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 — 西方現代經典作家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年)是美 國現代優秀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他一生以其獨特的創作方法,寫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他的作品題材廣闊、規模宏大,人物眾多,深刻地寫出了美國南方的社會變遷、各種人物地位的浮沉與精神面貌的變化。西方文壇認為他的作品充分表現了「時代精神」,故尊他為「現代經典作家」。

福克納於1897年生於密西西比州的新阿爾巴尼城,5歲時隨家遷居牛津鎮。他的曾祖父曾任州議員,在當地軍、政兩界頗有影響。祖父是一個銀行家兼莊園主,在當地也小有名氣。至他父親時,家道中落,父親先在牛津鎮的馬車出租業和五金行盤旋,後到密西西比大學擔任事務主任。福克納長期生活在北密州,耳聞目睹,對家鄉的社會歷史、自然風貌、風土人情和他的地主家庭由盛轉衰的種種變化非常熟悉。這些為他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福克納念中學時就博覽群書,喜歡寫詩和畫畫,具有一定的文字修養。讀完高中一年,他輟學到祖父的銀行工作。1914年,他與律師費·斯通交友,並經他介紹有幸結識當時正趨成名的文人艾肯、佛洛斯特和龐德等人,得以和他們在一起研討文學。在他們的影響下,福克納最終成為「迷惘的一代」中的一份子。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軍國主義宣傳的影響下,福克納在多倫多參軍,為加拿大皇家空軍服役。1919年戰爭結束後,他以退伍軍人的身份進了密西西比大學,選修英國、西班牙和法國文學,間或在校刊上投稿。但他只讀了一年大學,便退了學,先在紐約一家書店工作一段時間,後又回到牛津鎮,先後做了兩年多木匠、油漆工和密州大學郵政局長工作。這期間他利用工作之餘寫詩。1924年,他的詩集《無情的牧神》,由史東津貼,由他的父親承印出版。

同年,福克納辭去密大郵政工作,去新奧爾良,為當地一家日報寫一些題目為《查特街的鏡子》的記敘文章。在這裡他結識成名作家安德森,並開始撰寫長篇小說《士兵的報酬》。1925年6月,他去歐洲遊歷。次年3月回到紐約。在安德森的幫助下,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士兵的報酬》。這部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題材,寫參戰青年的痛苦與幻滅感,出版後,頗得好評。

1926年6月,福克納與伊斯特·奧坦姆結婚,從此安定下來從事他的寫作生涯。他一生的重要作品,大多在這以後10年間完成的。

1927年,他的諷刺小說《蚊群》出版。這部作品以新奧爾良為背景,寫20年代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的「時代病」,揭示立而行者勝於坐而言者。《蚊群》不像《士兵的報酬》那樣受歡迎。

1929年,第三部小說《薩托里斯》的出版,標誌福克納模仿時期的結束。這部作品通過薩氏家族的衰落,揭示南方貴族地主的舊道德對後代的惡劣影響。這部小說的重要性,在於福克納獲得了以寫作為業的信心。他聲稱自此開始,他發現他的「家鄉那塊郵票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寫,恐怕一輩子也寫不完」。他在《薩托里斯》里以自己的家鄉為範本虛構了約克那柏塔法郡。自此以後發表的大部分作品都以該郡及其首府傑佛遜城為發生地點,而且所發生的人和事都以《薩托里斯》勾劃的輪廓展開,由此構築了一個「約克那柏塔法世系」。

1929年出版的《聲音與瘋狂》是福克納的代表之作。它敘述一個豪門望族的沒落。這個綿亙數代的家族曾經出現好幾個將軍、一個州長和許許多多莊園主,在歷史上有過顯赫的「堪普森時代」。但到了最後一代,已澈底衰敗,失去了以往的榮譽和聲名,家庭的溫暖、自尊和互諒蕩然無存。小說以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等手法著意刻畫了幾個人的嘴臉。長兄坤丁,對家族的衰落憂心忡忡,苦痛絕望,想以同自己的妹妹康黛絲亂倫的方式,作踐自己;康黛絲放蕩不羈,她與人私通生下小昆丁,後遭丈夫遺棄,精神崩潰,投河自盡;三弟傑生鄙視一切傳統、原則和榮譽,他自私卑下,視錢如命,而且是個偏執狂;小弟班吉是個白痴,失去姐姐的愛後,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之中。小說中最健康的角色是女黑人狄西,她仁慈,富于責任心,與前幾個人的精神狀態形成鮮明對照。這部小說較充分地寫出了南方傳統道德和價值標準的破產。

