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夢境大多由連續的場景、情節組成,而非單獨孤立的畫面。即使同一件事,對於經歷、思維模式近似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夢境。就像看同一場電影,同一班的小學生會寫出不同的觀後感,即使感受相同,文章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其實,夢境就如同寫文章一樣,不同的人會使用不同的修辭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筆者還發現,大部分修辭方法,在夢境的編排中也有使用。可以設想,人類在沒有語言、文字之前,就已經不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編排夢境,只是在人類開始使用語言、文字編故事、寫文章時,又不自覺或自覺地借鑑了夢境的編排方法,以至於後來總結出了若干的修辭方法。這些方法用於文章可以使其較之白描手法更加生動鮮明,用於夢境可以使其較之直接反映的夢境更能引起做夢者注意。當然,夢要表達的思想有意識層面的,也有潛意識層面的,所以,做夢者對牠們有的能夠理解,有的卻十分費解。不過,如果能夠瞭解夢境的編排方法,又能夠分析夢境屬性與心理活動的對應關係,那麼,夢境的含義就可以得到相對合理的分析。
現代總結的修辭方法大概有三四十種,在此,筆者就先介紹其中常用的十餘種,並討論牠們在夢境編排中的作用。
(一)象徵
象徵法是一種頗具爭議的修辭方法。有些書籍不承認它是修辭方法,但大多數人認為它是一種修辭手法和其他藝術手法共用的方法。無論是否如此,象徵法在夢境編排中都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象徵法古人稱作比興或比象,常用於古詩文中。在我國明代陳士元著的《夢占逸旨》中就把比象作為夢境形成的九種因素之一。弗洛伊德也把象徵法作為釋夢的三個主要手段之一。
那麼什麼是象徵?不同的人對它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筆者認為象徵是指描述一種事物時,在表述其本體的同時,又蘊含或暗示另一種表面上好像與其不相干,但與前一種事物間具有某種聯繫的事物或含義。由此引發人對二者之間的聯想和共鳴。
象徵與借代、比喻在某些方面有近似之處,但象徵的本體與征體間表面聯繫更鬆散、疏遠,需要更多的聯想才能理解,其表達的含義也更加豐富和深遠。也正是因為這一層緣故,象徵法不一定使每個人都能產生共鳴和聯想,有時只有做夢者理解本體與征體之間的聯繫,甚至因為這種聯繫只存在於潛意識中,以至於連做夢者對其具體含義也感到費解。比如,夢中的水可能象徵財富、慾望或生命的誕生,也可能只是做夢者通過對家鄉河水的回憶,象徵其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二)比喻、比擬
比喻是指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熟悉的事物說明抽象、陌生的事物。比喻又分為明喻、暗喻、借喻等。夢中最常用的是借喻,即只出現喻體,不出現本體。比如,由於男性生殖器像柱狀物體,所以夢中的柱狀物體可能成為男性生殖器的喻體。
比擬又叫轉化,是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人或物,並進行描述的方法。又分為擬人和擬物。擬人是把物當人,擬物是給人加上物的特徵。比如,夢中的人物可能是做夢者喜愛的動物、植物的化身,而夢中的動物、植物或器皿也可能是做夢者遇到的人的化身。
(三)借代
借代是指用與原事物相關的事物代替原事物來表述。借代可分為以特徵代事物,以局部代整體,以具體代抽象等多種方法。被作為借代物的事物本體的特徵、附屬物、產地、標誌、局部、原料等,也存在著原因與結果、具體與抽象、普遍與特例、總體與個體間的互為借代。比如,夢到黃葉飄落可以代指秋天到來,夢到鐘錶轉動可以代指時間流逝,夢到脂粉可以代指女性等。
借代與象徵有時近似,其含義往往只有做夢者心有靈犀,而借代、比喻、比擬三者與象徵的不同處在於,前者的主體與客體間關聯比較明顯直接,多反映意識層面的意象;而後者的主體與客體間關聯較隱晦、疏鬆,多反映做夢者潛意識層面的意象。(四)誇張
誇張是指對事物的特徵、性質、作用、程度等故意誇大或縮小的方法。做夢者如果對某事物相關的特徵、數量、作用、情感、時間、大小、性質等方面特別關注或擔心、期待時,可能會在夢中把他關心的部分進行誇大、縮小、扭曲、變形等處理。比如,做夢者想得到靚麗的頭髮,可能會夢到頭髮變得很長;對某人比較輕視,可能會夢到該人身體變得矮小。
(五)通感
通感是以視、聽、嗅、味等某一感官的感覺直接描述其他感官對事物的感受。如同古人所說的讀畫聽香的境界。比如,夢中看到的紅色、橙色代表做夢者感到溫暖。
(六)排比、反復、聯珠
排比在修辭上是指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內容相關的幾個句子或詞語連在一起,以加強語勢或深化語意。夢中也可能出現一夜之間夢到幾個內容、情節相似或相關的夢境。
反復是指在一段話中重複使用某個詞語或句子。夢中重複出現同一個內容、情節的夢境也是司空見慣,甚至可能持續數天,乃至間隔重複出現數十年。我的一位喜歡旅遊的朋友曾告訴我,他近20年來經常夢到去一個美麗山村遊玩。
