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 一位既成功又失敗了的著名將軍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1880—1964年)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他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在美國內戰期間榮立過戰功,鎮壓菲律賓起義的英雄,後來成為美國駐菲律賓軍事總督。麥克阿瑟孩提時代就受到了家庭軍事氣氛的熏染。1899年,年僅十九歲的他就迷上了戎馬生活,進入了西點軍校。在軍校,他顯示了才華,1903年以98.14的總積分成為建校以來獲最高分數的畢業生。他身著灰白色學員軍服,顯得一表人才—高高的個子、整潔的服裝、英俊的面孔。當他還在軍校念書時,他母親就來到學校,照顧他的生活,自此以後幾十年母子一直生活在一起。麥克阿瑟的性格受他母親影響很大,最突出的特點是「令人生畏」。

軍校畢業後,麥克阿瑟先是被派往美軍駐菲律賓工程兵部隊服役。在那裡,他學會了徒手同土匪格鬥。不長時間之後,他被調回華盛頓,當上了西奧多·羅斯福的軍事助手,爾後又在作戰部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建議由各州國民衛隊組建成純粹美國人的師,即「彩虹師」,他在該師任過各種職務.最後當了師長。他率領該師開赴法國。他常率軍隊在人煙稀少或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戰鬥。一天晚上,他在南方執行任務時,從德國人坦克隆隆中意識到敵人正在撤退,當機立斷,決定率軍于凌晨3點30分突然襲擊,結果大獲全勝。上級軍事機關認為麥克阿瑟在已來不及請示的情況下,敢于自作主張,打亂敵人重新部署防線的計畫,有利於本軍戰事的發展,特此授予他第四枚銀星勛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麥克阿瑟晉升為准將,是前線美軍最優秀將官。

年輕時麥克阿瑟的生活作風就與眾不同。平時總不戴鋼盔,不帶防毒面具,不帶武器,而總愛手執馬鞭,常呆在戰壕,很少呆在司令部,違背軍隊某些規定的做法,時常引起總司令部上級機關的不滿。

戰後年僅38歲的麥克阿瑟受命擔任西點軍校校長,成為西點軍校有史以來的最年輕的校長。這裡人才濟濟,教授名人眾多,而這位校長似乎是一名學生。西點軍校從內戰以來變化甚少,教育大綱和教學設備陳舊,麥克阿瑟深感責任重大,決心使軍校改換面貌。首先他著手打破舊的訓練傳統觀念,樹立現代訓練觀念。他說:「我們為什麼還要花費那麼多時間為1812年的戰爭做準備呢?」他盡量為學員提供接觸部隊和社會的機會。他努力改革課程,強調博愛教育和社會研究,同時狠抓專業學習,麥克阿瑟犬膽實行改革,即使得罪一些名家和老教授也在所不惜。到1922年,他任期屆滿,已沒有一個大對他的領導能力表示懷疑了。在他的領導下,西點軍校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跟上了時代的步伐,而且還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軍校之一。

1922年他調至菲律賓。1930年至1935年,麥克阿瑟擔任陸軍參謀長。他經常提醒人們注意爆發戰爭的危險和戰爭的規模。苦苦請求議會增加陸軍的撥款,但毫無結果。之後,他與第一位妻子—聰明伶俐但很輕浮的布魯克斯離婚,又於1937年,同性格相隨的南方美人瓊·費爾克洛恩結婚,這次婚煙使他感到很美滿。

陸軍參謀長屆滿後,1935年他被派往菲律賓,協助菲律賓建立一支擁有自衛能力的軍隊。與他同來菲律賓的有其屬下,年輕的少校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對艾森豪威爾評價很高,認為他是陸軍中最好的參謀軍官。在下次戰爭中可以升入軍隊最高領導層。他在菲律賓無時無刻不在極力炫耀自己,更加表現出他那種桀驁不馴的性格。他的標誌就是身穿鯊魚皮製成的白色軍服,佩帶四星肩章,右肩斜佩紅色綬帶,左肩戴著總參謀長的標誌,頭戴一頂鑲金邊、華而不實的帽子,嘴上叼著一支大菸斗。1939年,鑑於他的形象,他被迫退出美國軍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又被重新啟用。但經他一手組建的菲律賓軍隊,由於受到日本人的進攻而一敗塗地。根據美國當時先歐後亞的戰略原則,守衛菲律賓的美軍已不可能在短期獲得美國的援助,於是1942年3.月,麥克阿瑟按照美國國防部的命令,由菲律賓乘坐魚雷快艇冒險撤退到澳大利亞,去擔任新成立的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總司令。

