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猶太-英國關係的惡化

納粹大屠殺

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國上臺後,即開始了瘋狂的反猶運動。他先是將猶太人從德國社會中分離出來,剝奪他們的公民權,繼而對他們進行殘酷的迫害。納粹分子大肆焚燒猶太會堂,搗毁猶太人的商店、企業,沒收他們的房屋和財產,對猶太人任意進行汙辱、毆打、關押、折磨。當德國吞併和占領了其他歐洲國家後,這些國家的猶太人也遭到了與德國猶太人同樣的命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關押進隔離區和集中營,被迫在那裡做苦工。許多猶太人死於疾病、飢餓、長途跋涉以及各種非人的折磨。1942年以後,納粹開始實施從肉體上消滅整個猶太民族的「最後解決」方案,有計畫地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的屠殺。除了在東歐大量集體槍殺猶太人外,納粹還將一批又一批猶太人運送到波蘭等地的死亡集中營,用毒氣室進行集體屠殺,並用焚屍爐將尸體燒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共有600萬猶太人在納粹大屠殺中喪生,死難的猶太人占當時全世界猶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猶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遭遇是人類歷史上最悲慘、最黑暗的一頁。

希特勒為何要喪心病狂地屠殺猶太人,許多學者和專家都作過研究和探討,發表過大量的論著,這裡不作專門的論述。我們這裡要強調的,是納粹大屠殺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和巴勒斯坦猶太社團的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納粹大屠殺在客觀上促進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發展。希特勒從肉體上消滅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但卻從精神上促進了猶太民族意識的覺醒,各國的猶太人不再覺得自己是德國人、法國人、波蘭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而是猶太人。無論宗教觀念和政治信仰是什麼,600萬死難的同胞使他們都接受了這樣一個認識,沒有祖國的猶太人只能任人宰割,要避免這種災難的重演,唯一的辦法就是到巴勒斯坦去,建立猶太人自己的民族國家。二戰前,全世界猶太人中真正贊成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只是少數人;而到了戰後,多數猶太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猶太復國主義者。

納粹大屠殺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激起了世界各國對猶太人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國公眾先是對納粹屠猶感到震驚,進而對猶太民族的悲慘遭遇都會產生深切的同情,並對本國政府在大戰中對猶太難民持冷漠態度,未能採取一定的救助措施而感到內疚。許多人都認為,倖存下來的猶太人應該有一個其安全能夠得到保障的民族家園(國家)。公眾的這種思想和感情很容易轉變成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和巴勒斯坦社團的同情和支持,進而影響本國政府戰後的巴勒斯坦政策。在此情況下,仍然堅持僵硬的白皮書政策的英國政府自然成了遭到世界輿論抨擊的眾矢之的。

比爾特莫爾綱領

大戰期間,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一直沒有停止反對英國《白皮書》政策的鬥爭。由於魏茲曼堅持通過政治外交努力來調和猶、英矛盾,加上他本人一直未到巴勒斯坦定居,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內部對他溫和的親英態度日益不滿。以本—古里安為首的新一代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認為,由於英國已從《貝爾福宣言》的立場嚴重倒退,所以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不能再依靠英國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他們還預料,英國將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美國將取代英國的地位成為領導世界的力量。因此,他們希望巴勒斯坦能從英國的委任統治轉為由美國來進行託管。本—古里安曾在戰爭後期說道:「英國雖然勝利了,但它在衝突中受到削弱······我不再懷疑我們在國際政治工作中的重心將從英國轉移到美國。美國已處於世界領導者的地位,在那裡有最大、最有影響的猶太人聚居中心。」隨著軸心國對巴勒斯坦威脅的逐漸消除,猶太復國主義者便開始考慮同英國攤牌了。1942年5月,美國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紐約比爾特莫爾飯店召開了一次會議,約有600人出席會議。與會者多數是美國猶太人,也有部分來自其他國家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會上以魏茲曼為代表的溫和派雖然也提出要求廢除《白皮書》,但仍主張對英國採取「慎重」和「穩步」的政策,同英國協商建立一支猶太軍隊,每年讓數千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但以本—古里安和美國猶太復國主義領袖為代表的激進派則提出要求結束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將巴勒斯坦建成一個猶太人國家。雙方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後激進派占了上風。會議通過了一個《比爾特莫爾綱領》,正式提出「強烈要求打開巴勒斯坦大門,賦予猶太辦事處向巴勒斯坦移民和建立國家的必要權力,包括開發無人佔用和未耕種土地的權力;巴勒斯坦將作為一個猶太共和國併入民主的新世界」。當年11月,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執委會經表決接受了比爾特莫爾綱領。

