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年)是美國 現代頗有成就的小說家之一,諾貝爾文學獎金的獲得者。
斯坦貝克於1902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縣的塞利納斯鎮。父親是當地的麵粉場主,母親是教師。他自幼生活在鄉鎮和牧場,對於鄉野的風土 人情非常熟悉。在母親的熏陶下,他對歐洲古典文學、歷史和美國現代作家的作品深感興趣,很早就如饑似渴地閱讀家裡的藏書。由於家境優裕,他受到系統的教育。在學校里他是個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學生。1920—1925年,他在史丹佛大學讀書,選修英國文學和海洋生物學課程。在大學時代,他就常在學報上發表作品,夢寐以求當一名出色的文學家。為了積累創作必需的生活知識,他堅持勤工儉學,到艱苦的地方去礪練,廣泛瞭解社會,他當過牧場工人、木工學徒、油漆匠、土地測量員、築路工人和藥劑師等,和下層勞苦大眾經常接觸,對他們的生活以及思想感情、興趣、愛好、言談舉止都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和瞭解。這一切對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26年,斯坦貝克來到紐約,一邊研究歐美的文學作品,一邊從事創作。1929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金杯》.寫17世紀著名的海盜亨利·摩爾根爵士的歷史傳奇。隨後,在父親的資助下出版兩部小說《天堂牧場》(1932)和《獻給一位無名的神》(1933),都因思想缺乏深度和技巧不夠成熟而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1935年,長篇小說《托蒂亞平地》(一譯《煎餅坪》)出版。使他在文壇獲得一席之地。這部小說描繪了作者的家鄉蒙特雷地區一群西班牙和印第安混合後裔的流浪 漢,這些人善良淳樸,機智詼諧,彼此之間充滿互助友愛的情誼,他們喜歡過清靜的日子,雖然過分懶散,有時也做些偷雞摸狗的事,卻決不追求財富。作者筆下的流浪漢同貪婪偽詐的資產階級形成鮮明的對照。小說富有傳奇色彩,語言幽默,飽含深情,出版之後,立刻受到評論界的好評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1936年發表的《勝負未決的戰鬥》,顯示了他的創作水準進一步提高。這部作品寫加利福尼亞州摘水果季節工人因不滿惡劣的工作條件和工資低下在共產黨員領導下舉行的一次罷工,生動地展現了不甘受欺凌和壓迫的工人與資產者鬥爭的激烈場面。作者筆下的共產黨員的形象不十分真實,但他敢于熱情讚頌共產黨員,敢于揭露資本家相互勾結,迫害群眾的醜惡嘴臉,顯示了作者的進步立場和驚人膽氣。
1937年,斯坦貝克發表優秀中篇小說《鼠與人》,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聲譽。小說的主人公農業流動工人喬治和朗尼是一對相依為命的朋友,朗尼力大無窮,但智能不全,喬治體力稍遜,但為人機靈。他倆像美國廣大農業工人一樣,夢想將來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型農場,像自給自足的小農一樣,過上安定的生活。然而,在階級對立的條件下,這種要求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農場主的兒子柯利多次欺負朗尼,反被朗尼所傷,他的妻子又去勾引他,反被他無意中掐死。為了不讓朗尼死在壓迫者的私刑之下,喬治含著悲痛的眼淚用槍打死了朗尼。這部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作品喻示,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勞動人民的一切理想和計畫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這部小說在同年被作者改編成話劇在紐約上演,頗受歡迎,因而獲得劇評家獎。
1938年,斯坦貝克發表了短篇小說集《長谷》,寫家鄉蒙特雷地區的淳樸居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對人物的描寫十分逼真。其中描寫一個名叫喬迪的少年兒童成長過程的中篇小說《小紅馬》,堪稱傑作,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37年,斯坦貝克去北歐和蘇聯訪問,同年秋回國,繼續到美國西部去採訪。在從俄克拉何馬州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沿途,他見到數以千計衣衫襤褸的流浪農民處於絕境,在死亡線上掙扎。慘象使他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動,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憤,決心用筆來描寫農民的悲劇,為他們吶喊。為了創作,他同流浪的農民一起西行,一起勞動,體察他們的痛苦生活,到許許多多的家庭中去訪問。經過含辛茹苦的採訪和寫作,終於在1939年發表了現實主義的巨著《憤怒的葡萄》。小說描寫俄克拉何馬及鄰近各州的農民,在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受到壟斷資本的殘酷掠奪。他們失去了祖祖輩輩在上面耕種的土地,被迫離開長期遭受自然災害襲擊的家鄉,長途跋涉,向夢想中的西部去找尋出路。主人公約德的一家就是這樣一戶,13口人擠在一輛破舊貨車中嚮西逃難,一路歷經死傷離散,受盡困苦和欺凌,而當剩下的8口人到達加利福尼亞時,卻發現這個地方並不像傳說的那樣美好。他們面對失業、飢餓、困苦和資產者的剝削和壓迫,同其他窮人聯合起來同資產者進行生死搏鬥。他們在鬥爭中屢受挫折,但階級覺悟得到提高,約德決心把反抗鬥爭繼續下去。《憤怒的葡萄》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在美國人民中引起十分強烈的反響,也引起各州統治集團的恐慌。許多州禁止小說發行,俄克拉何馬州禁止電影公司拍它的電影。但他們越禁止越使小說銷量大增。這部小說的問世,立刻使斯坦貝克聞名於世界文壇。1940年,他榮獲普利策文學獎。
1940年斯坦貝克與好友海洋生物學家愛德華·里基茨一起到加利福尼亞海灣採集海洋生物標本,次年發表兩人合寫的海上生活紀實《科爾特茲之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擔任《紐約先驅論壇報》的戰地記者到歐洲戰場,寫過不少戰場通訊,後匯集為《從前打過一場戰爭》,於1958年出版。1947年又一次遊歷蘇聯,次年發表《俄羅斯紀行》。40年代,他發表的小說有《月落》(1942)、《罐頭廠街》(1944)、《任性的公共汽車》和《珍珠》(1947)。《月落》寫挪威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的故事。《罐頭廠街》依然描寫他的故鄉的可愛流浪漢。《任性的公共汽車》通過加利福尼亞一輛農村公共汽車上乘客的遭遇,批評美國的「社會文明」。《珍珠》是一部優秀中篇小說。書中描述了印第安漁民奇諾,因為無錢給孩子治病,到大海裡去撈珍珠。結果撈到一顆世間罕見的珍珠。可是,珍珠並沒給他帶來幸福,隨著奸商惡徒爭奪寶珠的流血衝突,給他的家庭招來橫禍。最後奇諾只好把珍珠投入大海。這部作品根據一個墨西哥民間故事改編而成,但它卻有力地揭露了美國金錢世界對人們身心的摧殘。
50年代初,斯坦貝克離開他長期生活的加利福尼亞,遷居紐約。晚年他想盡力擴大寫作範圍,但創作力有所衰退。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是兩部長篇小說。《伊甸園以東》(1952)寫塞利納斯山谷一個家族的歷史,反映了善與惡的鬥爭。《晦氣的冬天》(1961)通過一個新英格蘭世家後裔想搶劫銀行的故事,揭露美國社會道德觀念的虛偽。
1960年,斯坦貝克遊歷了美國,後來發表《同查利同游考察美國》(1962)。1962年瑞典皇家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金頒給他,讚揚他「通過現實主義的、富于想象力的創作,把蘊含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結合起來。」1964年,他又獲得「總統自由獎章」,以表彰他在和平時期的貢獻。1968年12月20日,這位獲得多種榮譽的現實主義作家因心臟病在紐約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