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進入擴張侵略的資本主義時代之後,中國還處在清王朝腐朽的封建主義的統治之下。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帝國主義以軍艦和大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使中國由閉關自守的封建主義社會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遭受侵略屈辱的另一面,是一部分有先見的中國人覺悟到應當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先進科學以及他們的先進思想和治國之策。這樣,就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連串的重大的政治事件:1898年的戊戌變法,實行新政;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和隨之而來的八國聯軍對中國的進攻;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其後的北洋軍閥的統治和混戰;等等。電影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傳入中國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得當時的各個階層的觀眾以及經營者和統治當局,對於電影抱有各種不同的特殊心態。而由於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對電影歡迎的概率程度,比如上海和北京,又表現出許多區別。
起初,總的說,人們對電影抱著一種好奇態度。那時,電影還是一種不登藝術殿堂的屬於戲法、雜耍之類的「洋」玩意。看電影的,主要是大城市裡的市民觀眾。上海以及廣州、香港等地,大約是由於和西方經濟、文化接觸較多的關係,所以,電影放映一開始,就受到了較多觀眾的歡迎,得到迅速發展;並寫出了前述那樣詳盡、熱情的觀評文字,稱讚電影的「奇妙幻化」,「人物活動,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感嘆它能使觀眾「眉為之飛,色為之舞」。但是,在北京的映出,就有著不同的情況。據記載,當20世紀初,電影在北京放映時,不少的人是抱著狐疑的態度的。許多人不敢去看,只有那些「好奇與膽壯之人略敢一觀」。又由於放映的技術質量太差,「光線映對許多,費時許多」,而影片仍然有時模糊不清,造成觀眾「看影片後眼酸」,以致使人懷疑為「西人蒐集人眼精華之法,常觀之必至於盲」, 「力勸不可再看」 1“。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時,英國駐華公使歐內斯特·梅森·薩托,贈送給清王室放映機一架和影片數套,表示祝賀。但在宮內放映時,剛映到第3本,放映機炸裂,慈禧以為不祥,從此不準在宮內再映電影。1905年,清政府以「預備立憲」為名,派載澤、戴鴻慈、端方等五大臣出國,赴日、英、美、法、比利時等國考察憲政。次年7月回國時,端方也帶回放映機一架和一些影片,打算「進娛兩官耳目」。在宴請載澤時,「擬試映電影,以享客,實自娛」。並找來直隸通判何朝樺「譯述電影說明」。映至中途,猝然爆炸,也被認為不吉利2。直到1909年,「朝野講西學者已多」,加之「電影所映情節,已有小段故事,如伯爵失子,入山尋覓,及姊妹吃醋,打翻麵缸」等,才開始被多數市民所接受。「觀者漸行踴躍」3。
那時的中國,是一個彌漫著封建愚昧、文化貧困的國家。對於世界現代科學、現代文明,幾乎沒有什麼知識。絕大多數人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文化傳統。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特別是八國聯軍進攻中國後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使中國人的民族心靈受到了莫大傷害,陷入一種二律背反的狀態。西方文明和帝國主義的野蠻是連在一起的;而愛國主義精神卻浸藏於幫會迷信的氛圍里。要把這兩者擇開,加以優選十分困難。電影就是在這種文化形態下來到了中國。人們像對待洋槍、洋炮、洋油、洋火一樣,既承認它的優越,而又對它懷著難以名狀的戒心和警惕,社會上層的人士,對電影是不屑一顧的,它只能贏得普通市民層中一些年輕觀眾的青睞。尤其是地方統治當局,出於治安的考慮,維護現行社會秩序,感到電影放映中的內容,特別是什麼「左右親嘴」「水池浴戲」「仆地尋歡」之類,很與中國傳統道德相悖逆。電影的映出方式,男女一堂,黑乎乎的一片,也為當時中國的民俗所不容。由於這一些,電影放映一開始就引起了統治當局的特別注意。1911年,「上海市政機關的上海城自治公所,視電影在黑暗中放映,大有傷風敗俗、莫此為甚的可惡」。為此,制定了《取締影戲場條例》。條例規定:「開設電光影戲場,須報領執照」;「男女必須分座」;「不得有淫褻之影片」;「停場時刻至遲以夜間十二點為限」。如有違犯,「經查察屬實者,將執照吊銷,分別懲罰」4。可見,在那時,掌權者已把還不入藝術之門的電影擱上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生怕它出了什麼差池。
Reference:
- 曉:《北京電影事業之發達》,《電影週刊》第 1號,1921 年北京出版。 ↩︎
- 學究:《有歷史性的一件銀壇掌故》,《幸福》1950 年第 5 期。據該文記述:這次事故,主要因為操辦其事的端方的心腹道員姚廣順,」不諳電氣作用」,卻又遵從端方的意思,自己操作放映機。「雖有機師在旁指導,仍未了了,稍一不慎,機桶以開放不如法而炸破。」姚廣順和何朝樺都當場被炸死。而端方卻因「受寵方深,竟不得究」 ↩︎
- 同①。 ↩︎
- 楊德惠:《電影史料八·清末時期上海取締影院的條例》,《新華畫報》1940年第5卷第7期。 ↩︎
From:中國電影藝術史 1896-1923 作 者 :李少白,邢祖文主編;李少白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