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茨爾和他的《猶太國》

從同化論者到復國主義者

儘管海斯和平斯克較早就提出了猶太人返鄉復國的思想,但由於各種原因,他們的學說在當時的影響有限,並沒有得到普遍的傳播,也沒有引起廣泛的反響。真正使猶太復國主義形成完整的理論並在世界範圍內成為一個群眾性政治運動的,是西奧多·赫茨爾。

赫茨爾於1860年年5月2日出生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里。他在那裡接受了小學和中學教育,18歲時全家遷到了維也納。他大學時學的是法律,並且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然而,他後來並沒有從事法律工作,而是進行文學創作和新聞寫作。1891年,他受聘擔任維也納《新自由報》駐巴黎記者。對於生長在中產階級家庭,並接受德國式世俗教育的赫茨爾來說,反猶主義對他早年的生活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後來他讀到了一些反猶書刊,看到了身邊的一些反猶活動,這個問題才逐漸引起了他的關注。但在開始時,他也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主張通過同化來解決猶太人問題。他曾倡導猶太人受洗成為基督教徒,鼓勵他們與非猶太人通婚。

1894年,赫茨爾在巴黎親眼目睹了德雷福斯案件。遍及法國的反猶浪潮使赫茨爾感到非常震驚,他原來的「同化」信念被澈底動搖了。他後來說,正是德雷福斯案件使他成了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憤激之餘,赫茨爾開始從新的角度來探索猶太人問題。猶太人的出路在哪裡?怎樣才能澈底地、有效地消除反猶主義?在這些日子里,他一直被這個問題纏繞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從它進入我的生活後,已經過去了許多天,許多個星期。它一直充溢著我的思想,無論我到什麼地方,它總是跟隨著我,它總是影響著我的談話。當我從事我必須幹的、可笑的、瑣碎的記者工作時,它總是在我身邊注視著我。它使我不得安寧,使我無法擺脫。」

他經過不斷的思索,比較,分析,研究,最後終於達到了一種感情和理性的統一。他形成了一種清晰的想法,這就是,猶太人是一個民族,要永久性地解決「猶太人問題」,唯一辦法就是猶太人必須建立自己的國家。他開始在一種衝動的激情中寫作他關於解決猶太人問題的計畫。一連許多天,他奮筆疾書,把噴湧而出的思想寫到紙上。當冷靜下來之後,他又對這個在情緒衝動中寫出來的小冊子進行了仔細的修改,並於1896年2月在維也納正式發表。這就是他偉大的著作《猶太國》。

《猶太國》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猶太國》既是一篇現代猶太民族運動的政治宣言,同時也是一張建立一個猶太國家的宏偉藍圖。它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前一部分闡述了建立猶太國的必要性和基本思想,後一部分是關於建立猶太國的具體實施步驟。

在書的序言中,赫茨爾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宣布「我在這本小冊子中所表明的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思想:這就是重建猶太國家。」「世界上迴響著反對猶太人的叫喊,這些叫喊喚醒了這一沉睡的思想。」接著,赫茨爾聲明,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來的計畫決不是一個烏托邦。一個烏托邦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這個重建猶太國家的計畫卻完全是可以實現的,實現它的動力「就是猶太人所遭受的苦難」。

針對當時關於反猶主義的各種各樣的說法,他指出,「我認為猶太人問題既不是一個社會問題,也不是一個宗教問題,儘管有時它會表現為這樣那樣的形式。它是一個民族問題,只有通過把它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政治問題,並由全世界文明國家在會議上來討論,才能使牠得到解決。」這一觀點的提出是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的。因為只有認識到猶太人問題是一個民族問題,才能按民族問題的思路來加以解決,那就是建立他們自己的民族國家。那麼,應該如何來建立這樣一個猶太人的國家呢?

按赫茨爾的說法,「整個計畫是極為簡單的······把地球的某個部分的主權授與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設法來做。」他的設想是,首先成立一個能代表全體猶太人的機構—猶太人協會;然後由協會與有關的大國協商,取得牠們的支持和保護,再與土地的主人進行談判,通過承擔各種條件,最後取得對土地實際的佔有。他提出兩個可以考慮的地區:阿根廷和巴勒斯坦,因為阿根廷地廣人稀,當時已有不少猶太人移居到那裡進行墾殖;巴勒斯坦則與猶太人的歷史和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後一部分中,赫茨爾還比較詳細地討論了建立猶太國的一些具體問題。他設想,在猶太人協會的組織和領導下,居住在各國的猶太人分批逐漸移居到新國家裡去,窮人先走,然後是中產階級,最後才是猶太富人。他認為,猶太人的外移既不會影響那些願意「同化」的猶太人,也不會給原來的國家帶來什麼麻煩,相反,猶太人走後,他們空出的位置還有利於這些國家國內居民的流動,使之出現新的經濟繁榮。猶太人協會對外有權代表猶太人與各國政府交往,對內將作為一種集立法和行政權力於一身的管理機構,並將成為未來國家政府的核心。赫茨爾還談到了他對未來國家的政體形式、憲法、語言、國旗、軍隊等問題的看法。

