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境內的方言分佈

清代中葉,臺灣境內的方言就定局定型了。全臺灣說閩南話的人口大體占總人口的80%,其中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別,粗略地說,北部的臺北、基隆、淡水一帶和南部的台南、高雄一帶主要通行泉州腔;中部南投、嘉義一帶和東北部的宜蘭等地主要通行漳州腔。有些地方(如台中、花蓮等地)漳泉腔交錯分佈十分複雜。近百年來,大量人口向臺北市集中,兩種口音日漸混雜。從總體上看,全台的閩南話口音和廈門口音已經相差無幾,因為廈門音也是近百年來融合泉漳兩種口音而成的。到臺灣去的客家人也有平和、詔安一帶的客家人(他們的口音俗稱饒平腔),更多的則是粵東的客家人,也分為兩種口音:四縣口音和海陸口音。所謂四縣口音指的是嘉應州所屬的鎮平(今蕉嶺)、平遠、興甯、長樂(今五華)四縣所通行的梅縣口音;海陸口音則是海豐和陸豐一帶的客家話。四縣口音主要分佈在北部的苗栗、南部的高雄(美濃)、屏東和東部的台東;海陸口音分佈在北部的新竹、桃園(也有四縣口音)和東部的花蓮。詔安、饒平口音則分佈在台中、雲林、宜蘭等地。使用人口約300萬。由於全島漢族人口中,客家人畢竟只占15%左右,數十年來人口流動穿插居住十分普遍,大量的客家人都兼通閩南話。在一些大城市和客家人口不多的小村落裡,許多中年以下的客家人甚至很難把客家話說得很流利了1
明清時期,不論是閩南人還是客家人居住地區,都十分注重宗族觀念。農村中按姓氏家族聚居,各鄉自己編修族譜是十分普遍的。鄭氏三代組織閩粵人複臺、墾臺,大多是按籍貫組織移民,並聚居一處。後來者則往往投靠先到的老鄉,因而不少地方都用原住地的地名為新住地命名。從現有的許多地名還可以看到這類情形。例如彰化縣永靖鄉有「同安村」,芬園鄉有「同安寮」,臺南縣佳裡鎮也有「同安寮」,雲林縣東勢鄉和臺中縣南片區都有「同安厝」。雲林、嘉義、臺南、屏東等縣都有「海豐村」,彰化、雲林有「海豐侖」,雲林縣臺西鄉還有「海豐島」。這類用故土地名命名的村落基本上都通行原籍的方言。

  1. 羅肇錦:《臺灣的客家話》(第三章),台原出版社,1990年版。 ↩︎

李如龍著,福建方言與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22.03,第95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