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 — 美國現代海軍之父

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 1914年)是美國著名的海軍理論家和歷史學家,一生中先後發表過20部重要論著及137篇論文。這些論著對美國近代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於推動美國海軍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現代的美國海軍第一主義是以馬漢的《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的出版而開始的。他的著作不僅標誌著「新海軍」的崛起,而且創建了一個完整的戰略思想新學派,因而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為「美國生活中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並被稱為「現代海軍之父」。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生於1840年9月27日,他的父親丹尼斯·哈特·馬漢是美國西點陸軍軍官學校的一位很有威望的軍用與民用工程學教授,母親瑪麗·海倫娜·奧克爾·馬漢是一個終身信奉上帝的基督教徒,馬漢的童年時代是在伴隨著軍校嘹亮的軍號聲和有節奏的隊伍操練中度過的。一去不復返的童年在他腦海中留下了一件終身難以忘懷的事情,那就是在他8歲那年,軍校隆重慶祝該校的警備隊從墨西哥戰場凱旋歸來的場面,正是在那軍樂吹奏、鼓聲震天、禮花紛飛的激動人心的時刻,蘊藏在馬漢幼小心靈中的壯志胚芽開始萌生。少年時代的馬漢十分喜愛讀書,對他來說,書是獲得知識的源泉,是世上最珍貴的禮物,馬漢家的書房裡收藏有許多別處不易借到的軍事、歷史方面的書籍和其他種種文章、書籍,十幾歲時,馬漢經常一個人躲在書房裡津津有味地啃嚼著一本本對孩子來說是最枯燥無味的作品,馬漢認為:「一個人如果希望瞭解他前輩的生活和經歷,就必須,而且也只能夠從那些曾經在特殊環境下倖存下來的人們的回憶中,去進行尋求和探索,因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上有力的佐證人。」

馬漢14歲時寄讀在他叔叔家,當時馬漢的叔叔正在撰寫一本權威性的書籍——《教會史學》,年輕的馬漢不但從叔叔那兒培養了對歷史的愛好,而且還學到了如何編寫歷史著作的技巧,形成了某些歷史觀,在他的心目中,叔叔是他最好的良師益友和啟蒙導師。這期間馬漢還愛上了叔叔第二個妻子帶來的芳齡十四歲的少女伊麗莎白·劉易斯,這位發如青絲、膚如凝脂、丰姿綽約的少女使馬漢一見傾心,深深地愛上了她,隨後的羅曼諦克史雖幾經波折但一直持續到馬漢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

光陰荏苒,馬漢在叔叔家度過了兩年愉快的日子後,在1856年滿懷童年時代就日夜嚮往獻身於海軍事業的激情,告別了叔叔一家,成為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的一名正式學員,並在1859年懷著自命不凡的抱負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踏上了歷時37年的充滿風雨坎坷的遠大航程。

1859年至1884年,馬漢長期在海軍中任職。南北戰爭期間,他站在北方一邊,此後他的足跡遍及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但是他在海軍中的經歷並不出眾,而且事實上他作為一名水手才能平平,並不比他的同事們突出,他的航海技術只居中等水準,而且他厭惡海軍的生活方式,對執行出海任務還有厭惡情緒,常常想脫離海軍,這時期,他也沒在作為一名海軍思想家上表現出傑出的素質。

馬漢30歲那年愛上了一位比他年輕11歲的少女埃倫·萊爾·埃文斯,馬漢在給他母親的信中談到埃文斯是位十分美麗,具有慷慨、忠誠和坦率的高尚品質的女人,然而他們的愛情卻遭到埃文斯雙親的反對,在他們的心目中,海軍軍官的妻子與一個寡婦相差無幾,但是由於埃文斯再三堅持,直到1872年.馬漢與埃文斯才喜結良緣,埃文斯為馬漢養育了三個孩子,伴隨著馬漢走過了此後42年的偉大生命旅程。

