一位名叫陳墨西,是臺灣著名女作家瓊瑤的祖父;另三位是大畫家張善仔、張大千兄弟及徐悲鴻的書畫老師呂鳳子。

吾愛吾師 更愛真理

1903年,南京兩江師範(中央大學前身)招生,招70餘人。時任該校監督(校長)的李瑞清親自主持面試,收了一個才智過人的大齡學生陳墨西。

陳墨西在讀書時,對李瑞清執弟子禮甚恭。他經常將自己寫的詩文呈送李瑞清閱改。退還後,回到宿舍,仔細品味陳師批改後的文字,久久揣摩。此公足不出校,一心只讀聖賢書,但關心時局,閱讀報刊。

那個時代,正是國家多事之秋,朝廷腐敗,列強入侵。陳墨西報考兩江師範的那一年,恰逢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沙俄乘機侵占東北,激起全國人民憤慨。追隨孫中山先生的仁人志士奮起反對帝國主義,喊出了「打倒列強,推翻滿清,振興中華」的口號。許多革命黨人奔走四方,宣傳民主革命,倡導「民族共和」,呼籲建立「大同世界」。此前5年(1898年),光緒帝決意變法,下詔「明定國是」,鼓吹維新。慈禧發動政變,「百日維新」夭折,殺譚嗣同等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

國破家亡,新式學堂紛紛停辦,使關心戊戌變法的陳墨西受到很深的刺激,拍案哀歎:「滿清已無救藥,我輩當發奮圖強,追隨中山先生,拯救中華!」同情、支持以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人反清排滿活動,私下裡經常閱讀《申報》《警世鐘》《蘇報》和蔣百里(錢學森岳父)在日本主編、秘密發行至國內的《浙江潮》等進步報刊,思想逐漸傾向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這一時期,科舉入仕的李瑞清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他對風雨飄搖中的清廷仍保持忠心,對康、梁為首的維新派不滿,對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更為反感,多有批評。他與陳墨西產生了分歧,表面上雖仍有來往,但內心耿耿於懷,對陳墨西稍有疏遠。

李瑞清畢竟文化程度很高,不是糊塗人,也意識到大清帝國在經歷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等重大戰患後元氣大傷,喪權辱國、賠款割地甚巨,難以維持,加上朝廷上下腐敗不堪,敗亡之象日漸明朗,回天無力,不免哀歎:「王朝末日難以避免!」心境淒惶,充滿矛盾。有的同學勸說陳墨西:「李師已很痛苦,你不必再與他鬧矛盾了。」陳墨西坦然答對:「吾愛吾師,更愛真理!」

那時革命黨人趙聲由黃興推薦,入兩江師範執教。他在校內秘密宣傳反清,發展同志,並創建了「革命同志會」。陳墨西比趙聲年長12歲,見多識廣,傾向進步。他有湖南人剛強不屈的倔勁,趙聲尊稱陳為「大哥」。經過一段時間考察,遂發展他加入「革命同志會」。 陳墨西為人忠厚、穩重,對秘密的事守口如瓶,趙聲對他很信任,委以重任,讓他暗中為「革命同志會」保管內部文件,傳遞消息……陳墨西辦事認真細心,為防不測,他將秘密文件轉移,藏在南京近郊清涼山下姑表兄家裡。

1905年,趙聲等革命黨人在兩江師範的革命活動不慎洩露。兩江總督端方得到密報,發怒拍案下達命令,兩次行文校方,嚴令查辦。不久,派出一隊官兵和騎警前往四牌樓兩江師範學堂本部,挨戶挨室抓人。趙聲聞訊,翻牆從後院逃走,陳墨西等20餘名師生被拘押。端方親自審問,陳墨西堅不承認自己是亂黨分子,理直氣壯地反問:「有何證據?」他早將秘密文件藏在校外,清兵搜不到一件物證。

陳墨西等被捕,李瑞清很不安,既顧慮有損兩江師範聲譽,也為本校師生的安全擔心。他出面找端方交涉,曉以利害:「值此時局紛亂之際,無憑無據,隨便抓人,若激起民憤鬧事,這責任你擔得了嗎?」端方被責問得啞口無言。李端清又說:「我願為本校20餘名師生擔保,請你立馬放人!」端方無奈點頭,有氣無力地說:「好吧,取保候審。」各地革命黨人活動加劇,危及南京,端方無暇顧及,最後不了了之。

陳墨西在兩江師範讀書4年,於1907年畢業。離校後,他不想謀差事,也不想回家鄉,一心投奔革命陣營。不久,籌款東渡扶桑留學。那時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多達數千人,其中有不少進步者,已經學成回國投身革命的有蔡鍔、蔣百里、張孝準、張瀾、許崇智、李小川等。經過黃興介紹,陳墨西在日本毅然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從此成了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

領導起義 北伐擔責

辛亥年(1911年),孫中山對陳墨西寄予厚望,派他回國。臨分手時,語重心長地說:「西北地區是薄弱之地,我們效仿左宗棠,嚮西北發展。你先到甘肅蘭州,那裡是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你閱歷不淺,文化又高,此去要擔當重任,不辜負我對你的期望啊!」

陳墨西領命,從日本東京搭船,駛上海,過長江,輾轉數省,長途跋涉,抵達蘭州,找到了當地從事秘密鬥爭的革命黨人。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勝利,各省紛紛宣告獨立,各地革命黨人受到極大鼓舞。陳墨西對蘭州幾位革命黨人說:「此時我們起義正當時,要當機立斷!」眾皆贊同。陳墨西參加領導了蘭州反清起義。身先士卒,一呼百應,很快攻占了蘭州總督府。有人說:「別看陳墨西是文人,衝鋒陷陣,他倒很勇敢!」起義成功,陳墨西擔任蘭州臨時軍政府教育司司長。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同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布退位。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壓力下,孫中山被迫辭職,袁世凱在北京竊取了大總統寶座。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這一年12月25日,蔡鍔將軍在雲南起兵討袁,各地紛紛響應。1916年,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遠在西北的陳墨西坐不住了,他與革命黨人黃戌挺身而出,舉起了義旗,領導甘肅的討袁之役!在全國人民一致聲討下,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憂憤攻心,於1916年6月一命嗚呼!

