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年)短暫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近2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留下4部長篇小說和160多篇短篇小說,成為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菲茨傑拉爾德於1896年9月24日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首府聖保羅。他的外祖父艾奎倫是個批發商,因經營得利,家產頗豐。而他的父親是南方地主的後裔,因經營屢遭失利,不得不投靠艾奎倫家。菲茨傑拉爾德自幼羞于自己的家境貧寒和寄人籬下的生活。在貴族街和在富家子弟學校的耳濡目染,財富過早地腐蝕了他年輕的心靈。
1913年秋,菲茨傑拉爾德得到姑母的資助,進入貴族學府普林斯頓大學。大學時代的菲茨傑拉爾德相當活躍:喜好運動,醉心於社交,對撰寫故事、詩歌和戲劇也有濃厚的興趣。可是,過多的課外活動使他荒疏了學業,不得不中途輟學。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菲茨傑拉爾德應徵入伍,先在普林斯頓接受6個月的軍官訓練,在這兒用閒暇時間完成學生時代開始撰寫的《人間天堂》的初稿。旋以步兵少尉的軍銜,被調往亞拉巴馬州首府蒙哥馬利,給一位將軍當副官。在這裡,他與法官年輕美貌的女兒姍爾達邂逅相遇,經過一段熱戀,2人締結鴛盟。
1919年2月大戰結束後,菲茨傑拉爾德退伍,到紐約謀生。整整4個月,白天從事廣告工作,晚上寫作,可惜收入微薄,前途黯淡,未婚妻立即解除婚約。同年夏,失望的菲茨傑拉爾德辭去紐約的工作,回到家鄉聖保羅修改退稿的《人間天堂》。1920年3月,《人間天堂》由斯克裡布納出版公司出版,一炮走紅。小說寫一個出身上層社會,充滿幻想的青年艾默里成長過程中遭受的挫折和不幸,戰爭使他由玩世不恭變為澈底絕望。故事真摯感人,裡面的人物具有「迷惘的一代」的典型性。這部作品的問世,奠定了菲茨傑拉爾德作為「爵士時代」的領袖和桂冠詩人的基礎。小說不僅為他帶來豐厚的稿酬,而且使他重新贏得姍爾達的芳心,得償與之結合的願望。他永遠不會忘記金錢在這樁婚姻中的作用,這促使他日後寫了許多旨在牟利的作品。另一方面,痛苦的經歷使他敵視有閒階級,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為他以後的許多優秀小說提供了感性的素材。
菲茨傑拉爾德夫婦結婚後不久就從康州搬回紐約。1921年夏暫居英國和法國,至8月遷往聖保羅市,不久便生下唯一的女兒。次年10月,又住進長島大頸市的一所華麗住宅。這期間菲茨傑拉爾德出版了長篇小說《美麗和毁滅》(1922)和短篇小說集《時髦少女與哲學家》(1921)以及《爵士時代的故事》(1922)。《美麗和毁滅》描寫一個頗有前途的美國青年與他的妻子「怎樣在糜爛生活的暗礁上撞沉了船」。兩部短篇集由19個故事組成,內容包括很廣,比較鮮明地反映了美國中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勾劃出大戰到經濟危機這一「爵士時代」的特徵。《白妮絲剪短了頭髮》、《冰宮》、《離岸的女盜》等都以少女嚮往奢華為主題。《幸福的渣滓》與《雕花玻璃缸》寫的是美國家庭悲劇和時光飛逝、慾望難以滿足的的可憐人。《戴林坡誤入歧途》借一個青年之口暴露出美國政界與商業中的腐敗與騙局。最值得重視的有兩篇:《五月一日》以燈紅酒綠的紐約曼哈頓區為背景,描寫一個青年戈登·斯特萊特,置身於有錢人之中,自己卻身無長物,故友和情人都因他落拓貧窮而不再理睬他,他借酒消愁愁更愁,終於「忍受不了貧窮」,精神崩潰,自殺身死,《麗茲旅館一樣大的鑽石》是一部諷刺性狂想曲,表現了中產階級「白日夢」的幻滅。美國西部海地斯城(意為「陰間」)青年約翰·T·恩格對富貴夢寐以求。有一次他應朋友之邀去訪問一個生產鑽石的山國。出於羨慕財富而與富家千金吉斯米戀愛。吉斯米的父親布拉多克·華盛頓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富翁,他貪婪、殘暴,絕不容許他人染指鑽石礦。當他和寶石山一起炸得無影無蹤之後,主人公恩格和吉斯米才清醒過來,發出一切都是夢的歎息。
