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格局的演變與現狀

(一)國際戰略格局的演變

一種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多種力量經過不斷地消長變化和重新分化組合,從量變到質變,構成某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然而,這種戰略格局是極不穩定的,由於國家之間的力量平衡總是相對的,而發展的不平衡則是絕對的,力量的不平衡發展到極點,便會爆發戰爭。戰爭往往會破壞原有的格局或體系,導致新的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冷戰結束前的四次國際戰略格局就是這樣形成的。

1.1618—1648年歐洲發生了「三十年宗教戰爭」,這是中世紀以來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標誌著歐洲從中世紀轉向近代。交戰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該和約對近代以來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規定國家擁有各自地理區域內的全面管轄權,不受外部壓力的限制,即確定了主權國家原則。直到拿破崙帝國企圖稱霸歐洲,發動戰爭最終打破這一國際戰略格局之時,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歐洲大陸確立的相對均衡的多極格局,維持了約一個半世紀。

2.1814年,拿破崙帝國軍事上遭遇失敗,粉碎了其稱霸歐洲的野心。在這一背景下,歐洲各國於1814年至1815年在維也納舉行會議,根據新的實力對比,安排歐洲的新秩序。維也納會議恢復了歐洲的多極均衡格局,即由法國一國力圖稱霸歐洲大陸,回歸英法普奧俄五強爭霸歐洲的局面,這就是被稱為19世紀促成穩定的國際體系、開創百年和平的維也納格局。

3.經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大陸頭等強國,試圖打破維也納格局形成的五強局面。與此同時,美國、日本也迅速崛起,牠們和德國強烈要求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一場擴張和爭奪的狂潮,終於導致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形成,歐洲大國協調原則被破壞,兩大軍事集團的尖銳對抗,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戰後,戰勝國先後召開凡爾賽、華盛頓會議,戰勝國按照戰後力量對比的變化,重劃勢力範圍,首次形成了世界歷史上全球性的國際戰略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格局。但這一格局只維持了20年(1919—1939),由於德國復仇主義者仇視這一國際格局,日本和義大利對分贓不均強烈不滿,牠們一起走上法西斯侵略擴張之路,短短20年之後,德國希特勒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澈底埋葬了凡爾賽—華盛頓格局。

4.兩極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美、蘇在利益、目標及其他方面的分歧和對立日益加深,矛盾迅速激化,美蘇戰時同盟基礎發生嚴重動搖,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美蘇戰時聯盟的正式破裂,美蘇之間的冷戰全面展開。1949年4月,美國出面組建了北大西洋公約軍事組織(簡稱北約),標誌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形成。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政治外交上的敵視、經濟上的封鎖、軍事上的威脅,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主權和利益,蘇聯和各東歐國家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加強了聯繫,簽訂了一系列雙邊、多邊和共同的協定、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組織或華約),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導致戰後初期兩大陣營的對峙與鬥爭。

美蘇爭奪世界霸權,是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特殊現象。戰後兩極格局逐漸演變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略態勢,是隨著美蘇雙方實力對比的變化而變化的。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由於美蘇實力地位懸殊,美國處於攻勢,蘇聯處於守勢。到了70年代中後期,美國面臨內外交困的外交局面和霸權地位的衰退,對外戰略採取守勢,而這一時期,蘇聯軍事和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在「緩和」的幌子下,在世界各地大肆進行擴張活動,這一時期的兩極格局呈現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1981年1月,美國雷根政府上臺,在著力重整和復興國內經濟的同時,在對外政策上企圖以抗蘇為軸心,頂著蘇聯的擴張,從根本上扭轉同蘇聯爭霸的不利態勢,重振國威。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美蘇從緩和進入僵持對峙、互有攻守的局面。

5.兩極格局的解體。回顧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史,大規模戰爭成為國際格局轉換的重要標誌,上述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和轉換就是通過30年宗教戰爭、拿破崙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形成的。然而,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的轉換,與戰爭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是以蘇聯自行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垮臺,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壓倒性勝利結束的,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東西方兩大集團之間激烈對抗的冷戰格局澈底終結。

(二)國際戰略格局的現狀

冷戰結束後,國際戰略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追求單極與推動多極的力量都在增長,大國關係面臨一系列新的重大調整,國際戰略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局面有望改善。

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世界多極化將是一個在曲折中發展的長期歷史進程,這是由戰略格局轉化的特點決定的。新格局的產生只能通過大量的自然消長和分化組合逐步形成,這就決定了世界多極化進程的長期性和曲折性。

爭霸與反霸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主要矛盾。國際關係中存在著許多矛盾,有東西矛盾、西西矛盾、南北矛盾、南南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等。當前國際關係中的主要矛盾體現為大國間爭霸與反霸的鬥爭。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仍然是全球第一軍事大國,堅持要領導這個世界。冷戰結束後,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北約不僅沒有解散,反而加強和擴大了其軍事和政治作用。冷戰結束後北約數次東擴,北約成員增加到28個。然而,美國追求世界霸權並不為世界其他主要力量認同,今後一個時期爭霸與反霸的鬥爭將十分激烈。

「單極」世界難以建立,世界多極化潮流無法阻擋。當今世界應是一極還是多極,是美國同眾多國家和主要國際戰略力量之間的爭論和鬥爭的焦點。美國雖然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和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但是現實的國際戰略格局早已衝破了這種邏輯,多極化趨勢在冷戰結束以前就已經出現,而延續至今這一趨勢已不可逆轉,原因在於:首先,從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多極化現象從美、蘇當時所控制的兩個體系內同時出現,兩個超級大國都竭力阻擋然而卻無濟於事。美國不得不出臺「尼克松主義」,調整了同許多國家的關係。其次,冷戰結束以來,主張「單極」世界的唯獨美國一家,其他的大國和國家集團包括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都不同意美國的主張,反對將國家分為「領導國」和「被領導國」。另外,同任何歷史上的霸權一樣,美國也逃脫不了盛極必衰的命運,只是其衰落的時間、過程和方式難以預料。由於美國在國際上四處插手,它的力量配置比過去更加分散。美國外交學會高級研究員米德認為:美國採取自私的外交政策將使其與盟國的關係惡化,為自己在世界上製造出眾多「敵人」,甚至很可能導致單極格局加速崩潰。由此可見,美國建立不了單極世界格局,更無法阻擋世界的多極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