比爾特莫爾綱領的通過,標誌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導權已從溫和的親英派轉到了激進的親美派手中。隨後,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美國開展了一系列遊說宣傳活動,以爭取美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在他們的影響下,美國119個城市舉行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示威遊行,成千上萬的人簽名抗議英國的白皮書政策,有40名州長聯名上書總統,要求允許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最後,羅斯福總統也於1944年3月發表聲明,表示美國不贊同英國的白皮書政策,希望巴勒斯坦向猶太難民敞開大門。自此,美國取代英國成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最主要的支持者。

猶一英對抗的開始

大戰初期,巴勒斯坦猶太人雖然強烈地反對白皮書政策,但實際上所有的反英活動都停止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局的變化,以及英國當局頑固地堅持白皮書政策,伊休夫中主張對英國採取強硬手段的派別又開始活躍起來。到1942年時,針對英國當局的暴力活動又重新恢復了。

早在1939年,就從伊爾貢中分裂出一個更加極端的派別,其首領是亞伯拉罕·斯特恩。這一派反對哈加納和伊爾貢停止同英國當局鬥爭的做法,因而與之分道揚鑣,單獨開展暴力反英活動。該派成員自稱「以色列自由戰士組織」(簡稱「萊希」),人們一般稱其為「斯特恩幫」。這個組織主張毫不留情地對英國進行打擊,甚至提出要幫助德國征服巴勒斯坦,將歐洲的猶太人轉移到巴勒斯坦來。1942年2月,斯特恩本人被英國警察打死,但「萊希」的恐怖暗殺活動卻一直沒有停止,其中包括兩名成員1944年11月在開羅暗殺了英國中東事務大臣莫因勛爵。

1940年,猶太復國主義修正派領袖雅博廷斯基去世;1942年來自波蘭的梅納赫姆·貝京成為新的修正派領袖,並擔任伊爾貢的司令。貝京也主張對英國採取更加強硬和不妥協的態度,並於1943年底公開同猶太辦事處和哈加納決裂,獨自走上了同英國當局進行軍事對抗的道路。伊爾貢開始時只有五、六百名成員,採取的鬥爭方式主要是破壞英國的各種軍事、警察和行政設施,並進行反英的宣傳動員。大戰後期,越來越多的猶太青年因不滿猶太辦事處的溫和政策而加入了伊爾貢,伊爾貢的反英活動也擴大到對英國軍警的襲擊。英國委任統治當局對萊希和伊爾貢的地下活動十分惱火,對其採取了強硬的打擊措施。1944年10月,英國當局對伊爾貢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搜捕,將250多名伊爾貢分子流放到厄爾特里亞,但貝京卻及時隱蔽起來了。

萊希和伊爾貢的反英行動都是獨立進行的,有時甚至還會與猶太辦事處的軍事組織哈加納發生衝突。儘管如此,英國當局卻認為,猶太辦事處並沒有真正採取措施來制止牠們的恐怖活動,甚至還認為猶太辦事處是萊希和伊爾貢的幕後操縱者。猶太辦事處同英國當局之間的這種微妙而冷淡關係一直保持到大戰結束。

返回頂端