1924年,菲茨傑拉爾德遷居法國、義大利地中海沿岸風景區里維埃拉的聖拉斐爾市,繼續寫作。在歐期間,他經常接觸海明威和斯泰因,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之一。1925年4月,他的名垂青史之作《偉大的蓋茨比》在紐約出版。這部長篇小說成功地表現了「美國夢」的幻滅。北達科達州農家子詹姆斯·卡滋在肯塔基軍訓營任上尉時,第一次有機會踏進「上流社會」,愛上了南方少女苔絲,夢想與她結為伉儷。但森嚴的階級等第使他不能得到所愛的人。苔絲捨棄了他,嫁給在華爾街做事的有錢人的托姆,而托姆另有所歡,苔絲並不幸福。戰後卡滋通過非法經營致富,改名蓋茨比。他念念不忘苔絲,天天設宴吸引苔絲,並通過苔絲表兄涅克的安排,與之重溫舊夢。托姆對此妒火如焚,利用一次車禍陷害蓋茨比。而苔絲也早已接受了豪門巨富自私殘忍的一套,她把自己駕車失事的罪責裁誣在昔日情人的身上,使他遭受殺身之禍。這部小說譴責了以托姆為代表的美國特權階級的自私殘忍和為所欲為,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蓋茨比的悲劇,並指出他的悲劇來自對財富和愛情的幻想。書中對資本主義享樂世界作了細緻的描寫,一再表現了瘋狂的享樂生活和歡樂掩蓋下的憂患與哀傷,非常感人,所以小說出版後,引起極大的轟動。許多評論家認為,它是繼詹姆斯之後美國小說中最臻完滿的一部作品。
《偉大的蓋茨比》的出版,使菲茨傑拉爾德一躍而成為美國現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然而成名之後,他就像自己小說中的某些人物一樣,過上了沉湎于宴飲、揮霍無度的生活。他每年有近3萬元的收入,卻經常入不敷出。初時,他還能寫出像《冬日夢》和《闊少爺》那樣的好作品,後來,為了賺錢,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去寫令自己感到羞恥的作品,聲譽開始下跌。長期飲酒過度,極大地摧殘了他的身體健康,加上妻子精神分裂對他的打擊,使他在28至34歲沒寫出一部嚴肅的作品,他幾次因此而感到絕望。
但菲茨傑拉爾德畢竟是位偉大的作家,自1930年,在感情的重壓下,他開始寫一些自我分析、自我批判的故事,同年秋在《星期六郵報》發表的《出國一次》是這類故事的第一篇。1931年他自歐返美,以後兩年趁妻子病情緩解之機完成了長篇小說《夜色溫柔》,於1934年發表。故事描寫年輕有為的醫生迪爾在瑞士行醫時,遇上因遭父親強奸而患精神病的富家女尼柯爾。他治好了她的病,並把自己奉獻給他們的婚姻,但她性格中源於財富的咄咄逼人之氣毁了迪爾,使他在鬱悶和沮喪中捲入酒食徵逐的生活。最後尼柯爾拋棄了他,他傷心地回到美國,在一個偏僻的小鎮上行醫,生活每況愈下。這部小說揭露了上層資產者的自私與腐化,對迪爾的沉淪予以同情。但這部傑作發表後,卻受到評論界的冷遇。
1934年,姍爾達病情嚴重,自此開始長期住院。菲茨傑拉爾德的經濟也陷入窘竟。1936年,他在病中寫了自傳《崩潰》。1937年,赴荷裡活創作電影腳本以謀出路,葛雷亨小姐曾給了他一年歡樂而平靜的生活。1940年,他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最後一位巨頭》,可惜只寫了6章,就因冠心病猝發而結束了悲劇的一生。
在30年代,人們只知獵奇他的私生活,批評他生活腐化、自暴自棄,直到《最後一位巨頭》(1941)和《崩潰》(1945)發表,人們才重新認識了他,對他著迷。人們為什麼對他著迷?美國著名評論家羅伯特·亞當斯回答得好:「他為自己,為步他後塵的人,不僅創造一種人格,而且創造了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也是一個真實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