聯珠又叫頂針,在修辭上是用前文末尾的詞語作後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這樣的夢境筆者在臨床中也常見到。比如,連續幾個夢境甚至連續幾天的夢中出現辦理同一件事情的過程,而且次序連貫銜接,每個夢之間就像連續劇一樣。
無論排比、反復還是聯珠,都反映了做夢者對該事件的重視。
(七)設問、反問
設問是指為了突出某些內容,故意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夢中的設問是做夢者先為自己設一道或幾道問題,然後自己去解決,以反映做夢者對於事物發生、發展的預期。它也反映了做夢者對問題的關注。
反問是指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一般不需回答。夢中的反問多發生於夢中情節發生後或夢醒之後,可能因為夢境與現實規則不合,而遭到做夢者心中規則的質疑。這些夢境大多反映了做夢者心中真實的想法。
反問多體現做夢者潛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設問多反映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
(八)反語(反兆)
反語是指用與本意相反的詞句內容表達本意。反語在解夢過程中即為反兆法。這種情況出現在夢中較多,如面臨升遷卻在夢中跌落,想發財卻夢到破產,身逢喜慶卻在夢中大哭等。這種現象體現了人們對物極必反道理的理解,對事物向反面發展的恐懼,以及對本意的迴避、掩飾等。這使得反兆法大有用武之地。
(九)婉曲
婉曲是用委婉的詞句,曲折含蓄地表達出本意,以免顯得過於直白、粗淺或不禮貌,或觸犯禁忌。這種方法在夢中也經常使用,有點像弗洛伊德提出的移情作用。筆者覺得這種方法出現在夢中,證明夢中意識活動仍有一定的監督作用,使得潛意識編排的夢境不至過於「出格」,並能使壓抑的心情得到相應的釋放。比如,做夢者厭惡某人,可是又不能正面發起攻擊,於是可能夢到該人出現意外事故,成了重傷員。
(十)引用
引用是指用現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當然,這現成的話大多出自名人名家或其他有說服力的資料。夢中的引用內容除了上述內容外,還可能是風俗習慣、規章制度、自然常識等演變成的情節,多用來提示做夢者心境及對事物的看法和預期。比如,孔子夢到兩楹間祭奠的情景,這是其先輩殷商人祭奠死者的風俗,孔子由此認為自己大限將至。其實,這正是孔子的潛意識對其身體不佳作出的提示,引用其認同的風俗,作出如此的暗示。
(十一)雋語
雋語屬於矛盾修辭法,是用貌似矛盾的詞語,表達意味深長的含義。現在流行的一句話「痛並快樂著」就屬於雋語。夢中使用這種方法常反映做夢者矛盾的心情,以及對該事物的關注。比如,夢中吃臭豆腐、榴蓮等食品。
(十二)雙關
雙關是指一個詞在句子中具有雙重含義,藉題發揮,常利用一詞多音、多義或字形相近的情況,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夢中使用雙關法,常體現做夢者對事物的多重認識和體會。只是雙關法受做夢者語言、文字或其他人文背景以及夢中具體情節的限制,所以,只有同一背景或瞭解做夢者背景,並且仔細瞭解夢中情節後,才能作出相應分析。比如,夢到棺材,漢語中棺材的諧音是官和財,由此一物雙關,既可能反映做夢者對死亡的看法,也可作為陞官發財的預兆。
(十三)示現
示現是指在寫作中利用豐富的想象力,透過形象化的描述,把讀者不曾聽到或見到的事物,寫得如同身臨其境。示現又可分為追述性示現、預言性示現、懸想性示現等。夢中的示現幾乎無處不在,以反映做夢者對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預測以及對想象中事物的設想。
(十四)列錦
列錦是最近提出的一種修辭方法,不過古人早有使用,並非常廣泛。列錦即全句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經過選擇組合,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的可感性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比如,柳永的《雨霖鈴》中有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事物組成一幅圖像,體現作者的寂寞心情。夢中也常出現這種情況,如夢中幾個具有象徵性的人或物,組成一幅畫面、情節,給做夢者留下深刻印象,並反映做夢者的某種心情。當然,也有把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部件組成一個新事物,或幾種有特點的器官、肢體組成一個新人或動物、植物,來反映做夢者某種意象的情況。由此,筆者認為,中國古代關於龍、鳳、麒麟等組合動物的描述,也可認為是列錦法的使用。
除了上述方法,其他的修辭法如對比、省略、跳脫、化用、起興、仿擬、倒裝等也常被用於夢中。當然,這些方法不是被孤立應用的,而是多種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像一篇美文,使用多種修辭方法。解夢者如果能瞭解了這些方法,對於分析夢的含義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