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當代巴勒斯坦以及猶太民族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大戰期間,英國發表了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的《貝爾福宣言》,從而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正式得到一個大國的支持。大戰後,巴勒斯坦成了英國的委任統治地,一批又一批猶太人根據《貝爾福宣言》向巴勒斯坦移居,使當地猶太社團不斷發展壯大,一個猶太國家的雛形逐漸形成。與此同時,巴勒斯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矛盾和衝突也在不斷加劇。這一衝突以及即將到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英國巴勒斯坦政策的改變。1939年,英國當局頒布了《白皮書》,開始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實行嚴格限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統治著巴勒斯坦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德奧同盟國一方,同以英法俄等協約國家作戰。奧斯曼國的參戰,使巴勒斯坦猶太人的處境變得十分困難。由於大多數來自俄國的猶太移民都沒有加入奧斯曼帝國的國籍,因而被奧斯曼土耳其當局視為「敵國公民」而遭到迫害和驅逐。僅從1914年大戰爆發到1915年春,就有一萬多猶太人被迫離開巴勒斯坦,他們中大部分人作為難民去到了英國統治下的埃及。還有一些人為了留在巴勒斯坦,只好參加了奧斯曼國籍。

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巴勒斯坦基本上一直在奧斯曼軍隊的控制之下。這裡是奧斯曼軍隊向在埃及的英國軍隊進攻的前線,奧軍曾兩次進攻蘇伊士運河,但都遭到了英軍的殊死抵抗。巴勒斯坦被納入了戰爭體系,使當地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一樣,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他們中許多人被強迫服勞役,另外由於糧食和各種生活必需品嚴重匱乏,加上自然災害和流行瘟疫,不少人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亡。後來靠美國猶太社團作為救濟運來的一些糧食和物資,才緩解了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困難。一方面受戰爭、疾病和饑荒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因奧斯曼當局的驅逐和迫害,從1914年到1917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從8.5萬人減少到5.5萬人。

戰爭後期,同盟國在各條戰線節節敗退,英國在阿拉伯起義軍的配合下,從埃及發動了對奧斯曼帝國的進攻。由於巴勒斯坦猶太人對奧斯曼帝國壓迫政策的普遍不滿,不僅向英軍提供情報,而且還組織起來直接同土耳其人鬥爭。特魯佩爾多組織了一支猶太騾馬隊,參加支援英軍的行動。流亡到埃及的猶太人也組織了一支軍隊,其指揮者是雅博廷斯基。這支猶太軍隊後來發展到大約五千人,參加了英軍艾倫比將軍指揮的多次戰鬥。1917年5月,英軍同土軍在巴勒斯坦進行了激戰,後英軍擊敗土軍,占領了巴勒斯坦並嚮北進入敘利亞。從此,巴勒斯坦落入了英國的控制。

親德派和親英派

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袖們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可以利用的機會。他們認為,如果能同有望獲勝的一方建立起良好關係,戰後就可以得到該方的支持,推進在巴勒斯坦的建國運動。但是,究竟哪一方最後能獲得勝利,當時是難以預測的。於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內部就形成了親德和親英兩派。

以弗蘭茨·奧本海奧為首的親德派認為,德國發動的是一場「神聖的自衛戰爭」,德一奧同盟將最終戰勝反動、殘暴、黑暗的沙皇俄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與德國合作,不僅可解救深受沙皇政府迫害的俄國猶太人,而且還可得到德國及其盟國奧斯曼帝國政府對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事業的支持。戰爭爆發後不久,德國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就發表聲明,支持同盟國一方,甚至號召猶太青年參軍服役。在此情況下,德國當局對奧斯曼帝國政府施加了一些壓力,要求它放寬對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的限制。但德國政府在兩個問題上卻使奧本海默等人很沮喪:一是它始終沒有正式發表一項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聲明;二是它也並未真正致力於解放俄國和東歐的猶太人。

以魏茲曼為代表的親英派則認為,英、法等協約國家將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巴勒斯坦未來將劃入英國的勢力範圍。因此,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應該同協約國合作,應依靠英國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開始時,親英派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屬於少數派。當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執委會的6名成員中,有3人為俄國籍,2人為德國籍,1人為奧地利籍。魏茲曼等人的意見不僅受到德國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反對,而且也得不到多數俄籍猶太人的支持,因為他們擔心同德國、土耳其的關係惡化後,會使巴勒斯坦猶太人的處境更糟。直到對德外交碰了釘子,以及隨著戰局的變化,親英派的影響才逐漸上升。