福克納在創作旺期發表的長篇小說還有《我彌留之際》(1930)、《聖堂》(1931)、《八月之光》(1932)和《亞莎龍,亞莎龍!》(1936)。《我彌留之際》寫一個家庭在送葬中發生的故事。死者的一個兒子想放火燒棺材,結果被送進瘋人院。另一個兒子怕棺材掉進水裡而被大車壓斷了腿。女兒買不到墮胎藥,又被人姦汙。丈夫拿了女兒的錢討了新老婆。3個孩子都因為父母缺乏愛情而成為犧牲品。《聖堂》寫女主人公甜潑兒被一個性無能的潑皮用玉米棒姦汙並被他賣到妓院,從此墮落沉淪的故事。揭露資本主義不道德對人性的摧殘。《八月之光》是一部反對種族偏見和宗教偏見的小說。著重寫一個孤兒喬·克里斯默斯的悲慘遭遇。喬在孤兒院嚼食偷來的牙膏時,無意中發現女營養員正和一個見習醫生發生性關係。這個女人怕他揭發,便向院長誣告他是黑白混血兒。喬被趕出孤兒院,黑人和白人社會都不肯接受他,他自己也拒絕別人的同情和愛護,結果發生一連串悲慘的事。最後,他殺死了自己心愛的白種女人嬌娜,並主動接受白人對他的私刑處死。福克納在作品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暴力是絕對不可避免的」,「宗教的作用只不過是折磨人們和讓人們互相折磨」。《亞莎龍,亞莎龍!》是福克納所謂約克那柏塔法世襲的樞紐作品。它描寫湯姆·賽賁一家的興衰史。湯姆在19世紀初來傑弗遜,利用奴隸勞動興建莊宅,成為殷富的莊園主。他的兒子亨利的朋友查理與他的女兒朱迪相愛訂婚。原來查理原是湯姆在西印度群島時同一個有黑人血統的女子所生之子。湯姆怕血統混雜,竭力反對這門婚事,並唆使亨利殺死查理。後因亨利遺棄華西·瓊斯之女被殺。湯姆最後家庭殘破,落得個火焚大宅的下場。作者將這個悲劇結果歸於不平等地對待黑人。

福克納後期作品主要有稱為「斯諾普斯三部曲」的長篇小說《村子》(1940)、《小鎮》(1957)、《大宅》(1959),長篇小說《闖入墳墓的人》(1948)、《寓言》(1954)和短篇小說《老人》(1939)與《熊》(1942)等。

「斯諾普斯三部曲」以《村子》最為重要。弗萊姆·斯諾普斯是福克納精心塑造的人物。在《村子》里,他原本是一個打家劫舍的歹徒的兒子,遷到離傑弗遜城不遠的法蘭西灣,有計畫的欺詐鄉里,他內心冷酷,不假辭色,用各種卑鄙的手段謀取私利,他施詭計娶了當地最大地主之女尤拉,成為富戶。又把一塊地偽裝成埋有窖藏高價出售,謀取暴利。在《小鎮》里,弗萊姆闖入傑弗遜鎮,靠尤拉的姿色,爬上銀行董事長的寶座後,又將尤拉逼死。在《大宅》里,弗萊姆設計陷害堂兄弟明克,明克度過20年鐵窗生活,回來殺死弗萊姆,報了仇。這三部小說將一個新興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醜惡嘴臉暴露無遺,引起讀者對這個人物切齒痛恨。

《闖入墳墓的人》寫一個白人和一個黑人平等相處的故事。《寓言》的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提倡為和平而戰。《老人》寫一個囚徒的勇敢和奉獻精神。《熊》寫白人少年艾克受混血兒山姆優秀品質的影響,自願放棄充滿黑奴血淚的遺產,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福克納是一位優秀作家,然而,美國人對他的作品承認卻很晚,以至於在30年代,他不得不靠給荷裡活寫劇本維持生計。直到1946年《袖珍本福克納選集》出版之後,他的作品纔得到推崇。1950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55年和1963年,普利策獎又頒給他的《小鎮》和《劫掠者》。福克納在晚年多次被國務院派往歐洲諸國以及日本從事文化交流工作。1962年7月6日病逝於家鄉牛津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