從1942年至1945年,他指揮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頑強地同日本軍隊作戰,包括所羅門群島艱苦的爭奪戰,他採用規避戰術,以美軍付出較小代價換取拖住大量日軍的成功。在反攻階段逐漸扭轉了被動局面。他力主採用越島作戰方式,既加速了美軍反攻速度,又減少了美軍的傷亡。這種避強擊弱的戰略思想,是麥克阿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總結的戰術經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運用,是對軍事戰略的一大貢獻,在離開菲律賓整整兩年的1945年3月2日,麥克阿瑟又回到了菲律賓,而這一次是以戰勝者的姿態踏上這塊土地的。

1945年9月2日,太平洋戰爭暨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他以盟軍最高統帥的身份登上了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的「密蘇里」號戰艦,並以盟軍最高統帥的名義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協定上籤字。為了炫耀自己,在簽署名字時,總共用了五支鋼筆,然後把這五枝鋼筆分送五處留念。

戰後,他以盟軍最高統帥的名義繼續駐在被占領國—日本。主持了日本戰後初期的民主化的改革運動。為使日本掃除法西斯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基礎,醫治戰爭創傷,制訂新憲法以及在60年代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經過五年多的努力,天皇僅作為一個統治的偶像而存在,日本完全走上了議會制道路。在麥克阿瑟的監督下,日本最終成為美國在遠東的一個最大夥伴。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杜魯門總統立即授權麥克阿瑟嚮南朝鮮提供彈藥與給養援助。至9月,南朝鮮偽軍已潰不成軍,後退到釜山一隅。這時,麥克阿瑟決定以自己的經驗、名聲再一次進行冒險,不顧軍界、政界的名人反對,一意孤行力主在仁川登陸,率領所謂聯合國軍涉足朝鮮戰爭。朝鮮人民軍由於後勤供應線被美軍切斷,被迫撤至三八線以北。然而堅持反共立場的麥克阿瑟決意要消滅北朝鮮共產黨政權並企圖以朝鮮為基地,威脅中國大陸的安全。所以,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命令美軍急速向鴨綠江邊推進。當被問及美軍這樣做是否會招致中國出兵干預時,他驕橫地說:「可能性很小。中國在東北有30萬人馬,其中可能只有10萬或15.5萬人集結在鴨綠江邊,只有5萬或6萬人可以渡江作戰。他們沒有空軍,而我們已在朝鮮建立了空軍基地。如果中國人企圖進攻平壤,他們要付出極大代價」。仁川登陸的意外成功使這位年已七十的美國五星上將忘乎所以。然而裝備較差的中朝軍隊把麥克阿瑟統率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麥克阿瑟招致美國國內輿論的譴責,他惱羞成怒竟然叫嚷要轟炸中國東北,並表示:「不能理解杜魯門總統的政策。」麥克阿瑟的言行惹惱了總統,1951年他被解職,成了美國侵朝戰爭失敗的替罪羊。正如杜魯門總統自己所說:「要想繼續當總統,我別無選擇。」

麥克阿瑟回國時像凱旋歸來的英雄一樣受到了隆重的歡迎,這也許是對他除了指揮侵朝戰爭之外的幾十年軍旅生涯的肯定。此後他遍走全國,一再申明他的看法,然而麥克阿瑟很快就從人們的心目中消失了。

回國後的麥克阿瑟一家始終住在紐約沃爾多夫飯店,過著安逸的生活,並整理自己的回憶錄。有時候他也出去參加某些社會活動,不過「以我為中心」的性格依然如故,他始終保持獨立,不依靠任何人,不讓別人瞭解他,也不求別人理解他,更有甚者他競不承認自己犯過錯誤,他認為美國只有兩個人令他尊敬,那就是華盛頓和林肯。1964年,美國少數幾個陸軍五星上將之一的麥克阿瑟在紐約去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