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高技術對現代作戰的影響

軍事高技術概念從出現至今已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對現代作戰行動產生了一系列的廣泛影響。

(一)為掌握戰場主動權提供了可靠依據

各種先進的探測(偵察)器材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形成了從外層空間到地(水)面的全方位情報偵察網。通過這個偵察網所獲取的各種情報,經過判讀、印證和分析,即可全面、準確、實時或近實時地獲取敵情。對擁有先進偵察系統一方來說,戰場透明度大大增加,從而為各級指揮員正確實施指揮,減少了失誤和盲目性,切實把握戰場主動權。如1986年4月美軍空襲利比亞行動中,為了查明計畫襲擊的5個利比亞重要目標的確切情況,除了加強諜報工作,美國還在戰前派出了多批SR—71高空戰略偵察機,對目標進行反復偵察,掌握了目標的全部特徵。為了進一步核查目標的精確坐標,美國於4月14日變更了「鎖眼11」照相偵察衛星的軌道,使其飛越利比亞上空進行照相偵察,準確掌握了目標的數據,為指揮飛機實施精確的空襲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僅應用各種衛星就達到了90餘顆。2011年法美英聯合空襲利比亞行動中,法美英聯軍則通過衛星直接獲取了卡扎菲藏身之處及外逃路線,而採取了相應的打擊手段。

(二)部隊隱蔽行動企圖難度加大

面對擁有高技術偵察系統這樣的對手,劣勢裝備軍隊的各種作戰行動,都將處於對方持續不斷的嚴密監視之下。在160千米以上的照相偵察衛星已能發現地面0.1米大小的目標;航空偵察飛機不需到達陣地上空,遠離陣地幾十千米就能側視觀測到對方縱深的各種作戰行動;戰場偵察傳感器就像埋伏在陣地上的伏兵,能持續不斷地獲取和傳遞對方陣地上的各種情報;各種無線電偵聽、偵收設備,每時每刻都在充斥無線電波的空中和海洋中拾取有用情報;先進的夜視裝置,已使優勢之敵基本消除了晝夜的差別;水中聲吶能使海洋深處的潛艇行蹤暴露無遺。所有這些,使劣勢裝備軍隊的開進、展開和迂迴等作戰行動,根本無法進行隱蔽,甚至還沒有正式開戰,整個部隊就已被對方消滅或毁傷。因此,劣勢裝備軍隊隱蔽行動企圖將越來越難。

(三)傳統的戰場概念和作戰樣式發生了根本變化

一是三維戰場變成多維戰場。使人類戰爭從陸、海、空三維增加到陸、海、空、天(太空)、電(電磁場)五維空間。二是戰場呈現「流動」狀態。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在科沙邊界的科威特一側和伊沙邊界伊拉克一側構築了由沙堤、反坦克火壕、蛇腹形鐵絲網、混合雷場、障礙地帶和坦克掩體等構成的、縱深7~30千米的「薩達姆」防線。這個看似固若金湯的防線,在經過不到100小時的地面戰鬥後,就被多國部隊澈底摧毁,主要原因就是地面戰鬥並不是在固定的地麵線式戰場上進行,而是在立體的、「流動」的戰場上進行。三是戰場範圍、縱深加大,前方和後方的界線趨于模糊。如精確制導武器可在數千千米的超遠距離上攻擊目標。四是使超視距、多模式、多目標精確打擊成為可能。2003年伊拉克戰爭一開戰,美軍在一個小時內從千里之外發射了40餘枚「巡航飛彈」,直接打擊薩達姆及其隨從的藏身之處。五是可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使對點目標攻擊的附帶殺傷、破壞降至最低程度。

(四)電子、資訊對抗更趨激烈複雜

精確制導武器的核心是電子資訊控制技術,作戰中對各種資訊的依賴性很高,所以交戰雙方必將在電子資訊領域展開激烈的對抗與反對抗。防禦的一方必然採取多種電子對抗措施,對來襲的精確制導武器進行干擾,以降低其命中精度;而進攻的一方,為了使自己的精確制導武器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能充分發揮威力,必然進一步發展武器的抗干擾性能。

在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英阿馬島戰爭、美國與利比亞衝突等局部戰爭中始終貫穿著激烈的電子對抗。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除了對伊拉克實施空前強烈的電子干擾外,還在美軍發起空襲時,首先發射了「哈姆」高速反輻射飛彈,使伊軍雷達被毁或被迫關機。由於伊軍防空雷達失靈,最初的反空襲中其地空飛彈部隊未能進行有效的還擊,只能盲目發射,只有高炮部隊在夜間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效能大為降低。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曾發射了大量裝備GPS制導系統的炸彈,但由於受到伊軍的干擾而使效果大打折扣,最後不得不停止了使用。可見干擾與反干擾鬥爭的激烈程度。

(五)作戰樣式出現質的飛躍

電子戰的出現,使戰場擴展到電磁波領域,在「電磁波」這個戰場上,敵對雙方的電子戰作戰活動,構成了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一是開闢了一個新的獨立作戰階段。現代作戰的基本模式已經由過去的炮火突擊—地面進攻與防禦,轉變成電子戰一空襲與防空一地面進攻與防禦;二是電子戰廣泛滲透、貫穿于各個階段和各類作戰行動之中。從時域上看,電子戰貫穿並超越戰爭的全過程。在美軍空襲利比亞的作戰中,電子戰時間比空襲時間還要長。從空域上看,電子戰滲透到戰場所有領域。伊拉克戰爭,美、英聯軍的陸、海、空各種電子戰裝備組成了一個嚴密的立體電子戰系統。太空間有電子偵察衛星,空中有電子戰飛機,地面有電子監聽站,海上還有電子戰艦船,各種武器系統也都有相應的電子戰裝置,從而構成了全方位、全縱深、全頻段、主被動全源的電子戰體系。從範圍上看,電子戰運用於不同規模的戰爭及衝突。縱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局部戰爭,沒有一次不用電子戰的。

(六)提高了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

美軍在總結分析海灣戰爭時認為:勝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軍事高技術的廣泛運用。為了說明這個觀點,美軍自己舉了一個例子。一架運用衛星導航的F—117飛機出動一次投擲一枚雷射制導炸彈的效果,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B—17轟炸機出動4500架次投彈9000枚的效果,作戰效能差別竟是如此之大!

(七)擴展了軍事鬥爭的新領域

早在人類航天事業起步之初,太空就出現了軍事鬥爭的身影。上個世紀80年代草擬的《美國政策聲明》指出:一方面美國要不失時機地搶占太空這一新的處女地;另一方面要用軍事手段爭奪和保衛美國在太空的統治權。這種統治權就是制天權。美軍專門成立了太空作戰中心,成立了武器學校的空間分校。已經形成三級太空戰指揮和作戰組織機構,擁有一個航天師和近百名軍事宇航員和太空戰人員,初步具備了進行太空作戰的能力。俄羅斯更是組建「天軍」最早的國家,2001年的6月1日俄羅斯組建了一個新的獨立兵種—航天兵,這被看作是俄羅斯天軍成立的標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外層空間已經成為軍事對抗新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