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 —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20世紀全球各地相繼誕生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他們在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做出了特殊貢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年)便是其中之一。在本世紀現代科學革命中,他不但獨立創建了相對理論體系,而且也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現代科學和技術中的許多學科,多與其科學成就密不可分。有人稱他是偉大的哥白尼再現,有人說科學史上只有牛頓和伽利略可與他相提並論,有人乾脆稱他是「20世紀的牛頓」。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首府烏爾姆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叫赫爾曼·愛因斯坦,是個中小企業家。一歲的時候,愛因斯坦全家搬到慕尼黑,赫爾曼在這裡辦了一個電化工廠,阿爾伯特的少年時代便是在這裡度過的,他在這裡接受了初級和中級教育。1894年,赫爾曼的工廠倒閉,小愛因斯坦便隨父母遷至義大利的米蘭。在米蘭,他經過一段的自學,於1896年10月考入了蘇黎世工業大學,主攻物理和數學,在大學里,愛因斯坦過著非常艱辛的生活,父親在米蘭的工廠倒閉無力支付他在大學里的費用,愛因斯坦全靠親友幫助維持。艱苦的學業、低劣的夥食使愛因斯坦得上了慢性腸胃病。1900年8月,愛因斯坦以優等成績畢業,但畢業即失業,為了生活他終日奔波。1902年6月,他才經朋友介紹到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擔任技術員,不久取得了端士的國籍,專利局的工作不太忙,每天工作8小時,但愛因斯坦憑著自己的才學,往往能在3—4小時內把工作幹完。專利局的工作使愛因斯坦能夠接觸到很多發明家的新發明和新設想,反過來也啟迪和促進了他的科學研究。也就是在伯爾尼發明專利局任職期間.愛因斯坦發表了他的狹義相對論,當時,他才26歲。在專利局工作的七年時間裡,愛因斯坦共發表了三十篇科學論文,其中1905年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最為有名。當時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三個方面同時並進,為現代物理學的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首先,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得出了光電效應的基本定律,揭示了光的波粒二重性本質,為量子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由於這一科學成就,愛因斯坦榮獲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其次,愛因斯坦證明了熱的分子運動論,提出了測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第三,愛因斯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指出物質的運動與時間、空間不是互不干涉孤立存在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不可分割。物體運動速度增加,質量也增加,空間和時間隨物體運動而變化,運動著的物體在運動方向上的長度縮短,時間變慢。空間、時間、運動、質量都是相對的,都是相比較而言,都不是絕對不變的。愛因斯坦根據這些新概念,建立起完整的新的物理學體系,解決了在高速運動勻速情況下空間、時間、物質與運動的關係。根據狹義相對論原理,愛因斯坦還推導出了著名的關係式E=mc2,即物體的能量相當于質量與光速的平方的乘積,從而揭示了原子內部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的秘密。

1909年冬,蘇黎世大學聘請愛因斯坦為特約物理學教授,豐厚的工資、崇高的名望並未使他停止不前,而他卻和以前一樣過著簡樸的生活,把時間、精力和錢財用在科學研究上。1910年由於奧地利教育部長蘭帕的邀請、德國理論物理學權威普朗克的推薦,愛因斯坦又擔任了一年布拉格大學的理論物理學教授。1911年11月.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親自為愛因斯坦寫了推薦書,高度評價了他的才能,她說:「我非常欽佩愛因斯坦先生在現代物理學有關問題上所發表的著作。而且,我相信所有數學物理學家都一致認為這些著作是最高級的。在布魯塞爾,我出席一次科學會議,愛因斯坦先生也參加了。我得以欣賞他思想的清晰,引證的廣泛,知識的淵博。如果考慮到愛因斯坦現在還年輕,我們就有充分的權利對他寄予最高的希望,把他看成未來最優秀的理論家之一。」老一輩科學家的鞭策更進一步激勵愛因斯坦在科學研究上探索新問題。

1912年10月,愛因斯坦回到母校蘇黎世工業大學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14年4月,他又到柏林任德國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1916年愛因斯坦又發展了狹義相對論,建立了廣義相對論。1917年,他的論文《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所作的考察》.成為現代宇宙學的開創性文獻。1918年,他又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驗證引力波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是各國科學家重視的課題。從此以後,愛因斯坦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了統一場論的研究,當然,這一課題至今還是物理學家們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

愛因斯坦治學非常嚴謹,實事求是,敢于維護真理,在柏林的一次物理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物理化學家興高采烈地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當報告人走下講臺時,愛因斯坦連忙上前賠禮道歉,並對他說:「你的某些理論是根據我不久前發表的文章作出的,但是很遺憾,那些思想是錯誤的」。

愛因斯坦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傑出的維護世界和平事業的勇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國內一片戰爭狂熱,而愛因斯坦卻相反,他不僅沒有隨波逐流而且鮮明地表現出了自己的反戰態度。當時有92個德國權威學者發表了一個聯合聲明、大肆吹捧軍國主義,他們也來找愛因斯坦簽字,愛因斯坦並沒因為德國政府讓他當院士而改變他的反戰立場,他拒絕了簽字。同時,他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籤署了自己的名字,儘管在這個宣言上只有三人簽名,但是卻反映了正義的呼聲。20年代,愛因斯坦為世界和平到處奔波、呼籲。30年代希特勒上臺後,大肆迫害猶太人,連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也不放過。納粹黨不許人們懸掛愛因斯坦的肖像,不許看愛因斯坦的著作,甚至指使暴徒抄了他在柏林的家。這種處境人身安全已無法保障,更何況科學研究,於是愛因斯坦宣布脫離普魯士科學院,放棄德國國籍,瘋狂至極的希特勒竟下令沒收他在德國的財產。

1933年10月,愛因斯坦來到美國,此時他已年過半百。儘管自己名望很大,享有盛譽,但他從不自滿,而是繼續努力學習不斷地攀登新的高峰。為瞭解決一個問題,他常常一連好幾天都不離開研究室,連吃的飯也要送到研究室,一直到解決了問題才休息一下。工作之餘,他也和家人一同出去散步。定居美國後,愛因斯坦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1940年入了美國國籍。

愛因斯坦關心人類的進步,希望科學能造福人類。但他也看到了希特勒是科學和文明的死敵,只要法西斯存在,人類便不會有幸福可言,因此他希望儘快打敗法西斯。1939年,當獲悉德國正在研製核子彈時,他親自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加速核子彈的研究,以便搶在法西斯前頭。美國政府採納了這一建議,撥出了巨額款項,集中了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一大批優秀科學家,終於在1945年製造了第一顆核子彈。但後來美國利用核子彈到處訛詐,危害世界和平之時,愛因斯坦又挺身而出,主張禁止製造並且銷毁一切原子武器。由此,他被麥卡錫等人扣上了「美國的敵人」、「共產黨人」、「顛覆分子」等帽子。

愛因斯坦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1922年底1923年初,他去日本講學時途經上海,對水深火熱的中國寄予深切同情。1931年日本侵占我國東北,他強烈抗議並譴資日本的罪行,他自己也曾發起支援中國的募捐活動。1936年,國民黨迫害「七君子」,愛因斯坦與14位美國人士發出聲援電,要求釋放愛國人士。

1955年4月18日,這位蜚聲全球的偉大科學家在普林斯頓離開了人間,終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