1885年,馬漢開始在新設在羅得島的紐波特市的海軍學院執教,在為海軍軍事學院講課做準備的過程中,馬漢不知不覺地認識了自己,從而成為他一生中的轉折。1890年,馬漢的《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一書問世,書中他主要引用了1660—1783年英、法、荷、西在爭霸過程中在海軍、軍事、外交和商業等方面所發生的事件來表明他的主張即獲得制海權或控制了海上要衝的國家就掌握了歷史的主動權,並進一步指出17世紀和18世紀因爭霸而發生的戰爭旨在控制海洋以及它所提供的商業,只有通過在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或一系列戰役)中摧毁敵人的海軍,奪走其殖民地,封鎖其港口,截堵其它的殖民與商業所經過的關鍵海峽和航道,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如果做到了這些便可以切斷對手的生命線,使之隨之滅亡。英國之所以能摧毁法、西、荷的海軍並在牠們的廢墟上建立強大的繁榮帝國,原因就在於此。儘管半個世紀的科學進展和蒸汽機的使用使海軍武器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帆航時代海戰的歷史和經驗仍然可以作為有價值的教訓。歷史最終證明,國家的強盛、繁榮、莊嚴和安全是強大的海軍從事占領和各種征戰的副產品。馬漢的理論為美國統治者清楚地瞭解海上力量在歷史上的作用,並且建立起地球上最好的、最強大的海軍提供了制訂政策的依據。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稱這本書是「我所知道的這類著作中講得最透澈、最有教益的大作」。「它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一妙極了。如果我不把它當作一部經典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部巨著與1892年發表的《海上力量對法國革命和法蘭西帝國的影響(1793—1812年》,1897年發表的《納爾遜生平——英國海上實力的化身》合在一起,被稱為「海上實力論」的三部曲。「海上實力」本意是指海上的軍事力量即海軍,而馬漢卻賦予這一軍事術語以政治和經濟的內容,也就是說海上實力除海軍外還包括商船隊、殖民地和海外軍事基地,甚至還包括國家制度、生產能力、民族性等。馬漢認為一支強大的海軍必須有一支龐大的商船隊作為輔助力量,必須有殖民地和海外軍事基地來作為它的支撐點,因此建立殖民地和海外軍事基地是發展國家海上力量的首要職責。這樣,有了以海軍為核心、以商船隊為後備、殖民地和海外軍事基地為支撐點所組成的海上實力,再採取集中優勢力量,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地區,摧毁敵人艦隊主力的作戰原則,就能持久地、牢固地掌握制海權,而一旦掌握了制海權,就能制敵于死地,從而稱霸世界。此外,在《海上力量的諸因素》這一章中,馬漢還列舉了影響各國海上力量的六個基本條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範圍;人口數;民族特點和政府的性質,並指出美國擁有成為全球性海上強國所需要的一切歷史因素,美國政府只需要提供領導、意志和能力,就能實現其使命。

馬漢的「海上實力論」反映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壟斷資產階級要求利用所掌握的國家機器,動員、組織軍事力量控制海上交通,加緊對外擴張,奪取殖民地和稱霸世界的願望,因而受到美國統治階級的歡迎。美國史學界稱他是「海上力量的思想家」,「是帶領美國海軍進入20世紀的有先見之明的天才」,美國的軍事院校和軍事理論研究機構均把馬漢的論著列為必修課程,各國海軍部也都很重視翻譯和研究馬漢的著作。馬漢也由此成為美國軍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此後,他曾兩度擔任海軍軍事學院院長,「芝加哥」號巡洋艦艦長,美西戰爭期間曾被聘請為5人海軍作戰委員會成員之一,曾在1899年作為美國海軍代表出席海牙和平會議,1909年晉升為非現役海軍少將,1914年12月因心臟病逝世。馬漢的一生為美國海軍的復興做出了貢獻.「現代海軍之父」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