赫茨爾在提出他的政治猶太復國主義理論之前,並不知道在他之前海斯或者平斯克等人所作的一切。他是從他自己特有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並著手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赫茨爾對現代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所作的貢獻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他不僅提出了到當時為止最完整、最有邏輯性的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制定了最詳盡和最具可行性的行動計畫,而且還親自投入了將這一思想付諸實現的鬥爭之中。儘管在赫茨爾之前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已經萌生,但牠們仍處於很朦朧和模糊的狀態。海斯、平斯克等人提出的建立猶太國家思想,既沒有多少系統性,也沒有多少可操作性,更多的只是一種理想和願望。

2)在赫茨爾的努力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開始成為一個國際性的政治運動。雖然在此之前,一些猶太人因不堪忍受日益加劇的反猶迫害,已開始了某些爭取改善自身狀況的努力,包括建立自己的組織,集體向巴勒斯坦、阿根廷等地遷移等。但是,這類活動規模很小,只限於某一國家或地區。赫茨爾四處奔走宣傳,建立與各地猶太社團的聯繫,召開國際性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建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和民族基金,終於使各地復國主義運動的涓涓細流匯成了一股國際性的強大潮流。

赫茨爾的政治活動

《猶太國》出版後,立刻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有人嘲笑它是「一個被猶太狂熱症弄得精神錯亂的人的痴心妄想」;有人認為它不過是一種猶太人的烏托邦;也有許多人反對它,尤其是那些主張「同化」的上層猶太人,他們認為它將會使反猶主義加劇;還有的人稱赫茨爾企圖當猶太人的國王或首相;然而,赫茨爾和他的《猶太國》卻受到了下層猶太人民熱烈的擁護和支持。由於新聞檢查,《猶太國》很難進入當時猶太人最集中的俄國和東歐。但是當這些地方的猶太人知道了赫茨爾和他寫的小冊子後,他們把他稱為來從苦難中解救猶太人的「彌賽亞」(救世主),把《猶太國》稱為一次神的新啟示。

在《猶太國》發表之前,赫茨爾只是一個文人,一個思想家。他僅只滿足於從理論上證明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自己在《猶太國》中寫道:「我認為這本小冊子出版後,我的任務就完成了。」但是,由於現實的需要,以及在他的猶太同胞的要求和鼓勵下,赫茨爾沒有停留在猶太復國主義的理論上。在《猶太國》發表後不久,他就開始把他的計畫付諸實踐,投身到建立猶太國家的活動之中去了。

赫茨爾開始時把建立猶太人國家的希望寄託在當時一些大國的統治者的身上。他奔走遊說于德國皇帝和土耳其蘇丹的宮廷中,周旋于貴族權臣之間,希望他們對他的計畫給予支持。但他得到的卻是一次次的碰壁和失望。後來他又把眼光轉向有錢的猶太富人和慈善家們身上,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合作,但同樣也沒有成功。最後,他才走上了依靠下層猶太群眾來推進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道路。

在《猶太國》發表之後的八年裡,赫茨爾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發展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他到處宣傳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創辦了《世界》週刊,建立了猶太移民銀行,努力加強與歐洲各地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聯繫,堅持不懈地從外交上爭取有關國家的支持,等等。他最大的成就是在1897年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並建立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由於赫茨爾的功績和威望,他被推選為首任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主席。正是由於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的召開,使得猶太復國運動真正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政治運動。

從1897年到1903年,赫茨爾組織和參加了六屆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做了許多實際的工作,使復國運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他自己也因積勞成疾,於1904年7月3日去世,當時他只有44歲。由於赫茨爾對猶太民族的巨大貢獻,他受到了猶太人的崇敬和愛戴,他被尊稱為猶太人的「新摩西」和「現代以色列之父」。1949年,即以色列成立後的第二年,赫茨爾的遺骸被從維也納遷到了以色列。以色列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把他重新安葬在耶路撒冷最高的一座山上,並把這座山改名為「赫茨爾山」。

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後,赫茨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在巴塞爾我創建了猶太國。如果我現在公開這樣說,我將會遭到嘲笑,但可能在今後5年,無論如何,在今後50年,每個人都會看到它。」歷史驚人地證實了赫茨爾的預言,剛好50年後,這個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