革命形勢好轉,袁世凱死後不久,孫中山召陳墨西南下廣州,效力於廣東革命政府。1923年,升任廣州大元帥府諮議,繼而兼任政治參議官,在孫中山先生身邊工作。1923年北伐軍興,陳墨西擔任北伐軍總司令部政治顧問,參與軍機籌劃。

不滿殺戮 解甲返鄉

1927年,蔣介石發動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陳墨西看在眼裡,對蔣介石強烈不滿,他對湘籍至交譚廷闓、程潛、魯滌平等人說:「中山先生在世時倡導並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蔣介石違反中山先生遺志,太不應該了!人家共產黨員在北伐戰爭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革命快成功了,他蔣介石卻背信棄義,反過來屠殺並肩作戰的朋友,是十足的小人!」聞者皆大驚失色,好言相勸:「蔣介石手握兵權,誰敢不聽他的?禍從口出,你可不能亂說、引火上身呀!」陳墨西聽不進「好言忠告」,憤然說:「我決不當蔣介石的幫凶!」

陳墨西湖南人的倔脾氣又來了,一氣之下,借口「家母過世,回家守孝」,辭職脫離了軍界,返回老家衡陽鄉下。別無專長,又無錢財,仍以教書為生,過著清貧的生活。

那時戰事頻仍,物價飛漲。陳墨西家中田少人多,教書收入又微薄,經濟負擔過重,實難以維持。數年後迫不得已,遂給在南京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譚廷闓寫信求助。譚是陳的同鄉故友,念及舊誼,回信邀陳赴南京。抵達那日,即盛情款待。席間,譚對陳說:「當年你不聽我們勸告,與蔣介石作對,吃苦頭了吧,放著大官不做,偏偏回家鄉去教書,弄得落魄到貧困的地步。」陳墨西並不後悔,說:「人各有志,他蔣介石反共,我不能為了自家榮華富貴,違背中山先生跟著他去殺人!」

譚廷闓準備安排陳墨西去國民政府教育部任司長或督學,陳墨西不願做官,坦誠地說:「做官非吾所願,我還是想教書。」譚廷闓也就依從,當場寫了一封介紹信,推薦陳墨西去中央政治學校教國文。月薪尚可,一家人不再愁吃愁穿。

1932年秋,譚廷闓病故,國民黨黨魁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完全掌控了中央政治學校,其勢力竭力排擠陳墨西。他被迫辭職。為養家糊口計,陳墨西赴杭州投奔故交、時任浙江省主席的魯滌平,任省政府掛職參議。瞭解陳身世的人竊竊私語,背後笑話他:「如果他不與蔣介石唱反調,憑他國民黨元老身份,在辛亥革命領導過甘肅起義,又是孫中山先生身邊的紅人,在北伐戰爭中立過大功,今日當個省主席不成問題。」

屋漏偏逢連日雨。1935年,魯滌平辭世。陳墨西失去依託,迫不得已又丟掉了飯碗,返回衡陽家鄉,重操舊業,繼續執掌教鞭,做「窮教師」,日不敷出,一家人苦不堪言。鄉人進言:「你寫封信給老蔣,說幾句抱歉話,也許能出去做官。」陳墨西不屑一顧,連連擺手說:「即使再苦,我也不會去求蔣介石!」

留居家鄉 安度晚年

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陳墨西的兒子陳致平(即瓊瑤父親)和陳道夫去臺灣。行前,陳致平勸父親一起去,陳墨西搖搖頭說:「我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我不去。」兒子堅持:「你做過國民黨大官,共產黨能放過你嗎?」陳墨西坦蕩地說:「我沒有殺共產黨,早就與蔣介石分道揚鑣,脫離了國民黨,我怕什麼?」

陳墨西留在家鄉,迎接全國解放,那一年他年已八旬。不能再教書了,生活上出現困難,無奈之下給當年在廣州中央政治講習班同學、時任湖南省領導的黃克誠寫了封信,言辭懇切,希望助其一臂之力,以度過生活難關。黃克誠認為陳墨西是一位傾向進步的辛亥老人,北伐時曾與中共合作,蔣介石1927年發動反革命政變後他反蔣,今日生活困難,理應得到照顧。遂致函湖南省領導人王首道、周小舟兩人打招呼。不久,王、周批示衡陽人民政府,立即解決陳墨西的家庭困難,並安排他任縣政協委員,有了固定的月薪。1956年,陳墨西又當選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收入增加,得以安度晚年。

1960年,陳墨西辭世,享年91歲。遠在臺灣的瓊瑤感慨地說:「祖父晚年生活困難,子女遠在臺灣無法接濟,是共產黨伸出援手,讓他過上了幸福生活,我們後人都很感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