英國對巴勒斯坦的意圖

自19世紀中期起,歐洲列強就開始全面向中東擴張,並提出了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所謂「東方問題」。隨著1896年蘇伊士運河的通航和1882年英國占領埃及後,巴勒斯坦的戰略地位對於英國來說變得更加重要了。如果英國控制了巴勒斯坦,不僅能從側翼確保蘇伊士運河的安全,而且還將埃及、波斯灣和印度等英國的東方殖民地連成一片。

然而,在奧斯曼帝國迅速衰落之際,法國也利用其與敘利亞等地的傳統聯繫,企圖將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大敘利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在巴勒斯坦問題上,英、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衝突。大戰爆發後,由於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一方參戰,從而使英法更進一步有了瓜分中東地區、奪取巴勒斯坦的理由。英法出於戰略需要,相互之間也作了讓步。1916年4月,英、法達成了一項秘密的《賽克斯一皮科協定》,對戰後瓜分奧斯曼帝國作了安排:法國將得到敘利亞、黎巴嫩和土耳其南部等地;英國將得到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區以及伊拉克和波斯灣沿岸地區,其中伊拉克為它的直接控制區,其餘是它的勢力範圍;巴勒斯坦其餘地區為國際共管;其餘阿拉伯地區成立一個獨立國家。俄國因英法同意它獲得奧斯曼帝國內亞美尼亞人居住的地區也贊同此協定。

英國因受奧斯曼軍隊進攻的壓力,希望利用阿拉伯人的力量來對付奧斯曼帝國。當時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阿拉伯人受到民族主義思想影響,希望擺脫土耳其人的統治,建立自己的國家。1915年下半年,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與阿拉伯人領袖、麥加謝里夫(即大教長)海珊以通信的形式進行談判。英國要求阿拉伯人儘快舉行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承諾在大戰結束後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其範圍為北緯37度線以南的阿拉伯地區,基本上包括了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實際上,英國所作的是一項欺騙阿拉伯人的虛假承諾,因為就在「海珊一麥克馬洪通信」後幾個月,英國又與法國達成了《賽克斯一皮科協定》,把許諾給阿拉伯人建立國家的大部分土地劃成了牠們自己的勢力範圍和殖民地。儘管後來阿拉伯人舉行了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並配合英軍開展了北上進攻土耳其人的軍事行動,但戰後卻未能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哈伊姆·魏茲曼

魏茲曼出生在俄國,青年時在德國留學,畢業後曾在日內瓦大學任教。他1904年初移居英國,在曼徹斯特大學講授生物化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已在英國生活了十年。早在德國留學時,魏茲曼就因受赫茨爾《猶太國》一書的影響,成了一名堅定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多次參加了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移居英國後,他成了英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導人。

魏茲曼具有傑出的外交才能。為了擴大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影響,他在英國廣交朋友,同許多重要的政界人士建立了聯繫。他認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應該爭取英國的支持,因為一方面近代以來英國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反猶活動,英國猶太人的地位不斷提高,已開始有人擔任政府要職;另一方面英國將在大戰中獲勝,巴勒斯坦將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政府將能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提供極大的幫助。他還認為,要得到英國的支持,就必須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目標同英國的戰略利益相一致。1914年10月,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毫不懷疑我的看法,那就是巴勒斯坦將被劃為英國的勢力範圍。巴勒斯坦是埃及的自然延伸,是蘇伊士運河與黑海及可能來自那個方向的敵對勢力之間的屏障,······如果我們的情況稍有好轉,就能夠比較容易地在以後50年到60年中向巴勒斯坦移入100萬猶太人,這樣英國將有一個有效的屏障,而我們也將有一個國家。」

魏茲曼先後結識了英籍猶太人、內政大臣赫伯特·塞繆爾、英國軍需委員會主席勞合·喬治以及後來任外交大臣的詹姆斯·貝爾福等政界要人。在他的影響下,這些人都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持同情或支持態度。一戰爆發後,魏茲曼應勞合·喬治邀請主持英國海軍部研製新炸藥的工作,他成功地發明瞭丙酮生產新工藝,為製造新炸藥解決了關鍵性難題。這極大地密切了他與英國官方的聯繫,為他爭取英國政府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支持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